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注,“肛瘘突然变成了时髦病,大家喋喋不休地谈论着肛瘘,每个人
都认为或者希望自己得这种病”,“这些人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自己和君
主得了一样的病”。
(2)时髦风尚
①高雅优美的时装。在16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包括法国)流行
简洁的西班牙式服装,即下摆鼓起的黑呢紧身短上衣、短斗篷、上端饰
有水绉领的高领子。进入17世纪后,法国服装式样摆脱了西班牙的影响,
形成了色彩鲜艳、风度洒脱的服装式样,而且随着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崛
起,其服饰亦渐渐影响到其他国家。巴黎时装借玩偶传遍欧洲各地及其
他地区。 1642年,波兰王后要求一名西班牙信使去荷兰时顺便给她带
一具穿法国服装的玩偶,以便她的裁缝能如法炮制,她不喜欢波兰本地
的服装式样。 18世纪初期,生活在秘鲁的西班牙人穿法国服装,“往
往是一袭五色缤纷的丝绸上衣”。 17世纪,法国流行高雅、优美的骑
士装。这种骑士装是一种带软折襞的服装,采用天鹅绒和缎料,带有花
边领与袖口,配以大而卷褶并插有驼鸟毛或白色羽毛的帽子。男子均穿
靴子,结带及花边,戴假发并扑粉。路易十四打猎回来后,首先要掸掉
靴子上的灰尘,扑扑粉,然后再接见客人。英国画家曾为盛装的路易十
四画过一幅漫画:头戴假发,足穿高跟鞋,肩披白鼬斗篷,手持权杖,
从上到下全身装饰着镂空花边、水丝带结、绸带和坠子。女人则带英国
卷发,并使用染料。这主要是贵族的服饰。然而普通民众平时亦穿类似
的服装,只是使用的面料较差并且不加装饰而已。法国某些地区的富裕
农民,为了穿着,不惜牺牲一切,“青年男子头戴金边或银边的帽子,
衣着与此相称;青年女子梳的发髻足有一尺高,其他服饰同样讲
究……”。他们“每星期天大模大样地光顾酒店”。1680年,塞维尼夫
人在接见一位女佃农时,这位标致的“小农妇穿一件配上波纹绸里子的
荷兰呢长袍,袖子上还有开缝”。塞维尼夫人对她这身打扮又是欣赏,
又是生气,因为这位农妇还欠着她8000里佛的债。不过,我们不要以为
法国农民服装都这样好。大革命前夕某些地区的农民穿用橡树皮“染黑
… Page 15…
的布料”,“该习俗传播甚广,树林为之毁伤”。
18世纪时,法国宫廷继续创立新服饰,主要以丝缘、花边、丝绸、
天鹅绒以及淡色的花缎等制成。男人戴黑皮或獭皮的三角帽,帽边镀金
或镶花边,并饰以驼鸟毛或白色羽毛。他们喜欢把头发或假发编成辫子,
以黑色丝带系住,置于背后。带扣的鞋子上配有红色鞋跟。盛装时须穿
灰白色的丝袜,平时则穿白色毛袜①。伏尔泰年轻时,身上总是穿着柔
软精致的衬衣,外套镶饰带的华丽外衣,襟饰浆得笔挺,脚上穿着丝袜,
身佩宝剑,逢人便甩着羽帽行礼和摇晃手帕致意。
1750年后,法国妇女对修饰挖空心思,精益求精。妇女开始在头发
上加假卷发,涂发油,扑香粉,并饰以丝带、花边以及羽毛等,致使头
发高高隆起,爱俏的妇女为了梳理头发,往往要花掉好几个小时。由于
头发梳得过高,出门或坐车都极为不便。“每个坐在梳妆台前的法国女
人都以为自己体现了世界上最高雅的趣味,她认为凡是人们发明面部化
妆品,没有一种不归她专用。”当时的妇女一般都穿用撑裙物及质硬的
衬裙撑开的大裙子,用荷叶边开缝。后来,有位叫华都的画家设计出一
