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西方。沙皇阿列克谢·米哈衣洛维奇(1645—1676年在位)曾游历过
立陶宛和波兰的某些城市,对西方文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决心按照西
方标准和时尚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身着波兰式服装,下令使用盘、
碟、刀、叉子等餐具进食,宫中的禁卫军穿外国式样的制服,并建起了
俄国最早的宫廷剧院——娱乐宫,推行西方的娱乐方式。阿列克谢生活
方式的西方化,对俄国贵族阶层产生了重大影响。贵族们竟相模仿西方
的生活方式,热衷于学习日耳曼语、拉丁语和法语,用外国艺术品装饰
住宅,仿效西方的社交礼仪,还开始学吃生蔬菜、吸鼻烟等等。
1682年,彼得一世继任为沙皇。他加快了西方化的步伐,全面改造
俄罗斯的传统生活,革除各种陈规陋习,奠定了近代俄国生活习俗的基
础,终于将俄国塑造为一个西方化国家。
2。彼得一世改革
(1)婚姻改革
18世纪时,俄国婚姻习俗仍带有浓厚的中世纪色彩,“包办婚姻”
占绝对统治地位。男女青年不能自由恋爱、结婚,他(她)们的婚姻要
由父母作主。一般情况下,首先由男方的父母或亲戚去向女方的父母求
婚,双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嫁妆①。如果谈得投机,便定下相亲的日子。
但小伙子自己不能参加相亲,他的母亲或姐妹可以隔着餐桌看到盛妆的
未婚妻。相亲之后,便是举行订婚仪式了。在行订婚礼时,未婚夫由自
己的父兄送到女方家中,女方要请神父到场。但未婚夫还是见不到未婚
妻,因为只有男人参加订婚仪式。订婚实际上是一场物质交易,婚约一
式两份,上面要写明嫁妆和一旦废除婚约时应缴付的“违约赔偿金”。
在西伯利亚地区,新娘的妆奁是驯鹿,鹿的多少因新娘父母的富有程度
而不同。倘若女方的父母对小伙子的地位和前途满意,他们便允许他向
女儿求婚。如果女儿同意,小伙子可住到女方家帮忙干活,一直到婚礼
日为止。他也可以常常来看望未婚妻,但每次来访须给未来的岳父带一
瓶名酒。
婚礼包括古老的民间形式和教堂仪式,很少带有感伤情调,俄国人
强烈的感官欲望在婚礼仪式中宣泄出来了。婚礼的准备工作是从为新人
铺床开始的,而包括被褥在内的嫁妆通常在前一天或当天由新娘家的马
车或爬犁送来。房间的角落里要插上一枝箭,上面悬挂小白面包和小兽
… Page 39…
皮。床头放置一个盛粮食的小桶,插上婚礼蜡烛。桌子要铺上动物毛皮。
显然,新房布置与狩猎和农耕生活有关。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分别被称为“年轻的公爵”和“年轻的公爵
夫人”。清晨,载着新郎和男方宾客的马车队去新娘家迎亲,他们还随
身带着大圆面包。到了新娘家后,媒人让两位新人拉住一条绸子的两头,
然后为他们梳理头发,新娘卸下少女冠,她的头发被编成两条辫子,再
戴上一顶双角帽 (俄国已婚妇女节日时戴的一种帽子)。这时,新娘的
女友们唱起婚礼歌曲,大圆面包被切开,分给所有在场的人吃,象征结
亲的两家愿意同甘共苦,直至分享糊口的粮食。在这以后,新郎新娘便
戴上婚礼冠去教堂,人们往他们身上撒啤酒花和小硬币。神父为新婚夫
妇主持宗教婚礼仪式。新娘要除去婚礼冠,跪倒在新郎脚下,用头碰他
的靴子,以示对家长的服从;新郎则用长衣的下摆掩住妻子,以示对妻
子的保护。
从教堂出来,新婚夫妇径直回到男家,举行结婚喜宴。喜宴规模视
家境而定。上过第三道菜后,新人被送入洞房独处。婚礼的高潮是一小
时后宾客们进入新房向新婚夫妇“问候”,并把他们的内衣当众抖开,
引起哄堂大笑①。
早婚现象在俄国非常普遍。教会曾经规定,“为人父母者都应在自
己的儿子满15岁、女儿满12岁时让他们结婚”。17世纪中期,出现了
提高婚龄的趋势,但早婚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导致早婚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首先俄国的家庭结构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家庭共同体平均约为10
—11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围绕着两对甚至是三对的已婚夫妇为核心
结成群体的。“在俄国,这可能是流行的习俗,即定期分到供养这些高
度复杂家庭的公有土地,因为决定每家将享有多少土地份额的是每家已
婚男子的数目。”所以,15岁或16岁的男子、女子,绝大多数都已成婚。
至于农奴,在夫妻双方尚属少年时便被告知结婚。其次,贵族家庭通过
为了完婚,以求得到丰厚的嫁妆,重振家门。第三,普通百姓家庭为孩
子早早操办婚事,往往是出于生活的需要,“娶一个发育成熟、健康有
力的媳妇应付繁重的农家劳动”。在儿子尚未成年以前,某些父亲自己
则与那个媳妇姘居。
俄国的早婚现象令西方人士大为吃惊。俄国人的平均婚龄不到 15
岁,而法国女子的平均婚龄为25岁,男子还要高一点,贝尔格莱德人的
婚龄也在20—24岁。一位英国外交官在观察彼得堡上流社会后发现,人
们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结婚,通常双方的年龄加在一起还不足25岁。
