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 1998年第二期-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治可以压制文学,也可以解放文学;正如经济可以助长文学,也可以消解文学一样。当社会以开放的态势渐次敞开,在思想知识界,一种“纯”文化的主张趁机泛起,彼此呼应,推波助澜,影响日巨。沉寂已久的散文作家,亦多因非政治化的倾向而被尊为大师;当代文坛则群起效尤,开专栏,答客问,告别革命,躲避崇高,聒噪不已。当此风气一开,书贾麇集,竞炒名角。于是乎,闲适呀,雅致呀,柔媚呀,幽默呀,琐屑呀,卑俗呀,适逢其会,全都有了。
  至此,散文的写作和阅读都成了消遣性行为,作品有如一种标准化食品:鲜甜,可口,绵软,易于消化;这样,必然要拒绝一些将使胃变得坚强起来的谷物,拒绝骨头,对苦涩和辛辣感到恶心。根据商业原则和权力原则分别制作的成品,前后比照,竟具有某种相同的质性。这是可骇异的。
  鲁迅曾戏改一联,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命运,叫:“时代在前面,五四失精神”。这位历经了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战士,目睹一场恶战之后,战友如何的风流云散,不免一度“彷徨无地”,乃至为后来的学者所讥。对于“五四”精神的陷落,他是十分沉痛的。十年过后,应当说是又一个新时期了,他竟然总结说,就整体的文学成就言,新时期并未超过发轫期。这种评价,从来不为我们的文学史家所注意。在这里,他强调的,实质上仍然是文学精神。文学同精神文化的其他截面大体处在历史的同一水平线上;当精神陷落,它是不可能独自飞跃的。大致上也是基于同样的因由罢,当散文小品进入三十年代的鼎盛阶段时,他才一再危言耸听地评说“小品文的危机”。
  历史迂回了一下,就来到现在了。
  而今也来凑一套丛书,并非要造什么“方舟”,好像挽狂澜于既倒似的。其实,自问无甚宏愿,也无此伟力。高士的逸兴,智者的幽默,才子的风流蕴藉,都是这里的作者所缺乏的。只是风沙塞途,尚存一分诚实,多少可以说一点苦辛,抒一点忧愤;对于生命,毕竟有一分敬畏。至于如革命家说的真理,或如宗教家说的信仰者,我等未必深知其然,然而对于人的自由、尊严、崇高的存在,倒也还有一份确信。
  家乡有一种花,夏秋开花,色白,花冠近似百合;果有尖刺,熟时四瓣怒裂。花名风茄,书本子上还给起了一个名字,叫作曼陀罗。鲁迅在《野草》中曾经提到过。此花有毒,可入药;乡人传言服用可以致疯,故皆避之,似开得很寂寞的。
  丛书编讫,辗转迁流,至即将付梓之际,想到名目未定,颇费踌躇。忽无端忆起曼陀罗,觉得以此为丛书命名,倒也很合适。名目的使用,我想,未必一定得有很堂皇的理由的。即以曼陀罗论,倘要究诘起来,也别无深意,只是对鲁迅尝说的“喜欢寂寞”,一时起了同感罢了。

