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 作者:何新-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者:佛学理性的宗旨是什么?

  何新:佛教虽然具有其他宗教的共性,但与其他宗教有重大不同。佛教的哲学至为宏大精深。理性佛学认为在宇宙和人生中并没有〃人格神〃的主宰。 宇宙间一切事物,大至宏观世界,小至微观世界,无时无刻不是前后相续,自然生灭的。一多大小,统摄万有。这种万物流转不息的现象,用现在的话说叫做〃宇宙生命之流〃。众生、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生命大流中的现实。 而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因缘所生。过去是因,现在是果;现在为因,将来为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各种现象相互关联所造成的,然后经过〃成、住、异、灭〃四个阶段,又孕育了新生命的开始。这就是一体多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通常所指为某物,只是众缘和合,等流相续的假相而已。 这种世界流变、万物无常的观点,与老子的〃有无相生〃,赫拉克利特的宇宙是一道川流的观点,与黑格尔的辩证宇宙论,在义旨上是殊途同归的。 佛教认为,〃觉〃的境界可以使人纵观历史,横察世界,既然我们看到了宇宙人生是这样的无始无终,我们就能够把个人的心量放到无量无边之大,而与真如世界相契合,与天地精神相融通,破除一切〃我相〃的偏执,达到〃无我〃而成〃佛〃,即达到〃醒觉〃的境界。佛者,理性的醒觉也。这就是理性佛学的要义。 大乘佛教这一学说,是针对当时在印度流行的小乘及其他宗教哲学(外道)提出的。佛学对宇宙人生问题主张采取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态度。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就是一种不走极端而取中道的辩证观点。

  5、佛教的济世情怀

  记者:佛教的目标何在?人们说学佛的目的是要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极乐世界存在吗?

  何新:学佛的目的,是追求对人生与世界达到彻悟(觉醒)的境界。小乘极力渲染和宣讲极乐世界。但大乘主张诸法无常,诸法无我,一切境由心造,〃境〃只是主体、本体的虚幻意识,是缘起性空的变动之流,因此哪有什么永住不迁的极乐世界? 佛学的涵摄性极广,其流派亦繁多。般若的基本原理是主张〃性空〃。般若学中的〃缘起性空〃论,指诸法(法即现象)的自性空,本旨正是反对小乘有部执名相为实有的虚妄。 因此,真正的般若智慧,是了悟于〃他性空〃及〃自性空〃的。研求之要探索〃中观正见〃,决非念佛即可得佛。 所以,所谓〃极乐世界〃,只是佛教面对俗世的一种象征的说法。实际上,何来极乐世界,哪有仙山琼阁?

  记者:那么学佛的目的又何在呢?

  何新:在于追求和实现一种超越自我,进而普济众生的济世情怀。这正是大乘佛教修持的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是,大乘理性佛学认为佛陀并不是神。佛陀被看作导师、引路者。 佛学认为,众生平等。人与佛也是平等的。自然万物和人,没有一息不与全宇宙呼吸相通。一手指可以搅动五洲六洋的海水,一呼吸可以变换全宇宙的空气。 大乘佛教最基本的修行就是发〃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其中慈就是爱;悲就是同情;喜就是随喜(例如看见别人好就高兴而不嫉妒);舍就是舍弃,对人生的一切拿得起,舍得下,不执着。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所谓〃看破红尘〃。也就是了悟。 一物多相,诸法无常。法相俱空,空亦非空。其来勿喜,其去勿悲。 研究佛学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精神的这种了悟,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不迷,不执,不妄,不滞。由这种精神的彻悟中方能领略到〃极乐〃,实际这恰恰也是无乐。 所谓不悲不喜、不嗔不怒,从而随境而安,缘起性空,获得精神的自我解放大解脱。

  记者:这实际是要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何新:这是一种至明至哲的精神境界。精神愈痛苦,就愈需要追求这种境界。宋代的两大名士王安石、苏东坡,在政治上一生对立。但在晚年却都浸心于禅悦,结果和解而成为朋友。这也是解脱。达到这种境界才有幸福可言。因为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如何能够度过这苦难的人生呢?就靠这种精神境界。 小乘佛学上座部中有毗昙一派。这一派最讲究〃戒、定、慧〃之学。戒是持戒,坚忍而有所不为。定即〃禅定〃,实际是凝想主观,主体意志的坚定。慧就是明哲。以慧观〃数〃数非数字之数,而是〃数法〃(这个概念相当于哲学中所谓规律、尺度。) 在此三谛中,慧是目标,戒是根本,定是方法。以戒立定,以定求慧。 以智慧而寻求从人生欲界、物界、情界、苦界的解脱。学佛修持,目的就是唤醒人心中本有的智慧(即慧根,儒学所谓良知)。这个命题与柏拉图的命题相似。柏拉图认为理性(理念,Idea)先验地存在宇宙及于人心。因此学习就是回忆。 佛道与仙道不同。佛的境界比仙的境界要高。高在哪里呢?仙人只是长生的俗人。求仙是为了使世俗的享乐永恒化。保持世俗的一切物欲享乐。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为成仙后还需要鸡和犬。 而佛则不同。成佛是追求达到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感性的物界,感情的情界,欲望的欲界,超越于整个世俗世界。 佛的智慧有三大特性:一是对一切事物有彻底的认知与把握:二是他的智慧与行为都达到至高的境界,止于至善。即所谓〃正觉〃(正确认识)、〃等觉〃(普遍认识)、〃圆觉〃(贯通融汇的认识)的境界。 佛教伦理主张对人世间一切生灵充满关爱,对人类中弱者苦者不幸者充满同情(大悲心)和冷静刚毅(大雄)的父性爱(大慈)。

  6、说缘

  记者:常常听到人们说佛时谈〃缘〃,谈〃缘分〃。究竟什么是缘?

