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面人-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条件变得拥挤不堪。1942年,康尼参加了红军。由于当时航空工程专业的学生被
视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材,我没有被征入伍。虽然外面谣传红军损失惨重,我那时
少不更事,盲目乐观,想也没想弟弟会有什么三长两短。学习期间,我接受了军训。
我在班里个子最高,每次都由我在华氏100多度的高温下扛着马克西姆重机枪沉甸甸
的三角架,而每天的伙食定量只有500克。老实说,这是我一生中惟…一次体尝挨饿
的滋味。好在从莫斯科撤到本地的一群知识分子帮了我们的忙,尤其是莫斯科电影
制片厂的人。晚上,我们跑去找著名导演谢尔盖·艾森斯坦,听他朗读电影剧本
《恐怖的伊凡大帝》里的片断。电影开拍后,我们成了群众演员,扮演被击退的德
国武士。沾了过去受过跳伞训练的光,电影里的特技镜头都交给我演,报酬比一般
人高三倍。战时清苦单调的生活因参与拍摄这部电影得到了一点调剂。
  大学刚读了一半,我收到了一份神秘的电报,署名“EKKI尔科夫”。“EKKI”
四个字母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缩写。签署人是执委会干部部部长。电报命我立
即赶赴偏僻的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首都乌法报到。共产国际领导机关以及流亡的德
国共产党领导人已从重围中的莫斯科转移到了这里。
  党决定送我上位于乌法40英里外的库什纳连科沃村里的共产国际学校。来自沦
陷的欧洲国家及朝鲜的共产党人在这里为解放自己的祖国做准备,并为今后的政治
任务接受培训。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已习惯了服从命令听指挥,暗暗为自己无法
成为一名苏联飞机设计师而感到遗憾。遗憾归遗憾,我当时深信,抗击希特勒比我
的学业更重要,更光荣。
  共产国际是一个宣传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组织。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极其秘密。
受这种气氛的影响,我觉得自己已完全长大成人。一切听从党召唤的观念早已在脑
海中根深蒂固。党要我们跳,我们马上问:“跳多高?”学校里施行严格的保密制
度。每个人都有一个假名。我的假名是库特·弗尔斯特。我觉得这名字听上去很带
劲儿。虽然学校里所有的德国青年早在莫斯科时就已相熟,但彼此仍以假名相称。
这是我们早期接触到的一点秘密工作知识。我们学习如何使用机枪、步枪和手枪,
如何使用爆炸物和手榴弹,以及秘密接头和传递情报等间谍的基本技术。政治教育
则着眼于战胜希特勒之后的日子。没人怀疑,我们这些学员日后将组成一个反法西
斯的民主力量统一战线。同时,我们还接受了宣传技能方面的全面训练。在一门课
上,老师让我们轮流以尽可能令人信服的论据阐述纳粹敌人的观点。另一些同学则
运用反法西斯的观点予以驳斥。我对这种挑战很感兴趣,绞尽脑汁想出赞成纳粹的
种种理由。有些平庸的同学也许是害怕自己共产党员的声誉受到玷污,只是敷衍了
事地重复课本里的话。一次,老师严厉批评了我的同学未能有力地反击我提出的纳
粹理论。“真要有一天需要你们跟纳粹分子面对面地辩论,你们这些人岂不傻眼了?”
他大吼道。在这种展开意识形态交锋的辩论会上,我遇到的惟一劲敌是莱昂哈德。
1949年,他从东德逃到南斯拉夫。日后在德国以及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执教,成为
一名屈指可数的苏联问题专家。我的一生充满矛盾。其中之一就是,莱昂哈德教授
最终运用他在共产国际学校里练就的本领反对苏联,而我却利用学到的知识一直捍
卫这一制度。
  在共产国际学校,我还遇到了未来的妻子埃米·施腾策。我从未见过像她这样
全身心投入政治工作的女性。她的父亲施腾策曾是德国国会议员,1933年在达豪集
中营被纳粹杀害。她如此忘我地工作是为了给父亲报仇。我俩刚认识时,她有一位
西班牙男友。我们的相爱始于离开学校之后在莫斯科的重逢。我非常喜欢她独立的
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她的童年很不幸。30年代时,她的母亲在一次对涉嫌从事反苏
活动的外国侨民的大搜捕中被捕(后来被释放)。埃米从小在伊万诺沃这个工业城
市的一所孤儿院里长大。生活的磨砺练就了她的这种性格。
  布莱希特在给妻子的信里谈到俩人之间始终存在的“第三因素”,即他俩共同
的政治理想,以及它在夫妻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今人们对这种看法似乎不屑
一顾。但在一个人有可能因政治信仰坐狱或掉脑袋的年代里,共同的信仰成了生活
中维系感情和思想交流的不可缺少的纽带。尽管我与埃米在结婚将近30年后离婚,
以后又结过两次婚,她始终是我的一位知音,并且通过管理柏林我父亲的档案馆一
直与我们全家保持联系。
  1943年5月16日,我的生活又发生一次突变。这天,我们一进教室就看到黑板上
赫然写着:鉴于纳粹仆从国与热爱自由国家的情况迥异,共产国际及其学校将予以
解散。毋庸讳言,这一决定背后有政治背景。解散共产国际是斯大林和西方盟国达
成的妥协。西方把共产国际看做是在他们的老窝里煽动革命的一个危险组织。
  我分配的时机极其幸运。前一批毕业学员肩负与抵抗组织取得联系的使命被空
投到德国,却不幸中了第三帝国反谍报机构的圈套。德国的反谍报机构一直冒充抵
抗组织与苏联保持无线电联系,而苏联当局对此信而不疑。结果这批学员尽数落入
盖世太保和军事反谍报机构的手中,全部罹难。他们的牺牲使我们这批人幸免于重