  《养正图解》序

  
  ? 何新波
  前言后语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遗产最丰富的伟大民族之一,就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之久而从未间断以及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来说,确实是世所罕见。集中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和精神的主要载体,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典籍。
  儒家始祖孔子学说最显著特点之一,是重视人格教育。孔子对理想人格的基本规定是“礼”和“仁”。“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内在的精神原则。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内仁外礼的道德人格,它渗透了实践的理性精神。在这种道德人格的影响下,几千年来,不少爱国志士仁人成了民族的脊梁。有的人为完美的道德孜孜以求,不畏劳苦;有的人把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甚至可以为之献出自己的一切。这就形成了今日也可以肯定的人生态度。
  历代皇室大多尊崇儒家学说,他们为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人格教育,围绕着为人、为政、为学,即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等人格修养问题,向自己的后代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为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历史上许多学者都作了努力。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张载(1020~1077)就提出“养正于蒙”的教育思想,即从儿童时期就应该进行正确的教育。明代学者、史学家焦?(1541~1620)在这方面也做得十分突出。他生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为诸生时就在学术研究上颇有盛名,后拜督学、著名学者耿定向为师,又虚心向名学者罗汝芳求教,学问大有长进。焦?二十三岁应甲子科乡试落第后,耿定向仍十分器重他,推荐他为崇正学院学长。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四十八岁时,得中状元,被授予翰林修撰。从此,他细心研读历代朝典和诸子百家之学,终于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学者。“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作为史学家,他把个人的感情与史学的社会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历史教材当作教育人的工具,在翰林院任职时,担任皇长子的侍讲官。他认为皇储不能无功而得尊位,无劳而享厚禄,必须有功于国,才能自立于世。为此,他选用孔子之说作为培养人的教科书,考虑到孔孟之道集儒家学说之大成,思想精深,论证周密,皇太子难以理解,就选用可供借鉴的历史政事,又请明宫廷名画家丁云鹏(1547~1628)配上精美插图,以古代储君行事可为法戒者编成《养正图解》,作为宫廷皇太子的蒙学读物,并定为培养从政、治民人才的道德教育范本。
  随后,明万历帝下旨刊刻,作为皇太子的蒙学读本,一直深藏宫内。延至清朝,才由光绪帝下旨重新刊刻,又加收了乾隆帝、嘉庆帝对刊本的诗赞。
  作为新版《养正图解》的第一个读者,读着这些用心血凝成的文字,我是深深地感动了的。刊本中所列的六十个故事,语言隽永,意境深广,它不但饱含了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和文化内核,而且融汇了深刻的生活真谛和人生体味。如记叙时任广州刺史陶侃的“运砖习劳”,明朝史桂芳在《训家人》一信中说:“陶侃运砖,自谓习劳,盖有难以直语人者。劳则善心生,养德养生咸在焉。逸则妄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他认为,习劳有难以用语言说明的好处。习劳就会产生善良的心,培养品德、锻炼体魄都从这里开始。安逸就会产生恶劣的念头,丧失品德、身体衰弱都因此产生。明学者吕坤也说:“懒散二字,立身之贼也。”古人的论述,是颇有见地的。陶侃习劳,既说明他时时不忘大事,振作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从另一角度也体现他志向的崇高,胸怀的远大。
  再看“?器示戒”:孔子观于周庙,有?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座之器。”孔子曰:“吾闻右座之器,满则覆,虚则?,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惟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以周庙中置于座右的?器,装满水就会翻倒,不装水就会倾斜这件事,说明为政者要保持鼎盛时的基业,必须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富裕岁月能勤俭节约,地位显贵能与地位低下的人相处,明察秋毫有时又能显得糊涂,勇猛顽强又能小心谨慎,能言善辩又能木讷不言,博学多才又能深入浅出,贤明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叫做退让而不使自己走向极端。能按这方法去做的,只有道德非常高尚的人才能做到。此文主旨是以?器示戒,告诫人们要戒“满”,“满则覆”。这些充满哲理的话,对于治国之道、为人之道乃至于治学之道都有一定警示作用。此外,像“亟用贤人”(力排众议,举火封爵)、“习射殿廷”(居安思危)、“不卖的卢”(仁者胸怀)、“师事名贤”(注重品德)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古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如何做人,如何从政处世,如何培养道德情操,如何树立君子的人格等等,具体内容是孝顺父母、尊师爱幼、重视家庭、发奋读书、言行一致、仁爱为怀、诚信为本、重视人才、礼贤下士、节俭戒奢、自强不息、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它所表达的理想人格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书的主旨是为人要正,正大光明,正直清廉,正己然后正人。这些都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历史是割不断的。任何国家和民族要建设新文化,树立新道德,决不能离开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民族传统。对饱含智慧、哲理的古代文化,正确的态度是认真挖掘历史遗产,“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拿来”,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宽广的胸襟和开放的眼光,不断地去发现、继承、研究,使历史上有价值的古训活在我们新的诠释里,从总体上充分认识古代思想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子虚乌有“龙禁尉”

  
  ? 朱 健
  名著重读
  《生命荒原迷津渡》一文刊出时,大概因我笔误,文题成了《人生荒原迷津渡》(见《书屋》创刊号)。生命、人生,一字之别,本亦可通,不辨也可。细谙其趣,仍略有差:“生命荒原”,是个体体验;“人生荒原”,乃众生泛相。大书“红楼”,当然是众生泛相。然须得有真切个体体验,方辨得出众生芸芸的大观园里里外外,到底是温柔富贵乡?抑或荒原迷津渡?曹雪芹血泪交迸凿刻出“通灵宝玉”即“风月宝鉴”是骨格神逸、鲜洁晶莹的个体生命,在“荒原”上艰难跋涉、在“迷津”中沉沦起伏而不自知。却把他乡做故乡,自我感觉:怡红公子;富贵闲人。直待“迷津内响如雷声,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第五回)面临万刼不复时,这个“生命”才失声喊叫:“可卿救我!”其音惨烈悲苦之至,实众生共有之心声:绝望?希望?绝望中的希望?希望中的绝望?难言之矣。不管如何,也是一种觉悟,一次清醒,一声不甘沉沦,企求超越的呼唤。生命体验到达这种境界能有几人?这就是我所能感知的曹雪芹生命——艺术哲学大纲了。深长思之,古今中外一切伟大心灵都是相通的,皆以其独特的个体体验倾吐着众生悲苦中的欢愉、欢愉中的悲苦。“我的心分外地寂寞……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野草·希望》)鲁迅又借用匈牙利伟大的抒情诗人裴多菲之言倾吐自己这种体验:“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然而鲁迅并不止步:“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这是彻底的觉悟,伟大的清醒。不是丧神失志地呼唤什么“救我”,而是呼唤自己:“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