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5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5)         
  [14]汉惠帝以后一律加一个〃孝〃字,算是谥号的一部分。   
  [15]尊号起于唐武后中宗之世。见司马光《司马文正集》二十六,《请不受尊号札子》。   
  [16]帝后也有尊号,后来称为徽号。例如清代同治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徽号可以每逢庆典累加,所以那拉氏的徽号积累有慈禧等十六个字。  
  [17]有人说征和当作延和,形近而误。   
  礼俗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和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奴隶社会有奴隶社会的礼俗,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的礼俗。在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所提倡的礼俗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在今天看来,许多不合理的繁琐的礼俗和吃人的礼教,在当时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 
  周公制礼作乐为此后的中国文化定下了〃礼乐文明〃的基调。《礼经正义序》: 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昌于天下,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     
  这当然不是说周公之前便没有礼乐。礼乐早已有之。周公制礼作乐是对夏、殷礼乐加以损益,从而改变了礼乐的性质和社会功能。这样一来,有周一代的文化呈现出了与殷商文化不同的特质,中国从此走出了原始信仰,走上了非宗教的人文道路。 
  在这个题目下,我们不能全面叙述上古的礼俗,只能谈谈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 阶级、阶层     
  尧舜禅让的传说与原始公社制的阶段相符合;夏禹不传贤而传子,可以认为原始公社制的瓦解。夏代是否已经达到奴隶制,还不得而知。至于殷代,可以确实断定是奴隶社会了。 
  依照古代史的研究者的一般结论,最初所谓〃众〃、〃奚〃、〃仆〃、〃臣〃、〃妾〃都是奴隶。臣是男奴隶,妾是女奴隶。周初的社会还存在着大量的奴隶,周天子常常拿奴隶赏赐给他的大臣。奴隶有在室内劳动的,但是他们的主要劳动还是农业生产。有人说《诗经·周颂·噫嘻》说的〃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指的就是两万奴隶在那里耕田。《尚书·牧誓》说到〃臣妾逋逃〃是指的奴隶逃亡。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地下文献的出土,尤其是江陵张家山两批汉律竹简的出土,一些传统的说法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著名学者李学勤说:〃我老劝人不要急于讨论什么〃隶臣妾〃,最好稍微等一下。因为我们的材料太多了,如果你说错了的话,马上没法办。张家山简数量很大……涉及各种不同的情况,各种不同的对象,以及亲属的关系,非常非常细。〃 
周代的奴隶还可以像牛马一样在市场上贩卖。《周礼·地官·质人》:〃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郑玄注:〃人民,奴婢也。〃贩卖成交后,要订立合同。这种合同叫做〃质剂〃。依郑玄说:人民、牛马的合同叫〃质〃,兵器、珍异的合同叫〃剂〃。 
第46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6)         
  奴隶还可以被当做牲畜来屠杀,这表现在上古的殉葬制度上。《墨子·节葬下》:〃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在殷代,这话完全合乎事实。到了周代,虽然此风稍衰(这不是由于仁慈,而是由于人力可贵),但是在某些国度仍然是盛行的。例如秦国,据《史记·秦本纪》所载,秦武公葬时,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葬时,从死者一百七十七人(包括《诗经·秦风·黄鸟》所悼念的三良在内)。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始皇葬时,秦二世令后宫(妃嫔等)无子者一律〃从死〃,〃死者甚众〃。而且把工匠都关闭在陵墓里。古代统治阶级的这种淫威,至今还令人发指。 
  奴隶和奴隶主是两个相对抗的阶级。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1],商王是贵族最高的代表,自称为〃余一人〃[2]。《论语·尧曰》引《尚书·泰誓》的话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可见周初还这样称呼。后来百姓成为民的同义词。民在古代又称为黎民,秦国则称为黔首。 
  商代王位的继承是兄终弟及,无弟然后传子。周代王位由嫡长子世袭,余子分封为诸侯(也有异姓功臣封为诸侯的)。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卿大夫下面是士(大体是大夫的宗族),士受禄田于卿大夫。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统治的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孔子的学生冉有、季路就担任过季康子的家臣。 
  《左传·昭公七年》说:〃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这样,形成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级阶层。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有义务〃执干戈以卫社稷〃;春秋以后士是文士,士逐渐成了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 
  士的下面是庶人,又称庶民。西周时庶人虽然还是用来封赐的对象,但是庶人的身份比奴隶为高,以后庶人就逐渐成为个体农民了。《荀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庶人的向背直接关系到上层统治阶级的安危。 
  君子、小人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最初君子是贵族统治阶级的通称,小人是被统治阶级的通称,后来以所谓有德无德来区别君子和小人。统治阶级的阶级偏见影响到词义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论语》里记载的孔子对小人与君子的对比、分类罗列如下:     
