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碧血春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糟是喂猪的好饲料,赵掌柜家每年都要用酒糟养十几头肥猪来卖。
    黄庆祥和万顺发来酒坊打杂工,干得正起劲时候,小镇突然传来许多消息,说在江西的朱毛红军从邻近的贵州打过来了,已经到了邻县的古蔺,离小镇只有几天的路程。这消息让小镇的老百姓发慌,也使赵掌柜发慌,忙将家中值钱的东西收拾好,安排二个年龄大一点的工友看守酒窖,然后带着一家大小往宜宾去了。
    酒坊关门了,黄庆祥和万顺发只得拿着行李回家。
    红军究竟是什么人,小镇老百姓传说很多。有的说:是共产党领导的,专门跟有钱人过不去的穷人队伍。也有人说:红军来了要共产共妻,把有钱人的房子和钱财都分给穷人。
    黄庆祥从内心觉得好奇,天下还真有这样劫富济贫的队伍,要真能将有钱人的房子和田地分给穷人,那自己家不就多了几亩地吗?
    此时的黄庆祥,从心里盼望着红军早点打过来,好分有钱人的房子和田地,使自己家的日子好过一点。
    不知什么原因,红军一直没有打过来,反而是来了一队队穿着黄衣服的军队。私塾邓先生讲:“这是省主席刘湘的部队。”
    这些兵来了后,到处要粮食,要钱和拉各家的肥猪去杀来吃。弄得小镇和周围四乡八村的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折腾了二、三个月后,听说红军向西走了,这些兵也开走,没多久赵掌柜回来了,让人来通知黄庆祥和万顺发回去上工,事情才算过去。
    黄庆祥和万顺发在酒坊中一晃就干了二年。
    1937年的春节到了,赵掌柜给所有的工友发了工钱。黄庆祥和万顺发在赵掌柜处领到二年的工钱很高兴。赵掌柜对二人讲:“这二年,你俩个活干得不错。我把第一年的工钱也给你们补上,今后好好干。”
    二人向赵掌柜道谢。
    万顺发用工钱向柜上买了二十斤酒,高高兴兴地回家准备过节去了。临行前给黄庆祥打招呼,初八到其家里帮忙迎娶媳妇。
    今年春节是万顺发娶媳妇的大好日子。由于万顺发是独子,其父母很早就给他订了亲,媳妇是邻村李家的姑娘,叫李二梅。年龄同黄庆祥一般大。
    初八哪天,万顺发家喜气洋洋,黄青山夫妇带着黄庆祥兄妹三人,参加了万顺发的婚礼。四邻八舍的乡亲和亲朋好友也都来喝喜酒,闹洞房,很是热闹。
    参加完万顺发的婚礼后,黄青山夫妇对庆祥讲:“好好在酒坊打工,多挣一点钱。等钱攒足了,也给你娶媳妇。”
    黄庆祥明白,家里就二亩地。要是没有钱,哪能娶得上媳妇。只有在酒坊打工,多挣工钱了。
    清明节到了,又是春耕农忙的季节,这时候的白酒是最好卖的,赵掌柜让所有的工友都担酒出去卖。
    黄庆祥最喜欢出去卖酒,而且喜欢将酒担到县城去卖。原因很简单,一担酒值五块钱,只要将酒钱交回柜台就完事。但在卖酒的过程中,有时一担酒的价钱会卖得高一点,多余的部分就属于自己的。怎样才能卖得高一点,就全靠自己的本事了。
    为了将酒的价钱卖得高一点,黄庆祥同所有的工友一样,在离开酒坊后,沿途卖酒,常用酒勺子向酒桶里加山泉水。但水不能兑的太多,顾主觉得酒味道不对会向赵掌柜投诉,要被罚工钱的。即使这样,加了水的一担酒,有时可以卖到六块钱,多余的那一块钱就当是辛苦钱了。
    黄庆祥和万顺发每人担了一担酒出去,沿着镇上的小路向县城走去。还未到县城,碰着县保安队的队长带着十几个兵,上来说要检查俩人身上有无携带鸦片。黄庆祥和万顺发只得将酒担放下,让这些保安兵在身上搜,没想到保安队的兵象变戏法一样,各拿着一包鸦片出来,硬说是从俩人身上搜出来的。不由俩人分辨,就用绳子将黄庆祥和万顺发俩人捆了起来,关在保安队的房子里。
