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佛教的教育概况 

       从佛教四谛教义要求来看,它强调人们通过苦行修道而大彻大悟,蔑视 

  现实的人生和实际生活,弃绝世间享乐,消灭一切欲望,追求涅槃及虚幻的 

  来世,达到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这也是佛教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方面,佛 

  教进行了一些改革,在种姓划分上不像婆罗门教那样严格,主张人人都有受 

  教育的权力,凡是愿意为僧者都可以到寺院学习佛教教义。比起婆罗门教, 

  佛教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教育面向较多的群众,带有一定限度的民主色 

  彩。 

       佛教寺院是教徒修行的地方,也是接受教育的首要机构。婆罗门教以家 

  庭和学校为教育的场所,佛教广设寺院作为教育的场所。从教育的角度和意 

  义来说,寺院具备了学校的性质,可称为佛教学校。寺院建有殿堂储备经卷, 

  对学僧的徒众提供衣、食、住。凡是有志为僧者,首先经过父母的允许,并 

  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如患有癞病、疡病、肝病、肺病、癫痫病者不能入学。 

  另外,奴隶、负债人、已被国家征为兵员的人也不准进入寺院。入学者,必 

  须抛弃财产,与家庭割断联系,还要受具足戒。入学仪式简单:须剪去头发, 

  身着袈裟,向大和尚行礼,口中念诵:“我受佛祖之保佑,我受大嘛之保佑, 

                     ① 

  我受善之保佑。” 由此开始,在清规戒律的束缚下,接受佛教的教育。 

       佛教教育以神学为中心,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佛教经典,包活经、律、 

  论三藏,以及宗教的仪式。但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可能还要学习一些其他 

  的学科。在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中, 

  关于教育学习内容就曾记录:儿童“开蒙诱进,先导十二章。七岁之后,渐 



① 蒋建白:《印度教育概览》,商务印书馆1947 年版,第8 页。 


… Page 61…

                 ① 

  授五明大论” 。“五明”,即五门学科分类: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 

  疏别”,即学习研究语音、语法和修辞的学问。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 

  阳历数”,即学习研究工艺、数学、天文、星象、音乐、美术之类的科学技 

  术和艺术。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即印度古代医学的内容。 

  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复真伪”,即学习研究论理学,所谓形式逻辑。 

  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即学习关于宗教哲学的知识。 

       佛教寺院教学,要求教师“师必博究精微,贯穷玄奥,示之大义,导以 

                                     ② 

  微言,提撕善诱,雕朽励薄。” 教学方法经师广泛使用地方语言解释经义, 

  改变婆罗门教师以梵文作为教学用语,这样易于僧徒学习掌握,是比较进步 

  的办法。在学习初期阶段,师生面对面地讲授,经师口诵,僧徒记诵,口耳 

  相传,反复诵读。学习到高级阶段,则采用议论和争辩的方法,对经义里面 

  一些疑难问题,学生可以提出发问。僧徒学习年满12年,经考试合格者,称 

  作比丘,意谓僧人。多数比丘离寺回家,选择少数比丘留寺深造,一般再学 

  习十年,继续学习教义传授和生活监督,然后担任寺中僧职。 

       佛教教育重视道德品格教育和僧徒的言行举止训练,在管理方面也很严 

  格,订有各种清规戒律。凡入寺院者,要过清静节约的生活,奉行不杀、不 

  盗、不淫、不饮酒等戒规,也不得从事任何世俗性职业,平时生活除睡眠、 

  托钵、饮食和洒扫之外,全部时间都用于学修方面。寺院教学师生关系比较 

  融洽,教师不仅要传授经义,而且对学生负有一定的义务,照顾学生的衣食 

  住行。僧徒视老师为父母,更要毕恭毕敬地承担义务,侍奉老师的日常生活, 

  如送洗漱水、放好坐具、端饭等。 

       佛教重视对女子教育,这点和婆罗门教有所不同。佛教还在印度各地修 

  建尼庵,作为女子修行和学习的场所。尼庵在接受幼尼和教育内容上,和寺 

  院教育管理大致相同。尼庵教育的水平,除个别尼庵,一般不如寺院高。尼 

  徒学习完毕,称作为比丘尼。 

       佛教除以寺院和尼庵作为正式的教育场所外,还重视家庭教育。因为佛 

  教教育面向广大群众,随着求学者人数日渐增加,寺院和尼庵有限,难以容 

  纳,一些信徒也可以在家修行,接受佛教的教育。这些在家僧称作优婆赛, 

  在家尼叫优婆意。在家僧尼也同样受到佛教戒律的约束,苦行修炼,诵读经 

  典,并要定期参加寺庵的宗教仪式。寺院和尼庵负有指导优婆赛和优婆意的 

  学习任务。这种辅助信徒家庭教育形式,有利于佛教的传播,使佛教很快成 

  为众人的宗教。 

       佛教教育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在教育措施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 