种背后有褶折从颈部飘垂下来的长服。这种衣服洒脱、飘逸,一时风靡
法国,人们称之为“华都长服”。
男女外出除穿上漂亮的时装以外,还必须携带手仗、暖手筒、皮包
及表。妇女还要以扇子和人工花为饰,以显得雍容华贵。这些装饰品已
成为装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经过服装界近百年的努力,法国服装终于在 18世纪确立了统治地
位。其他国家竞相仿制法国式服装,以抢占服装市场。为此法国服装商
责成设计师每年更新服装款式,当其他国家的仿制品在市场出售时,早
已过时。这样,“发明新款式比缝制一般服装更伤脑筋”。
尽管法国时装闻名遐迩,日新月异;但是法国人的个人卫生状况却
并不好。大革命前的1788年,即使爱时髦的巴黎人,也仅在夏天洗澡1
至2次。幸好当时香水种类繁多,诸如紫罗兰、玫瑰、茉莉、柠檬、百
合等,浓烈的香水味掩盖了人身上难闻的气息。
②食在法国。进入17世纪,法国烹饪在欧洲的声誉丝毫不逊于服装。
食不厌精的风气通过餐桌、餐具、就餐礼仪及各种美味佳肴表现出来。
路易十四、路易十五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家,食量之大,吃法之精,
令人惊叹。路易十四的午餐桌上通常堆放着约14公斤重的烤小牛肉和烤
苍鹰肉,以及69只不同风味的飞禽和多种肉饼。午餐酒足饭饱以后,路
易十四食欲不减,晚餐食物依旧十分丰富,仅不同风味的鸡就有27只之
多。摆在餐桌上的一大堆食物,对于“太阳王”路易十四来讲,并不全
是为了充阔气、讲摆场。“一大群各色人物围坐一圈,亲眼目睹路易十
四吞咽那些糖煮水果、大块牛肉、一大盘沙拉、三只鹧鸪、一只鸡蛋大
馅饼和各种蜜饯时优雅的风度和规范的礼仪。”
暴吃暴饮之风不仅在宫廷,而且在民间也颇盛行。大革命前巴黎人
的肉消费量高达每人每年72。6公斤。当时巴黎人一日五餐。早晨醒来先
喝一碗汤或牛奶;过一会儿再吃一顿面包和肉。午餐和晚餐的开饭时间
视地点和社会等级而异。午餐约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之间进行;晚餐
时间约为晚上9点至10点,即小城市7点,大城市8点,巴黎9点,宫
廷10点。晚餐过后,还要来一顿夜宵,例如路易十四通常在床边摆上一
… Page 16…
瓶矿泉水,3个面包和两瓶酒作为夜宵。
以往法国人在饮食方面讲究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即追求酒池肉
林,宴会的主要特点是尽情吃肉。 17世纪后,法国人开始注意收集来
自欧洲各地的珍贵食谱。讲究食物的精美和吃法的高雅,追求菜肴的外
观和上菜方式的尽善尽美,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烹饪风格,创造了一
批名菜。1788年,一位美食家为法国名菜开列了一张表,上有:佩里戈
尔的块菰火鸡,图卢兹的肥鹅肝酱,奈拉克的钵制红山鹑,土伦的鲜金
枪鱼酱,贝兹拿的肥云雀,特鲁瓦的烧猪头肉,东勃的山鹬,维埃松的
烧口条,以及斯特拉斯堡的腌酸菜配肉,等等。
与此同时,文雅的就餐礼仪逐渐建立起来了。17世纪中叶的餐桌形
状为长方形,上首可坐一人,下首可坐1至2人,两边各置14副餐具,
客人与客人之间“相隔一张椅子的距离”,桌布四边垂地,桌上中央备
有若干带杈的盐瓶和供搁置菜肴的托盘。共上八道菜,最后一道菜,计