    第二天一早就将黄庆祥、万顺发俩人和另外几十个轻壮年男子,由保安队押送到县城的码头上。两人以为要抓他们这些人到外地去作苦役,准备登船时,二个年龄略大的壮丁,趁保安队的兵注意力不集中时,趁机逃跑。黄庆祥和万顺发俩人及其他壮丁见状,也跟着逃跑。刚跑没几步, 保安队的兵就朝领头逃跑的壮丁开枪,立即打死这二个带头逃跑的壮丁,吓得黄庆祥和万顺发抱住脑袋,蹲在地上,被保安队的兵重新抓住。然后,保安队的兵用绳子将逃跑的壮丁全部捆上押上轮船,轮船从县城一直航行到重庆。
    抓壮丁是民国初社会的一大顽疾。各地军阀为了争地盘,不惜相互混战。谁的人多枪多势力强,谁就可以称王称霸,雄据一方。兵不够,就上街去到处乱抓。二十年代初的广州军政府也是这样,军阀部队在街上乱抓老百姓当兵,连人力车夫都抓,弄得青壮年的男人不敢上街,老百姓怨声载道,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
    第二、出川抗战
    又惊又怕的黄庆祥和万顺发,随着这几十个青年壮丁,在当兵的押送下,来到重庆市区的一个军营内。一个军官点完数后,对其他军官讲:“每个连队领十个壮丁回去。”
    此时的黄庆祥和万顺发才明白,他俩是被保安队抓了壮丁。
    一个年青高大,军容严整的少尉军官走过来,解开捆绑黄庆祥和万顺发的绳子,不解地问他俩:“怎么要把你们捆来?”
    被捆了近两天的黄庆祥和万顺发,各自活动了一下手脚后,黄庆祥鼓足勇气地对这位军官讲:“长官,我们不想当兵。”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捆你们的?”年青的军官有点诧异地反问。
    黄庆祥回答这位军官说:“我们俩是被保安队莫明其妙抓来的。”
    “你俩不是自愿的。”
    “我们是酒坊请的长工,卖酒时被保安队当鸦片贩子抓来的。”万顺发也壮着胆对这位军官解释。
    这位年青的军官一时也没有主意。想了一会对他俩说道:“这样吧,你俩既然来了,先跟着我干三个月,要是不满意。我保证让你俩回去。怎样?”
    事到如今,没有其他办法。黄庆祥和万顺发低着头想了一会,万顺发回答说:“那我们就先干三个月。长官说话算数啊!”
    这位年青的军官笑了笑地回答:“你俩还不相信我啊?”
    年青的军官带着他俩来到营房的一间房子前,刚好里面出来一个老兵,年青的军官就对这位老兵讲:“二班长,这二个兵就交给你了。等一下,带他俩去司务长那里各领一套军需品。”
    被少尉军官称二班长的这位老兵,大概有近四十岁的年龄,个子不高,长得干巴巴的,一点精神都有没有。见排长带来二个年青力壮的小伙子,立即点头哈腰地回答道:“要的,排长。”
    待这位排长走后,二班长转身过来就问黄庆祥和万顺发:“身上带钱没有?”
    俩人不知这位班长是什么意思,难道说军装还要自己出钱买?没有立即回答。沉默了一会,黄庆祥回答说:“我们没有钱。”
    二班长不信,要俩人将衣裳的口袋翻开给他看。俩人只好将衣袋翻开。这个班长见二人身上没油水,便没好气地瞪着眼说:“出远门怎么不带钱。妈的,比老子还穷。”然后骂骂咧咧地领着俩人进到屋子内,指着二块门板说道:“这是你俩睡觉的地方。记住在老子手下混饭吃, 今后有钱了,要先孝敬老子。”说完一转身就出去了。
    黄庆祥和万顺发不知该干什么,只得老老实实地呆在屋子里。
    不知过了多久,俩人听见吹哨集合的声音,见各个屋子的兵都跑出来在操场排队集合。俩人不知是干什么,还是在床板上坐着。这时,带他俩来的那位排长来了,见俩人还呆坐在屋子内,便问:“你俩怎么还不出去吃饭?”
