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惊人,采购服装是她的癖好,她的藏衣柜里仅印度绸披肩就约有400条
之多。约瑟芬在加冕典礼上身着迷人的白色长裙,显得光彩照人。这种
长裙立即风靡了整个法国,成为妇女们最喜爱的服装,长裙的颜色也从
单一的白色扩大到米黄色。以后又时兴一种短袖,腰际拖着长长的裙据
小礼服。与小礼服相对应的是大礼服:长袖,且有一具披风从左肩斜下,
用一只别针固定在右边的裙腰上。
妇女的标准发型为头发从中间分开紧贴两鬓,并戴有各种发饰。“这
期间,五花八门的有褶系带女帽也很时兴。质地有塔夫绸、细薄纱、丝
绸、丝绒等种类;式样有小巧的,紧裹面颊的、高帽顶的或长帽檐的均
为时髦。无边女帽上斜插一支羽毛——神气;向外穿出的帽带系于颏下
使帽檐前部高高隆起——俏皮;筒型的天鹅绒饰以波浪形的丝带——潇
洒①。
4。其他西欧国家
(1)德国
与英国、法国相比,四分五裂的德国显得十分落后,无论在政治领
域还是在习俗文化领域,德国都是“时代的孩子”。统治阶级不顾国家
或地方的财政经济状况,肆意挥霍,追求所谓的“时代生活”,以狂唱
滥饮,铺张浪费来掩饰德国的落后和粗俗。1551年,勃兰登堡选侯甚至
颁布了一个《奢侈法规》,详细规定市民的衣着和节日庆典的开支数目,
鼓励、纵容寻欢作乐,“调情艳事”在选侯和市民中被当成了时尚。市
政当局公开提供场所组织赌博,导致道德沦丧、社会风气日趋颓废。为
此,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1786年)曾责备说:“勃兰登堡的商业和
工业的进步,同支出完全不成正确的比例。国家收入的增长和来源成了
一种难解之谜。自从1560年以来选侯们的开支出现令人注目的亏空。约
阿希姆二世(1535—1571年——引者注)前往法兰克福参加帝国会议,
有68名贵人作为随从和452匹马组成的辎重队;旅行回来后,在柏林开
始狂欢暴饮。这种风气从宫廷渗入城市,城市竟相效仿。在城市里,很
有必要禁止这样做,因为一些市民一晚上就会玩掉1000塔勒以上的钱。”
“一种野性与爱华丽的混合统治那个时代的习俗。这种特性出于世纪的
压力,宣称要克服野蛮。在这种半生半熟的习俗中夹杂着礼貌和文雅,
庄重伴着豪华,享乐伴着荒淫,知识伴着一知半解,机智的诙谐伴着粗
鲁空洞的戏谑。”①
30年战争以后,这种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逐渐得到了扭转,代之而
起的是节俭、勤勉、顺从和尽职。1701年1月18日,勃兰登堡国改称普
鲁士王国。1713年,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1713—1740年在位),继
位为普鲁士国王。他是一个粗野残暴、悭吝刻薄的君主。威廉一世崇尚
节俭,反对浪费;信奉勤勉、纪律、尽职,痛恨懒散、懦弱、虚饰,柏
… Page 27…
林王宫一扫以往铺张挥霍之风,而代之以斯巴达式的“简朴”。“在弗
里德里希一世时柏林是北方的雅典,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时期,就
成了北方的斯巴达。”威廉一世本人的生活相当简朴,完全过着一种清
教徒式的生活。“他不接受在巨大的宫殿里举行国王加冕,他着市民外
套和士兵外套在臣民当中活动,他事必躬亲:检查,草拟命令,工作,
训练新兵。他不愿在豪华建筑和豪华家具的环境中生活,而愿生活在木
制桌和小板凳之间;吃市民的菜肴,外加喝啤酒,抽陶土制的烟斗,睡
在壁龛里。结婚时用刚打上的井水洗一洗。”这样,威廉一世为他的继
任者留下了一个年收入700万塔勒的国库,从而也为普鲁士“奠定了到
那时为止尚不为人所知的强国的基础”。
威廉一世用清教主义的道德标准对臣民的生活习俗进行全面改造,
实行一种家长制的统治。他用棍棒体罚“教育”臣民,“治理”国家,
把臣民生活强行纳入军事体制之中。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穿军服的君
主,国王着军服后来不久便被欧洲其他君主所仿效。他长期亲自训练士
兵,乐此不疲,被誉为“士兵王”。在威廉一世时代,崇拜武力、颂扬
战争的风气弥漫整个国家,军官是社会上最令人尊敬的职业,军服是社
会上最时髦的服装。威廉一世的生活方式及他对生活习俗的变革,对普
鲁士乃至整个德意志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个出版商在1758年写道:“每
个民族具有它的主要动因。在德国是服从;在英国是自由;在荷兰是贸
易;在法国是尊君。”因此,在威廉一世时代,德国在逐步官僚主义化,
居民们形成了听从权威的习惯。他们对威廉一世畏之如虎,当他在柏林
和波茨坦大街上露面时,臣民们四散逃避,唯恐躲之不及。有一次他生
气地用拳捶打逃跑者,口中怒叫:“亲爱的,你们应爱我,不要害怕!”
