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因时因地有所不同,或利用峭壁间隙置放;或在峭壁上设桩承托;或利用
天然岩洞及人工凿洞摆放。葬具多为独木凿修而成,呈长方形,少数则直接
用独木舟船为棺具。葬式见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悬棺葬
… Page 132…
是福建崇安武夷山一、二号船棺葬,其年代经测定为距今3800—3400年,相
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时期。
(2)敛葬方法与习俗
即收敛尸体的各种具体措施或方式、方法。其中包括尸骨处理、尸体包
装、葬式处理、特殊设施、特殊葬仪、随葬物品、殉葬等等。
①尸骨处理。常见的方法是一次葬、二次葬、归葬和火葬。
一次葬,对死者进行一次性的埋葬处理,下葬时一次完成所有程序并构
成死者安息长眠的最终形态。一次葬尤其是土坑一次葬,是中国传统敛葬中
最主要、最流行的埋葬法。一次葬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彭头山、裴
李岗文化所见的一次葬,以单人独坑为主,但也出现双人合葬之例。仰韶文
化时期以单人一次葬为主,但双人或多人一次葬比例渐增。龙山文化时期,
单人一次葬占据主流,双人或多人一次葬属个别现象。夏商西周三代,单人
独坑一次葬是墓葬制度中最基本或唯一的形式。
二次葬,是对死者尸体或遗骨分别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处理的敛葬方
法,故又称迁葬和洗骨葬。二次葬的含意是为了达到与家人团聚、为使死者
和生者生活在一块、对死者表示关怀和敬畏以及出于氏族迁徙或氏族公共墓
地清理等等。二次葬俗大多与合葬相联系。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山
顶洞下室发现的三人二次合葬,是迄今最早的二次葬例。新石器早期彭头山
文化、李家村文化均流行二次葬或二次合葬,仰韶文化时期的大部分遗址,
大凡合葬墓都伴随着二次葬俗,也发现单身二次葬和成人瓮棺二次葬。马家
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北阴阳营文化、新开流文化、石峡文化等
均见二次葬俗的流行。夏商周三代,二次葬俗在中原地区基本消失,但在西
北地区的甘肃寺洼文化中仍见孑遗。
归葬,将一次葬和二次葬同时施用到一个墓穴中的葬俗,即在同一座墓
中共存一次葬与二次葬的尸骨。一次葬者是主体,二次葬者通过洗骨后与其
相聚墓穴中。故此种葬俗亦称为归葬或带附葬。始行于仰韶文化时期,此后
各地新石器中、晚期遗址均见踪迹,实例见于元君庙405号墓、黑龙江新开
流文化的四座墓、山东呈子大汶口57号墓、江苏草鞋山良渚文化第198号墓。
夏商周时期基本见不到此种葬俗。
火葬,是焚烧火化死者尸骨的敛葬。其早期形式是烧尸存骨,例见于江
苏常州寺墩三号墓、上海青浦金山坟一号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这种焚尸习
俗当开了后来烧骨成灰的火葬习俗的先河。文献记载古代西北地区的氐羌族
流行有火葬习俗,考古资料证实,相当于商周时期的古羌人遗存——甘肃临
洮寺洼文化的确流行有烧骨成灰、然后将盛着骨灰的陶器挖坑埋土的火葬习
俗,这是一种真正体现了火化与安葬双层意义的葬俗。
②尸体包装。石棺,石棺的萌芽,最早见于仰韶文化元君庙458号墓。
该墓在长方形土坑墓的四周二层台上,堆放了三至四层砾石,形成了最早的
石椁形态。甘肃景泰张家台马家窑文化,盛行石棺葬,其石棺四壁大多用一
整块石板竖立而成,棺底铺垫整石板,棺盖则由数块块石拼成。江苏灌云大
伊山近年发现了37座相当大汶口文化早期的石棺墓,这是中国迄今所知年代
最早的石棺葬,距今约六千年。陕西神木石峁、山东日照东海峪、辽宁凌源
牛河梁、台湾卑南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也都流行有石棺葬俗。商周时期内
蒙古、辽宁一带的夏家店文化、吉林西团山遗址均十分盛行石棺葬葬俗。
… Page 133…
船棺,以独木舟船为葬具。甘肃齐家文化发现的独木棺,是以一根整木
挖槽而成,两端齐平,外形略似独木舟。或认为这就是最早的船棺葬。福建
崇安武夷人发现的船棺葬,是一种真正的以独木舟为葬具的船棺葬。以船为
棺或认为反映的是“超度亡灵”、“飞天成仙”的意义,或认为是生死相袭
的意义,后者较切合实际。以船为棺是以船为家,叶落归根,生死相袭的含
义,武夷山船棺,反映了夏商周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古代渔民中流行的一种特
殊葬俗。
箱式木棺、椁,是中国古代葬具的主流形式,始见于仰韶文化西安半坡
152号小孩木椁墓,此后在全国各地的新石器文化墓葬中,都陆续兴起和流
行木棺或加木椁的葬俗。相当于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开始使用髹漆木棺。二
里岗、殷墟商文化墓葬、西周文化墓葬均广泛使用髹漆或不带漆的木棺、椁。
其它葬具,树皮棺,江苏海安吉家屯新石器墓葬见有用树皮连接成规整
棺具敛葬之俗;湖北天门石家河邓家湾新石器墓葬有使用红胶泥包裹尸骨的
习俗;相当夏商时期的夏家店文化,发现用土坯垒砌成土棺的习俗;甘肃兰
州白道沟坪新石器墓葬发现用树枝敛尸的习俗;此外,在新石器晚期以及夏
商西周时期一些小型墓中,亦常见有草席裹尸的习俗。
③葬式。仰身直肢葬,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新石器中、晚期至夏