蹈覆辙的厄运。我们于是被分配到附近一家农庄里,搞机械维修,兼管给白采尔科
维河上的驳船卸货。
  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仍然令我们吃惊。老师不是总说,共产国际是永恒的,是
共产党的最高形式吗?但平时受到的教育都是让我们不加怀疑地绝对服从命令。我
们已经习惯于把党的一切命令看做是正确的。于是,我们耐心等待新的指示。
  也许因为父亲是知名作家的缘故,我被分配到德国人民广播电台任播音员兼评
论员。党的领导人觉得我适合干这一行。该电台是莫斯科广播电台中德国共产党的
喉舌。于是我回到莫斯科。20岁那年,我转为正式共产党员,并参加了在卢克斯饭
店威廉·皮克房间里举行的各次会议。皮克后来成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第一任总
统。这家饭店在外国共产党人遭清洗的日子里曾处在风口浪尖上。正是在这儿,我
还认识了战后成为东德国家领导人的乌布利希和其他人。
  与此同时,埃米被派往前线,通过麦克风用德语向德军喊话,对敌展开心理战。
她手持话筒沿着敌人的战壕走来走去,告诉德国士兵,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呼吁
他们缴枪投降。1944年9月24日,她在戈梅利受重伤。由于担心再次分手会是永别,
我们举行了婚礼。然而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我俩始终天各一方。
  翌年5月,终于迎来了胜利。法西斯德国被打垮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和父亲与
莫斯科街头的人群一起欢呼雀跃的情景。康尼此时已在德国。他参加了攻克柏林的
战斗,并因作战英勇荣获六枚勋章。他写信给我们说,盼望在德国团聚。我开始收
拾行装。在共产国际学校的时候,人人都知道,送我们来这里学习就是为了将来盟
国最终战胜法西斯之后把我们派回德国。现在,这一时刻已经来临。   
   隐面人        
                             第三章 斯大林的学生
  离开德国到莫斯科那年我11岁。11年后又重返德国。人们常笑称我是半个俄国
人,有时甚至带点批评的味道。但我从来没有把这看做是对我的侮辱。俄国人的关
照在我的一生中太重要了。德国共产党内的同事们都知道,我在苏联度过的青少年
时代以及俄罗斯人民博大的气质深深地影响了我。在以后的岁月里,遇到同苏联人
发生争执时,我凭借与苏联非同一般的关系说话较少顾忌,也更有分量。
  日后我每次到莫斯科出差,一有机会,就从德国官员的身份中溜出来,像一个
我所熟悉的莫斯科人那样漫步街头,与人攀谈。比起柏林和柏林人,我对这座城市
和它的市民了解更深。我会重返基茨洛夫斯基街上我们住过的那栋楼。现在这座楼
的门口挂着一块铜牌,纪念父亲和弟弟。我还去探望住在阿尔巴特区的许多老朋友。
我和挚友阿利克一同穿过我们以前住过的小区,步行到高尔基大街。现在它又恢复
了革命前的老名字,特维尔大街。阿利克在二战中失去了一条腿,如今是一位德语
教授。学生时代,我俩常常排几个小时的队,为在著名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看一场塔
拉索娃扮演的安娜·卡列尼娜。要么去看学校附近的一家犹太人剧场的主角上演的
戏。我俩都喜欢俄罗斯古典作品,还有19世纪欧洲大师的作品,如海涅、巴尔扎克、
高尔斯华绥和马丁·杜·加尔,以及文笔简洁遒劲的海明威。1941年夏天我俩重逢
时,曾泛舟莫斯科河上,划到僻静的河弯处,一起背诵勃洛克和叶赛宁的诗。
  离开莫斯科后的悠悠岁月里,这座城市常令我梦绕魂牵。但我和定居莫斯科的
朋友们不一样,从未打算在苏联过一辈子。德国仍然是我的故乡。再说党派我到共
产国际学校学习以及去广播电台工作就是为了回国这一天做准备。那时我23岁,踌
躇满志,对返回德国后的情况想得非常简单。我们在校时,意识形态教育占了很大
比重。训练的重点放在如何肃清战败德国的残敌上。然而,一旦面对国破家亡的同
胞、亲眼目睹了自己曾热烈拥戴过的大独裁者可耻覆灭,我受到的震撼难以想象。
  我们这些从莫斯科返回德国的年轻的共产党员把自己看做是政治启蒙者,决心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左派和右派之间的天壤之别。我们最初接到的指示不是在德
国的苏联占领区内建立共产党政权,而是成立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法西斯同盟,
当然是在我们控制之下。我们和所有的共产党人均认为,这样做不仅仅是一种策略,
而且是绝对必要。希特勒留下的惨痛教训之一,即左派力量可以被斩尽杀绝。实际
上,斯大林最初对在德国的一部分领土上建立一个苏联式的政府是否可行心存疑虑,
他想在同西方盟国打交道时有多种选择。
  返回德国后的情形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痛苦压抑得多。许多年后,弟弟在他拍
的一部电影《那年我十九岁》中反映了这种痛苦的心情。电影描写了一群天真热情
的年轻人在得知极其野蛮暴行的真相之后的心理感受。年轻正直的主人公与他所处
的乱世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红军的迫近,各城镇的市长忙不迭地卷起纳粹旗子,
有的干脆把旗子中间自圈里的黑卐剪掉了事。
  康尼作为一名苏联情报军官参与了在苏联占领区筹建一个新政权的工作,我随
党的机关返回柏林。流亡海外的德国共产党领导人乌布利希与身材瘦小的皮克等一
小批人4月先从莫斯科返回柏林。一个月后,5月27日,我和其他人身着崭新的西装
搭乘一架道格拉斯DC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