既然威廉一世将军队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重男轻女、男女不
平等的社会陋习必然越演越烈,事实上正是如此。妇女婚前处在父亲的
完全控制下,婚后则受丈夫的管束。如果妇女不听男性保护者的命令,
男人可对妇女进行处罚,包括体罚。包办婚姻占主导地位,青年男女没
有选择婚姻的自由,就连弗里德里希二世也只能屈从父王的旨意,同他
所不爱的不伦瑞克——贝弗恩侯国公主伊丽莎白·克里斯提娜结婚。如
果丈夫死了,即使寡妇是孩子的唯一赡养者,她也必须为她的孩子找一
个男性监护人,而且还必须听任监护人来管理家庭的财产,包括寡妇靠
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那部分财产在内。一个妇女如果她的兄弟还活着,
就不能继承父亲的遗产。妇女被禁止参加某些社交活动,不能加入任何
政治团体,也无权对政府政策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19世纪中期,妇
女在公开聚会上露面仍引起大量的否定性议论。著名诗人席勒认为妇女
的活动区域应局限在家庭,为此他写了一首诗来描绘德意志人的家庭:
在家庭里,
训导有素的主妇在管家,
她是孩子们的母亲。
在家庭圈子里,
贤明地治理着,
教导女孩,
管理男孩,
来回活动,
… Page 28…
勤快的双手永远没个停;
凭借她条理分明的思考
增进了得益;
使喷香的抽屉里
充满了财宝;
转动着梭子上的纺线,
梭子在吱吱的作声,
把眩眼的毛织品,
雪白的亚麻布品,
收集在洁静
光滑的柜子里,
这一切光彩夺目的劳迹
显得井井有条
而永不止息。(《钟之歌》)
席勒这首诗受到了女权主义者的抨击,席勒不为所动,称她们为“魔
鬼夫人”。
在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下,德国民居形式单调,枯燥乏味。在柏林,
大多数市民居住在贫民窟里,贫民窟成为乞丐、小偷、临时工和其他流
浪汉经常光顾的场所。1660年,纽伦堡附近的一个大村庄有50所房屋,
其中40所为茅草顶的木结构住房,另有10所为瓦顶的砖结构住房;此
外还有两座磨坊、草地、耕地,村子四周设有一道篱笆。德国民居的窗
户一般为玻璃窗,可开可关。“没有一所乡村小屋不装玻璃窗的,”“德
国窗玻璃之所以特别亮,是因为他们的窗户不像我们这里(即法国)无
法启闭”,因此德国人可以“经常擦拭”窗户。有的民居采用蒙上羊皮
纸、浸过松节油的布、油纸或薄石膏片的活动窗户。不过,德国的窗户
没有外部或内部的护窗板,“用以抵御风霜雨露的,仅有光秃秃的玻璃
窗”。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德国的壁炉一般砌在厨房里,卧室和客厅没
有壁炉。对德国人来说,厨房似乎是一块禁地,“讨厌别人进他们的厨
房”。客人只能在宽敞的客厅里取暖、进餐,那里有瓷砖砌成的火炉。
德国的壁炉别具一格,“他们在厨房中央或一角建一火炉,几乎整个厨
房就是火炉的烟道。炉子开口处面积可达七八平方尺,直通房顶。德国
壁炉是一种高炉床壁炉,兼有取暖和做饭的双重功能,家庭主妇不必像
其他国家主妇那样弯腰做饭,减轻了家务劳动。卧室和客厅有火炉,贴
在炉灶表面的瓷砖常有图案装饰,炉前设一长凳,可供坐卧。“在有火
炉的房间你尽可脱去靴子,换上鞋子,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换衬衫;你
把被雨水打湿的衣服挂在炉旁,然后凑近来烤干自己的身体。”德国火
炉的设计比较合理,“人们不至于烤糊脸或靴子,也不会像在法国那样
饱受烟呛。”①
德国人的服装、饮食较其他西欧国家要差,直到19世纪,农民的服
装面料仍是粗质的布料。款式亦很陈旧,不加批判地抄袭意大利和法国
的服装式样。军装是社会上最时髦的服装。德国须从东欧进口大量的鸡
蛋、肉类及其它食品,因此人们在饮食方面显得比较节俭。例如,当鸡
蛋在其他国家为日常食品时,在德国却是稀罕之物,“餐桌上从不见蛋,
… Page 29…
除非煮老后切成四块添在生菜里”。不过肉类供应还算充足。早在16世
纪末,一位在德国旅行的法国文人就注意到客店里使用分格的托盘,侍
者每次至少可以同时上两道肉菜,换菜也十分方便;他记下某一天一共
上了7道菜,包括鲜肉和烤肉。啤酒和咖啡是德国人最喜爱的饮料。德
国啤酒以质优价廉闻名全欧洲。17世纪末,不来梅出口的优质啤酒远销
印度。在德国,啤酒制造和零售已成为立法对象,城市里的啤酒酿造作
坊经常达到工业生产规模,排挤了农家或贵族领地自制的、往往不用啤
酒花的轻啤酒。至于喝咖啡习俗的形成,可能是受法国的影响。从16世
纪开始,德国的进餐习俗逐渐变得文明、高雅了,改变了以往粗俗、不
卫生的状况。每人都有自己的专用酒杯和盘子。“每人座位前有一银杯。
侍者等客人把杯中酒喝干后,立即从远处把锡制或木制酒壶拿来,斟满
酒杯,不劳客人动手”。至于盘子一般为专用的锡制或木制盘子,有时
在这个盘子底下放一个木汤盘,在上面放一个锡碟子。穷人家庭的餐具
比较简陋,德国乡下某些地方,直到19世纪还在使用木头碟子。
尽管德国与同时期的法国、英国相比,衣食住行均显得十分落后;
在文明的法国人、英国人面前,德国人似乎是一个未开化的野蛮民族;
然而德国毕竟受到了文明之风的熏染,在习俗文化方面发生了不小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