有果酱、果脯、果冻、麝香糖、凡尔登糖杏仁等。餐厅总管腰间佩剑,
发令更换碟子,“至少每道菜换一次,餐巾则每两道菜换一次”①。人
们开始改变用手抓肉吃的习惯而使用叉子。不过,旧的习俗依然存在,
路易十四就不用叉子。有一次勃艮第公爵和他的兄弟们同路易十四共进
晚餐,他们根据学会的礼节拿起叉子,路易十四却禁止他们使用。蒙多
西埃公爵因使用叉子进餐而被讥讽为“有洁癖”。
随着食不厌精风气的蔓延,人们对酒,尤其是葡萄酒的质量越来越
讲究。到18世纪中叶,各种名牌葡萄酒确立了自己的声誉,其中香槟和
勃艮第产品居于首位。与此同时,酗酒现象出现了,大革命前夕巴黎人
每人每年的葡萄酒消费量为120升。巴黎近郊的各类小酒店,生意十分
兴隆,有一首打油诗描绘了这种情况:
小市民、手艺人和风流女工
统统走出巴黎,光顾小酒店:
两块船板当桌子,不用餐巾和桌布,
开怀痛饮四大杯,只付一半钱。
酒神宠爱此地,大家喝个够,
肚里装不下,两眼流出的也是酒。
当然,普通市民饮用的只是劣质廉价葡萄酒,它是用高产粗质葡萄
酿制而成的。不过,法国人的啤酒消费量很低,1781—1786年,巴黎啤
酒消费量还不到葡萄酒消费量的1/13。
巧克力和咖啡于17世纪中期进入法国人的日常生活。1659年,西班
牙公主玛丽·泰莉莎与路易十四结婚后,将喝巧克力的习俗传入法国。
起初,人们对这种新饮料持怀疑态度,贵族在喝巧克力时往往渗入牛奶。
路易十五继位后,由于摄政王奥尔良公爵喜欢喝巧克力,巧克力才被法
国人接受。当时,“去喝巧克力”这句话具有侍候奥尔良公爵起床,得
到他的宠信的意思。与巧克力相比,咖啡打入法国市场要容易得多。
1669年土耳其大使在招待会上请巴黎显贵们喝咖啡,咖啡立即风靡法
国。 17世纪末,在法国到处可见串街走巷兜售咖啡的小商贩。他们都
是亚美尼亚人,一身土耳其装束,头裹缠巾,挂在胸前的货筐里装有咖
啡壶、杯和燃烧着的炉子。作为时髦饮料的咖啡,不仅受到高雅人士的
欢迎,也受到普通人的喜爱。平民百姓认为咖啡经济实惠,有益健康,
… Page 17…
“因此他们喝下的咖啡数量骇人,他们说自己全靠它才能顶到晚上。于
是他们一天只用两餐:中午的正餐和晚上的香芹便餐。”①18世纪巴黎
共有700至800家咖啡馆,是文人墨客、绅士淑女、有钱人甚至穷人经
常光顾的场所。1782年,一位作家写道:“某人上午十时进咖啡馆,夜
间十一时(警察局规定的闭门时间)离开;他喝了一杯咖啡当正餐,吃
一块冷冻甜点心当消夜。”塞纳河边鳞次栉比的咖啡馆成为一大人文景
观,形成了法兰西特有的咖啡文化,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在此萌芽。
③住宅与家具。 1718年4月27日,巴黎发生了一场大火,整座城
市“像一座大石灰窑在燃烧”。幸亏为数不多的石头房子起到了屏障作
用,隔断了火势,才避免了更多的损失。大火以后,路易十五对巴黎进
行了改建,以石结构建筑代替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石头成为建筑的主要
材料。路易十五为巴黎修建了漂亮的林荫道,铺筑和装饰了宽阔的广场,
即路易十五广场 (协和广场),使巴黎成为全欧城市的典范。
与此同时,私人住宅功能发生了变化。 18世纪前,法国富人住宅
与工作场所是合二为一的,即富人在自己的房屋里设店开厂,工人和学
徒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