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纳,农民以谷换钱,以钱易银,自然层层受剥削。这些情况,在史料中尤以 

  嘉道后个别大臣的反映,最为直率。关于银钱比价,“昔日卖米三斗,输一 

  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朝廷自守岁取之常,而 



① 清薛福成: 《庸庵笔记》。 

② 清王先谦: 《东华续录》。 

③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④ 民国《歙县志》卷九。 

⑤ 享德: 《广州番鬼录》,《鸦片战争资料丛刊》第一册第270 页。 

⑥ 《皇朝经世文编》卷三九。 

⑦ 汤成烈:《治赋篇》。 


… Page 59…

                              ① 

  小民暗加一倍之赋” 。关于官吏浮收,道光初年,“官以其私,征米一石, 

                                                                                               ② 

   当正供七斗,民不堪命”,而自后30年,“总须二石五六斗当一石”。关 

  于勒折,“每石折收钱或五六千,或七八千,或十二三千,或十五六千,竟 

  有多至十八九千者”,“州县既有浮收,势不能不受刁民挟制,于是大户折 

  色之价日减,小民折色之价日增……而漕政因之益坏,百余年来,日甚一日” 

  ③ 

    。 



         官吏的浮收勒折,首蒙其害者,自然是单寒的小户自耕农。嘉道时期土 

  地兼并过程的加速,正是建立在大批自耕农破产的基础上。 

        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向为中国治史者所回避。清代人口,在乾隆三十 

                                           ④ 

  一年(1766年)为209839546人 。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人口为361693179 

     ⑤ 

  人 。 46年间,人口增加1。5亿。同期全国耕地面积(民田)却由741449500 

  亩降到705698400亩,也就是说,由人均3。5亩降到人均不足2亩。按乾隆 

                                                                         ⑥ 

  末年农业生产力估计,“一岁一人之食,约得四亩”。可是,即使一家5 

   口,耕地20亩,按清代租佃通例,一般为主佃各半,而佃农尚须负担各种费 

  用,“一亩之田,耒耜有费,籽种有费,罱斛有费,雇募有费,祈赛有费, 

  牛力有费,约而计之,率需千钱,一亩需千钱,上农耕田二十亩,则口食之 

  外,耗于田者二十千,以中年计之,一亩得米二石,还田主租息一石,是所 

                    ① 

  存仅二十石” 。20石中除去上述费用,所余只能10石左右。以一年10石 

   的收入,怎够维持全家生活?因此,在道光初就已出现农民相率逃亡或抗租 

  不纳现象。道光初年,江苏金坛、吴江诸县因抗粮而酿成事端。道光八年(1828 

  年),山东发生抗粮风潮,“山东钱粮,嘉庆年间每两收至三千一二百文, 

                                                                 ② 

  今日有加至四千文者……种种朘削,鸡犬皆空”。道光二十一年,湖北崇阳 

                                                              ③ 

    “抗粮不完,聚众至二万人,兵械火器甚盛”。道光时期,农村经济的凋敝 

  和抗粮风潮,很快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发展为全国性的抗粮潮。 



         (2)工业 

        ①清代初期的工业政策。清代初期,前明遗留下来的手工业基础在战乱 

                                                                                   ④ 

   中已破坏殆尽。江南驰名的丝织业,往往“所存仅颓房几间”。号称“买不 

  尽松江布”的松江一带,棉纺织业也因受战乱影响,出现“商贾不通,民无 

                          ⑤ 

  生业”的萧条景象 。余如四川的井盐生产,景德镇的陶瓷业,已陷于全面瘫 

  痪状态。作为恢复手工业生产的重大措施之一,清政府于入关第二年即明令 

  废除元明以来的匠籍制度。顺治二年(1654年),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①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三二,曾国藩:《备陈民间疾苦疏》。 

② 冯桂芬:《与许信臣抚部论苏松漕弊书》。 

③ 《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三七,胡林翼:《谨陈湖北漕敝拟办减漕密疏》。 

④ 《清高宗实录》卷七七五。 

⑤ 《嘉庆会典》卷一一。 

⑥ 清洪亮吉: 《卷施阁文甲集》卷一。 

① 《皇朝经世文编》卷三九,章谦:《备荒通论》。 

② 《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二,田赋。 

③ 清黄钧宰: 《金壶匕墨》卷四,《漕变》。 

④ 孙珮:《苏州织造局志》卷三。 

⑤ 《皇清奏议》卷二。 


… Page 60…

                                              ⑥ 

  并宣布免征以银代役的“京班匠价”。这一政策对雇募逃散的工匠和促进手 

  工业的恢复起了有力的作用。匠籍制废除后,政府对官办手工业的应役者, 

  采取了按工给值制。如苏州织造局的机匠工价,缎纱花机每日工银1钱5分, 

  缎素机每日工银1钱3分5厘,挑花匠每月工银2两,倒花匠每月工银5钱, 

  画匠每月工银2两,等等。 

        其次,废除了官营采矿和国家对井盐生产的垄断。顺治时期的矿业政策 

                                      ① 

  是,“听民采取,输税于官”。官府只按常例课税,不直接干预开采。井盐 

  灶户,顺治时期虽著籍“灶籍”,但只是职业标志。官府对井盐生产同样采 

  取任民自由开采政策。国家只按井灶课税,并且对于开凿井盐,允许按照开 

  荒之例,定3年后起课。但由于顺治时期国家尚未统一,军费支出浩大,以 

  及重本思想,在政策上也时有反复和限制。如不久又恢复了“京班匠价”, 

  限制机户织机不得超过100张等。 

        康熙统治时期,商业思想比顺治时期开放,主张“卹商”和“利商便民” 