  和婆罗门教比较都是进步之处。佛教教育不仅对当时的印度,而且对以后东 

  方一些国家乃至古代西方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概而言之,古代印度人民同其他古代东方民族一样,为丰富世界文化教 

  育的宝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南亚古代印度文化教育,在世界文化教育史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 



① 玄奘:《大唐西域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第36 页。 

② 《大唐西域记》,第37 页。 


… Page 62…

                    六、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从很早的古代开始,直到现在, 

已有了将近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 

个重要阶段。伴随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 

也出现了思想活跃、学术空前繁荣的局面。 



                   1。西周官学的衰废和私人办学的兴起 



     随着西周奴隶制社会的解体,与它相适应的“学在官府”的教育也走向 

没落和衰废。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代替西周官学的教 

育组织的新的形式。官学的衰废和私学的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教育上 

发生的重大变化。 



      (1)西周官学的没落衰废 

     西周 (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建立在商代学校教育基础上的西周教育,建立了奴隶制的 

官学体系,是奴隶主贵族教育的典型代表。西周的教育目的为培养奴隶主阶 

级的统治人才,学校系统分“国学”和“乡学”两类,教育内容以礼、乐、 

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为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 

的学校教育和一切文化学术都为奴隶主官府所垄断独占,适应奴隶主贵族政 

治统治的需要,“学在官府”和“官守学业”就是对这种官学教育性质和特 

点的高度简明的概括。 

     西周末年和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生了大变革,这是西周官学衰废的 

根本原因。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在奴隶制解体过程中,掌握在奴隶 

主贵族手里的官学也随之日趋衰落下来。这时,奴隶主贵族子弟不像从前那 

样热衷向往庄严的官学,他们整天嬉戏游荡无心读书,奴隶主贵族的官学已 

经形同虚设。从《诗经·郑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情景,《子衿》篇 

描写: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这首诗如果释译一下,大概意思是:穿着青领衣裳的学子呀,我的心时 

刻在关心着你们啊!纵然我没有亲自去找你们,可也得学习呀。系着佩玉带 

子的学子呀,我的心日夜在惦念着你们啊!纵然我没有来找你们,可也得上 


… Page 63…

  学呀。你们怎么可以整天喜好登高在城头上东来西去闲逛呢?要知道一天不 

                                                 ① 

  学诗书礼乐,可就要生疏荒废如同三个月了 。由此不难看出,诗中讽刺了那 

  些衣着华丽的奴隶主贵族子弟是如何生活,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郑国的官 

  学如此,其他官学状况亦可见一斑。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官学和衰 

  败的奴隶制一样,都是很不景气的。 

       春秋时期,官学的没落已成为明显的事实。春秋大约有200多年的时间, 

  但现在从文献记载,关于官学问题的材料,仅仅只有二件事情:一是《诗·鲁 

  颂·泮水》记述鲁僖公 (公元前659—前627年)修建泮宫;一是《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传记说郑国子产“不毁乡校”。清末学者黄绍箕也说:“周室 

  东迁,庠序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 

  之立泮宫,郑子产之不毁乡校二事。外此诸国,几未闻其有一二学校,岂书 

                 ② 

  缺有间欤?” 当时,王室、诸侯连年忙于打仗,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他们 

  根本无暇顾及学校教育。上文所引的诗的小序中就说:“《子衿》刺学校废 

  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郑玄为此注解:“国乱,人废学业”。另外,奴 

  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没落,缺乏上进的精神,只图享受不重视教育,有些诸 

  侯贵族公开反对官学教育。据 《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往者去见周大夫 

  原伯鲁,谈及官学的事情,原伯鲁就和他说:“不悦学”,甚至还讲“可以 

  无学,无学不害”。这是公元前524年的事情。说明奴隶主贵族不可能再垄 

  断学校教育,同时,那种与时代背驰的贵族教育也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 

  求。官学是以贵族为教育对象的,他们不想进学不思读书,连贵族本身也认 

  为官学可有可无,官学走向没落衰废也就是必然的了。 

       随着西周王室的衰落,没落贵族及其后裔乘乱逃亡,不少在周天子和诸 

  侯宫廷中掌管文化的职官,也开始走出宫廷另寻生活出路。例如,《论语·微 

  子》记载,周天子宫廷中掌管礼乐的官吏纷纷出走,乐官大师挚跑到齐国, 

  二乐师干跑到楚国,三乐师缭跑到蔡国,四乐师缺跑到秦国,打鼓的方叔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