  何新:缘,在汉语中是个复杂概念。(1)缘是遇,遭遇,机遇,机缘,即偶然。(2)缘是联/连,关联,牵连,攀缘,也是缘。(3)缘是果报。有因才有缘,有前因才有后缘。佛教的人生论是一种非常广义的因果论。又是一种非常广义的泛生命论。 佛教认为人生并非一世,人性与非人性(包括动植物以至山水沙石等无生物)在本性上相通。此生本是沙石,是竹木,是动物,来生可以成人,而再来生又可能堕入轮回道,再成为畜生,或花木,或沙石。这种广生性的生命循环论,听起来似乎荒谬,实际上具有深刻的理性根据。 个人生命的起点是一个受精卵,但若再追究这个受精卵的前身,却是父母体内所摄食的动植物、维生素与矿物质等等。人死后或腐化而入泥土,或烧炼而成灰烬,都是将本体内的物质还原于大自然,而再入循环道,又转化成为沙、石、植物、动物……生生不已,物质不灭,能量不灭,永在宇宙生命的不尽循环之中。这种循环的一个阶段,就是〃业〃,其所暂寄就是〃缘〃。执着于一〃业〃,就是〃障〃,就是〃执〃。执障必会破,不想破也会破。〃缘〃的形成则有因。因缘相联,有恶有善。 这就是佛教所谓慈悲心的根据之一,通过观想事物及自我缘起性空,而认识到我与事物或他人都没有自性,其位相都只是暂(时)性。所以〃他〃、〃你〃和〃我〃都是动态的,不断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而不断改变着的,是宇宙整体的一个动态的部分,〃他〃和〃我〃,〃内〃和〃外〃都是人为的划分。 7、佛教哲学博大精深 记者:我也曾参习佛理。但是每读佛教史,就感到宗派林立,异说横出,术语奇僻,佛经浩瀚。 何新:不论研究任何学术,治学必须要找到一个纲,治学必须〃提纲挈领〃,纲举才能目张。研求佛学也如是。 佛教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印度佛教。创始于佛祖释迦牟尼。在梵语中,〃释迦〃是族名,〃牟尼〃是圣人。这个名号的本义即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的思想学说大致可分为:佛心,即宗门;佛言,即教义。前者,以灵山法会,世尊(释迦)心心相印为宗旨,在西天从迦叶至达摩,共传了二十八代。后者,以〃四谛〃为中心说,对机说法,形成了大、小乘的分别。 为了保存和发展佛教的学说,传说释迦生前十大弟子在佛陀逝世当年,用口传记诵的方法,举行了第一次大结集。结集的内容共分经、律、论三藏。释迦逝世百年后,因为教团内对律藏的理解和践行发生分歧,而出现了宗派的分裂。以后,在学说观点上不断出现分歧,产生了部派佛学,由上座部和大众部分裂成为十八部或二十部大/小乘派系。许多佛教徒以及阿育王和迦王,都曾为统一教团内部的分裂做出努力。他们在不同时代和地点,先后主持了第二、第三、第四次的大结集。自从释氏开创佛教,然后发展、演变,直到佛教在印度本土衰颓,前后大约历时1500年。

  记者:佛教何时传布到中国?

  何新:应在秦汉之间,佛教来自西域。当时佛教的主流(大乘)已由印度传到中国西部的雪岭大漠之外,如月氏、于阗、龟兹。 晋、隋、唐之际,我国僧人冒千辛万苦西行,欲求佛教之真谛。理解渐精,不仅能融贯印度之学说,而且自创宗门,如天台宗、禅宗,已成为纯粹的中国佛教,而与印度本来佛教义理迥然发生分别。

  8、佛教的中国化

  记者:你说秦汉之间佛教东传。但一般的看法是在东汉。

  何新:据我看来似应提前。《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33年,用事于西戎,〃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所谓〃禁不得〃,语颇难解。其实〃不得〃一语古音通于〃浮屠〃,似即佛陀入华的初名。〃不得祠 〃似就是指初传于秦之西陲的佛祠。此虽孤证,但可备一说。又汤用彤曾据鱼豢《魏略》的一则材料,指出西汉初年已有月氏使者来汉传写佛经。 总的来说,中土与西域、印度的往来,早在夏商周三代已颇频繁,宗教文化浸渐而入,互动影响,时代可能比近世人们所想象的更早得多。 佛教入中国不是直接传自于印度,而是通过西域,自西向东,自北而南传播。到隋唐以后,佛教浸为大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有哲理、有伦理、有体系的伟大宗教,即中国佛教。

  记者:佛教在中国主要有哪些部派?

  何新:中国佛教中最有中国特色的是禅宗、天台、净土、真言以及中国密宗五大宗门。这五大宗门,与本生的印度及西域佛教,都已具有深刻的不同,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特色。 众生都诵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但你是否知道这个佛号的真实义谛?

  记者:那不就是对释迦牟尼的颂称吗?

  何新:不。〃南无阿弥陀佛〃是梵文,汉译文的意思其实乃是:〃衷心顶礼洞彻一切的智者。〃因此,佛学、佛理的本质,是理性主义。正是佛学中这种理性主义的超越性,深深地吸引了唐宋元明以来中国的许多学者和仁人志士,包括晚年毛泽东(据说毛泽东晚年枕边书中有多卷佛经及关于佛教的史论。)。只是在世俗形态上,所谓〃人间佛〃,才具有宗教信仰和僧团组织的形态。 

 
 





十六、自然主义的科学哲学

  1、宇宙秩序与科学哲学

  记者:那么您认为神存在吗?〃神〃这个汉字的意义和本义究竟是什么?

  何新:汉语中神的本源字是〃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