  ②,从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在纺织业方面,取消了过 

  去对机户织机的限制,江南市镇出现了一批拥有雇佣劳动者的布局。上海县 

  生产的青蓝布,每年达到30万匹。苏州的汪益美号(亦即程益美号),“一 

                           ③ 

  年销布约以百万匹” 。江宁、苏州、杭州三地官营丝织业,顺治时期往往由 

  于“兵饷告匮”,或“裁省”或“停止”生产。康熙时期,随着经济的恢复 

  织机达到2140张,超过了明代的生产规模。景德镇陶瓷业,战乱破坏尤其严 

  重,顺治时两次“奉造龙缸”均未能成功。康熙年间,在民窑陆续恢复的同 

  时,官窑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新建立。当时官窑拥有作坊23个, 

   “窑五十八座,除缸窑三十余座烧鱼缸外,尚有青窑,系烧小器。有色窑, 

             ① 

  造颜色” ,每年供应御瓷器达数万件。 

        在采矿业方面,康熙采取鼓励的方针,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政 

  府批准当时云贵总督蔡毓荣关于许商民自行开采的疏请。同时在实行“十分 

  抽二”的常例基础上,对招商开矿有成绩的官员加以奖励,对商民的正当利 

  益加以保护,如“严禁势豪霸夺民峒”,严禁“别开官硐”,而且对开矿商 

                                                         ② 

  民,“上税三千至五千两者,酌量给以顶带”。在云南开矿业的带动下,两 

  广、四川、湖南等省的采矿业也开始蓬勃发展。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 

  云南全省开办铜矿共17处。康熙五十九年 (1720年),全国各种矿藏开采 

  发展到70处。 

        然而,清初工业中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常常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干涉和 

  压制。如在采矿业方面,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对江西商民萧宗章等申 

  请开采南源山铅锡矿的批示中就有这样的反映,“闻开矿事情,甚无益于地 

                                           ③ 

  方,嗣后有请开采,俱著不准行” 。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康熙不能 

  不作出某种妥协。又如在染织业方面,雇佣工人甚至受到地主阶级的残酷迫 



⑥ 《清世祖实录》卷一六。 

① 《清史稿》卷一二四,矿政。 

② 《东华录》康熙卷二八。 

③ 许仲元: 《三异笔谈》。 

① 康熙 《西江志》卷二七。 

② 清师范: 《滇系》卷八。 

③ 《军机处录副奏折》。 


… Page 61…

  害,“康熙初,里中(枫泾)多布局,局中所雇染匠、砑匠,皆江宁人,往 

  来成群,扰害闾里,民受其累,积愤不可遏,纠众敛巨资,闭里门小栅,设 

                             ④ 

  计愤杀,死者数百人” 。 

       地方封建势力还常常勾结封建官府,到处立碑,限制和剥夺工人的人身 

  自由,如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吴二县踹匠条约碑》规定,“于众包 

  头中,择一老成练达者,举充坊总,颁给团牌,管押各甲踹匠,五人连环互 

  保,取结册报,一人犯事,四人同罪”。 

       ②雍乾时期手工业的发展。雍乾时期的社会经济,在经过康熙半个多世 

  纪的恢复、整顿、巩固之后,具有了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基础。这一时期, 

  农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单位面积产量较过去有较大提 

  高。在江南地区,农田耕作已普遍使用耕牛,铧犁部件结构已大有改进,车 

  水普遍使用畜力和风力;耕耘除草实行三耘制,轮作由过去的一年两熟发展 

  为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两倍。高产田丰年时,每亩可收米3石, 

  麦1石2斗。一般亩产米均可达2石5斗。其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 

  业中经济作物的种植愈益普遍,并很快形成了专业化经济作物区。如棉的种 

  植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尤其是浙江近海一带和上海、崇明、 

  奉贤等地,植棉多于种稻。蚕桑种植主要集中杭、嘉、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 

  甘庶种植主要集中在东莞、番禺、增城、潮州,以及台湾的台南、凤山、诸 

  罗三县。其他如茶叶、烟叶,随着市场的扩大,在一些著名产区赖以为生的 

  人愈来愈多。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丰富的 

  原料和市场。雍乾时期摊丁入亩制度的施行,不仅免除了无地佃农的丁银负 

  担,而且随着班匠银摊入地亩,过去负担班匠银的工匠也彻底摆脱了封建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