  在行事原则上: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待人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在立身上: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在心态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操守上: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可见,孔子思想的本意是:君子应居于上位,无德者(小人)应居于下位。孔子想把社会中人与人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建立在他认为更合理的道德关系上。这套理论在后世所起的作用主要不是粉饰现实的不合理;相反,却是批判小人在高位,而道德高洁者受小人欺凌的不合理现实的武器。 
第47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7)         
  二 冠礼   
  据近人研究,氏族社会的男女青年到达成熟期后必须参加〃成丁礼〃才能成为氏族公社的正式成员,才能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周代的冠礼(加冠仪式)就是由这种〃成丁礼〃变化来的。 
  中国历代人口登记中的丁数,是今天了解古代人口时最重要的数据来源。于是,如何理解〃丁〃的实质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官方的定义是:丁是16岁到60岁的纳丁税的成年男子。这一简单的,但是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的定义流行了很长时间。现在,何炳棣先生的研究改变了这一看法。何先生指出,〃丁统计数既不是人口数,也不是户数或纳税的成年男子数,而只不过是赋税单位。〃这样,我们就不会再为《保宁府志》中当地丁数为〃15232。16894604丁〃,《邛州志》中某年增丁〃七升八合一勺九撮〃等记载大惑不解了。 
  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礼前先筮日(选定加冠的日期)、筮宾(选定加冠的来宾)。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3]。来宾敬酒后,去见母亲,又由来宾取〃字〃,然后去见兄弟姑姊,最后戴礼帽穿礼服带礼品去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主人向来宾敬酒赠礼品后,礼成。 
  贵族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后可以娶妻,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所谓结发,就是在头顶上盘成发髻(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卷二十九苏武诗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可见这种风俗流传很久。 
  冠礼是与婚礼、丧祭礼、朝聘礼、射乡礼并重的五项大礼之一。     
  具体而言,则正如《礼记·昏义》所言: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郑玄进一步解释道:〃始,犹根也;本,犹干也。〃这五种礼,反映了当时个人、家庭、宗族、国家政治、社会交往的全部。     
  三 婚姻     
  春秋时代,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嫡夫人),女方以(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亦各以娣相从,这统称为〃媵〃。嫡夫人是正妻,媵是非正妻。媵的地位和妾不同。妾被认为是贱妾,是嬖人,而媵的身份还是比较尊贵的。战国时代就没有媵的制度了。 
第48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8)         
  古代女子出嫁曰〃归〃。《说文》说:〃归,女嫁也。〃《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可见出嫁的女子以男家为家。《白虎通·嫁娶》说:〃嫁者,家也。〃可见〃嫁〃字本身就意味着〃有家〃。《白虎通·嫁娶》又说:〃娶者,取也。〃《说文》也说:〃娶,取妇也。〃《周易》和《诗经》就写成〃取〃,这表示男子把别家的女儿取到自己家里来。男尊女卑的风俗,由〃嫁〃〃娶〃两字就可以证明。嫁对于女子来说是被动的,古代只说〃嫁女〃或〃嫁妹〃,不说〃嫁夫〃,可见嫁的权操在父兄之手。娶,对于男子来说是主动的,所以古代常说〃娶妻〃〃娶妇〃(妇就是妻)。 
  《诗经》两次歌咏〃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4]。媒在古代婚姻中的作用非常大,多少青年男女的命运掌握在媒人的手里。     
  古代的婚姻,据说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第一是纳采,男家向女家送一点小礼物(一只雁),表示求亲的意思;第二是问名,男家问清楚女子的姓氏,以便回家占卜吉凶;第三是纳吉,在祖庙卜得吉兆以后,到女家报喜,在问名纳吉时当然也要送礼;第四是纳征,这等于宣告订婚,所以要送比较重的聘礼,即致送币帛;第五是请期,这是择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第六是亲迎,也就是迎亲。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旧说是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后世以〃文定〃作为订婚的代称。《礼记·昏义》谈到亲迎后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卺而〃[5],后世夫妇成婚称为〃合卺〃就是从这里来的。 
  以上所说的六礼当然只是为贵族士大夫规定的,一般庶民对这六礼往往精简合并。     
  婚姻在任何时代都是件大事,上古之时尤其如此。〃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而且,古人认为,〃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上古时代,部落众多,宗法严格,两姓之间,往往通过婚姻关系而相结好。但是两姓之间文化不尽相同,所以要经过培训,以期婚后能和谐地共同生活。《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