    还是黄庆祥壮着胆子回答说:“我们不知道是吃饭。”
    这位排长一见二人还是穿着以前的衣服,便又问道:“二班长没有带你俩去领服装?”
    “没有。”
    这位年青的排长是乎明白了一切,便对二人说:“你俩跟我来,先去吃饭,完了我带你俩去领服装。”
    俩人肚子早就饿得呱呱叫了。两天来,只在船上被放开绳子吃了一餐饭。
    二人跟着排长出得屋来,只见操场上蹲满了兵正在吃饭。
    这位排长带着俩人来到一个屋子。屋子里有几个军官正在吃饭。年青的军官对其中一位脸上有伤疤的军官说道:“连长,这是今天给二班领回来的二个新兵。”
    被称着连长的军官,放下吃饭的碗,对着黄庆祥和万顺发端详了一会,对屋子里吃饭的几个军官讲:“这二个兵长得挺精干,是块当兵的料子。好好地跟着老子干,保你俩吃香喝辣的。会喝酒不?”
    黄庆祥见这个长着一张长方脸,右脸上有一道长长伤疤的连长,说话很豪爽,紧张的神经有点放松。轻声地回答说:“ 喝酒谁不会啊。”
    “你能喝多少?”
    “我们是在酒坊打工的,喝一、二斤很平常。”万顺发回答说。
    “哟,能喝这么多,不是吹牛吧。改天试一下,看你俩个哪一个厉害。跟你们排长去吃饭吧。”这位连长对黄庆祥和万顺发吩咐道。
    年青的排长拿来碗筷,让二人在旁边的一张小桌吃饭。
    黄庆祥和万顺发便放开肚子吃了过饱。
    吃过晚饭,排长带着二人去领了一套军装,一床被子,一根腰带,一付绑腿带。在回营房的路上,又拿出二块大洋,对黄庆祥和万顺发说道:“我叫唐朝,是你们排长。明天拿这钱去买一点个人用品吧。”
    然后又带着二人回到屋子,对二班长交待道:“从明天开始,你干什么必须带着他俩个。把连队的规矩都给他俩讲清楚,要是让他俩出了什么事,唯你是问。”
    唐排长严厉地对二班长交待后,离开了屋子。也许是排长的严厉起到了作用,班长虽然不情愿,但自那以后,每天还是让二人勉强地在后面跟着。
    黄庆祥和万顺发就这样当了兵。
    他俩后来才知道,这位身材高大的唐排长,是中央军校成都军分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刚当排长不久。长着一张国字脸,有一米八的身高,成都人。唐排长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父亲是医科大学的教授。
    脸上有一道伤疤的连长叫李久财,是内江人。连长脸上的伤疤是前年同红军打仗时受的伤。李连长平时手里喜欢拿根皮鞭,嘴里叼着根烟,要是看谁不顺眼,就用皮鞭抽他二鞭。
    班长叫张钊明,是重庆近郊江北县人。全连年龄最大的一个兵,当兵二十年了,听说打过许多仗。
    黄庆祥和万顺发当兵的这个连队,是团属第一营第三连。
    全连有八十多个官兵,全部都是来自四川各地的。共有三个排十个班,其中有一个是饮事班;每个班的人数也不一样,最多的有八个兵,少的有六个兵;每个班有三、四条步枪,枪的型号也不一样,大部分是四川产的“老套筒” 步枪,只有几只汉阳造的七九式步枪;全连只有一挺轻机枪。
    连长、副连长和三个排长用的是驳克枪,全部加起来全连只有四十多支枪;七十多个兵,有三分之一的士兵没有配备武器。没有枪的兵,只能自己出钱到铁匠铺去打一把大刀或匕首作武器。老兵说,只有是连长的铁杆弟兄才有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