商周三代,都是最流行、最普遍的葬式,分布范围遍于全国各地。仰身直肢
是人生前仰卧憩息状态的再现,表达的是正常死亡、正式敛葬的含义。裴李
岗等文化所见的仰身直肢葬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实例之一。
俯身直肢葬,四肢基本自然伸展,俯伏于地面。初兴于新石器时代仰韶
文化阶段,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遗址发现的俯身直肢葬,是
迄今最早的俯身葬实例。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夏商周三代,俯身直肢葬习
俗都有较广泛的流行分布。新石器时代的俯身葬,或认为有“凶死”的色彩,
夏商周时期的俯身葬,有非正常死亡、非正常敛葬之意,也有用于表彰因公
殉职的意义,还有依附殉葬的意义。
屈肢葬,人体上下肢作不同的屈弯状态的下葬。可分蹲式和卧式两大类,
蹲式包括跪屈、蹲踞、蜷曲诸形态,卧式有躺卧、趴伏、侧卧等姿态。蹲式
在黑龙江依兰倭肯哈达、四川巫山大溪、广西桂林甑皮岩、南宁诸贝丘遗址、
山东大汶口文化、甘肃永靖姬家川等新石器墓葬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现;夏
商文化也有例可援。卧式仰身屈肢,从仰韶文化至夏商周时期都有流行。侧
身屈肢主要流行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广东贝丘遗址以及
二里头、殷墟遗址。俯身屈肢,主要流行于二里头、殷墟等夏商墓葬中。屈
肢葬的含义有四种不同的推测:一是埋葬时为了省地省工;二是活人休息和
睡眠姿态的照搬;三是像母体中的胎儿,意味着人死后回归地胎之中;四是
捆绑埋葬以抑制死者鬼魂作崇。
④特殊设施。壁龛,在墓穴四壁某一壁掏挖龛洞。一般用来放置随葬品,
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南密县莪沟裴李岗文化遗址,曾发现9座有壁
龛的墓例。大汶口文化、二里头、殷墟、沣西等文化遗址也都流行有墓设壁
龛之俗。其中尤以殷墟墓葬施用壁龛之风最盛,不仅一般中小型墓见设壁龛,
在车马葬中,为容纳马车,也习惯开挖各种壁龛或壁槽。壁龛设置,主要是
起到扩大墓室空间的作用,但其实质或含有一定的族属或其它特定的含意。
二层台,在墓穴底部放置葬具后充填熟土于边壁形成与棺具等高的较规
整台面,或直接依棺形在墓底中央挖坑纳棺保留与棺等高的边壁台子。前者
… Page 134…
习称熟土二层台,后者习称生土二层台。有的有葬具,有的没有。二层台的
作用是便于摆放随葬品。二层台的雏形始见于仰韶文化,例见于北首岭、王
湾、元君庙遗址。山东大汶口、邹县野店、衮州西吴寺、胶县三里河等大汶
口、龙山文化时期墓葬,均发现有二层台的施用,表明当时山东地区曾流行
此俗。二里头文化、商周遗址均盛行二层台习俗,尤其是商代的二层台设置
最为突出,几乎所有的商代墓葬,都有二层台的设置。
腰坑,是在墓府中央开设的小型土坑,因常见位于尸体腰部之下,故习
称腰坑。腰坑的作用多是为了殉葬狗等家畜。殉狗者一般又带有护卫祛邪的
意义。早期腰坑则主要是放置随葬品,作用与壁龛类同。腰坑设置,始见于
新石器时代晚期,甘肃永登蒋家坪马家窑马厂类型墓葬、湖北郧县青龙泉屈
家岭晚期45号墓、11号墓等所见的腰坑,均是迄今最早的实例。夏商周时
期,是腰坑大流行、大普及时期。二里头文化首见多例腰坑施用,二里岗,
殷墟文化则开始盛况空前之势,西周时期盛势不减,腰坑殉兽已成为商周墓
葬的一个重要内容,个别贵族墓,还发展出腰坑殉人的习惯。
⑤特殊葬俗。红敛葬,是指用红色矿物或其它质料进行敛葬之俗。中国
远古至三代的红敛葬主要形式有:用赤铁矿粉粒敛尸、用朱红颜料涂尸、用
髹砂垫尸或裹尸、用红胶泥敛尸、用髹红漆木棺、椁葬具敛尸等等。中国迄
今最早的墓葬——北京山顶洞人墓,已出现在尸骨下铺撒赤铁矿粉粒的敛
俗。类似的做法亦见于两广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宝鸡北首岭、洛阳王
湾仰韶文化墓葬、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墓葬则流行用红颜料涂尸之俗,广
东曲江石峡文化流行用硃红颜料粉末撒尸之俗。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墓葬
中的红胶泥敛尸,恐怕是与红敛葬有关的一种因地制宜形式。山西襄汾陶寺
龙山文化、二里头、二里岗、殷墟和西周文化墓葬,都流行有硃砂铺底、硃
砂撒裹尸骨之俗。在流行硃砂敛尸的同时,夏商周三代又迅速流行起硃砂葬
与红漆棺椁敛组成配套的更为完善成熟的红敛葬。红敛葬的发生、发展与流
行,反映了古人尚红、崇红的心理。因为红色代表生命、象征生命,血与火
都是人类维系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血的流失、停滞,火的熄灭,均意味着
生命的终结。活人需要血和火的支持,死人也需要血和火的补给。红敛葬再
造了血与火的环境,死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将虽死犹生,灵魂不灭。这恐怕
便是中国以及世界古代流行红敛葬习俗的主旨。
盖头覆面葬,用物体将尸体头面覆盖,表达一定的意义。江苏灌云大伊
山发现的37座新石器时代石棺墓,墓主的头面部均用红陶钵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