强制性婚姻不利于出生率的增长,早婚则使少男少女的身心受到极
大的伤害。俄国著名学者罗蒙诺索夫指出,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殖力
是没有保障的”。他又说:“为尚不能履行夫妻间义务的小男孩娶成年
女子为妻——这种情况在俄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已经成为习惯。
这一有悖于自然的做法产生了有害的结果……男孩在自己的生育期之前
没有足够的能力,而他成年之后,妻子又很快到了不能生育的年龄。”
彼得一世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婚姻问题的法令,对婚姻进行改革,使之朝
着文明的方向发展。
首先,变强制婚姻为自由婚姻。1702年,彼得一世颁布法令,禁止
由父母包办的契约婚姻,青年男女在订婚前必须会面;订婚之后双方仍
… Page 40…
有权自由会面,如果未婚夫妻中有一方感到不满意,可以解除婚姻。这
个法令实质上否定了传统的婚姻习俗,青年男女在法律上得到了自由恋
爱和结婚的权利。1724年1月彼得一世再次颁布婚姻法令,禁止父母和
主人在他们的孩子或奴仆不愿意或害怕受惩罚的情况下强迫他们结婚。
以后又在婚礼仪式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父母必须在神父或最高宗
教会议成员面前起誓,以证明他们的孩子不是被迫娶妻或出嫁的。主人
要给自己的奴仆一份关于不强制他们结婚的书面保证①。虽然新婚姻制
度在城市居民中较快地得到推广,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却遭到传统势
力的抵制,包办婚姻依然盛行不衰。直到19世纪中期,“家长制的统治、
感情和制度,至今在广大俄罗斯人的生活、风俗和习惯中仍然充满活力。
父亲对所有子女拥有无限权威,母亲则用这种权威控制女儿。”
其次,允许信奉不同宗教的人互相通婚。由于波罗的海沿岸并入俄
国版图以及同西方联系的日益密切,婚姻中的宗教问题变得突出起来。
俄国东正教会历来禁止东正教徒与异教徒结婚。彼得一世打破了这一禁
规。他为皇太子阿列克谢选择了信奉路德教的德国公主夏洛特为妻。1711
年10月4日,阿列克谢与夏洛特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根据双方达成协议,
夏洛特将继续信奉路德教,但是夫妻的后代则信奉东正教。1721年8月,
最高宗教会议向东正教徒发布特别文告,指出“信教者与不信教者的婚
姻是正当的、合法的”。于是东正教徒与异教徒的婚姻日渐增多,逐渐
改变了传统的东正教家庭的封闭性。
第三,简化婚礼仪式,取消某些陈规陋习,提高结婚年龄。彼得一
世明令禁止宾客进入洞房“问候”新婚夫妇并将其内衣拿出来示众的粗
俗做法,并惩处了一些不听劝告者。彼得一世生性豪爽、随心所俗,特
别喜欢到快乐的婚礼上去玩。因此,他对冗长、繁杂的婚礼仪式很不耐
烦,要求缩短仪式的时间,增加娱乐的时间。1724年,彼得一世指示最
高宗教会议修改圣礼书中的婚礼仪式程序,并把它印发各地。彼得一世
对早婚现象亦引起了注意,规定尚未学会算术和几何学的贵族子弟不得
娶亲,无形中提高了贵族阶层的结婚年龄。
(2)服饰改革
彼得一世执政初期,俄国的服装仍沿袭以前的式样:贵族们身穿绣
花领衬衫,领子高高竖起,上端直抵下颌骨;鲜艳的绸上衣外面穿一件
长袍,长袍的袖口用袖箍紧紧束着,赴宴时在长袍外罩上一件无袖袍—
—一种又长又宽、从上到下钉着许多扣子的丝绒长衫。冬天,贵族们穿
着皮毛大衣,大衣长度垂直拖到脚后跟,外扎用纺织品制成的宽大腰带,
头戴高高隆起的皮帽。这种服装式样既不美观大方,又不便于运动。彼
得一世随使团出访西欧时,注意到俄国人的装束引起了外国人的冷嘲热
讽,不合时代潮流。彼得一世喜欢能行动自如的简朴服装,他亲自拿起
剪刀剪掉客人们长长的衣袖、说:“这样宽大的袖子,往往会出事故的,
不是掉在汤盘里,便是碰碎玻璃。剪下来的这一段你还可以拿去做一双
靴子。”农民们则穿没有口袋的服装,这种衣服使农民不得不把“通行
证放进靴子里,钱塞在嘴里”。彼得一世认为必须对服装进行改革,人
们应该穿上不妨碍身体活动的衣服。如果俄国想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就
不能沉溺在过时的服装式样和装饰中。1700年1月4日,彼得一世发布
… Page 41…
敕令宣称:“特权贵族、朝廷命官、莫斯科及其城市的官吏必须身着匈
牙利服装,外面袍子的长度要到腿上的松紧袜带,里面的衬袍也要保持
同样的长度,只略短一些即可。”同年8月20日他又发布敕令,明确规
定:“为了国家以及军事机构的荣誉和美化,凡男子,除神职人员、上
帝的公仆、车马夫和种地的农民外,一律要穿匈牙利或德国式的服装。
他们的妻子和女儿也要照样办理。”不过,允许穷人把现有的衣服穿完,
对敕令可以延期五年执行。第二年,对新式服装又进一步规定:男子要
穿短上衣、长腿裤、长靴、皮鞋和戴法国式礼帽,穿法国式或萨克森式
大衣。女人要穿裙子、欧式皮鞋、高装帽。彼得一世还下令在各城市门
口展出新服装的式样,有谁违犯敕令,步行者罚四个戈比,骑马者罚一
个卢布。服装检查员可当场撕毁不符合要求的服装,彼得一世也亲自动
手把过长的衣袖剪短。新服装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