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性形成发展上的作用。孟子根据“性善论”,以为圣人和贤人是把人所固 

有的善端加以扩充完善的结果,从而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 

子下》)的观点。 

     孟子重视教育对人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看到了教育对社会发 

展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比政治有时还显得重要,实行仁政的过程也可以 

看作就是教育。孟子是这样看待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他说:“仁言不如仁声 

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 

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这就是说,仁德的语言却赶 

不过仁德的音乐能打动人心,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好 

的政治,百姓害怕;好的教育,百姓热爱。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的财富,良 

好的教育可以获得民心。这样,就肯定了教育对社会国家的作用意义。 

     ②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孟子总结了古代兴办学校,特别是夏、商、 

周三代的教育经验,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目的为“明人伦”,培养“明人伦” 


… Page 86…

的君子或统治人才。 

     孟子教以人伦,明人伦的具体内容,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这意思是说,父 

子之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上下应有礼义之道,夫妻挚爱而内外有别,长者 

晚辈分尊卑之序,朋友相处讲求诚信。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的准则, 

被后世人们概括为人的道德的“五伦”。应该承认,在中国封建时代明确提 

出封建宗法道德的五伦关系是从孟子开始的。 

     根据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孟子把伦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成为他对学生 

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主张教育的整个内容和全部过程就是“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办好学校教育,进行伦理道德 

教育,至于自然科学知识则是不被重视的。孟子教学以《诗》、《书》、《礼》、 

 《乐》、《易》和《春秋》六经为主要教材,这在《孟子》一书中是多处可 

见的,其中尤以引讲《诗经》和《书经》的内容的地方很多,常言“诗云”、 

 “书曰”语。以伦理道德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开端于孔子,中经孟子发展 

完善,此后形成儒家教育的中心内容和主要特点,极大地规划和影响着中国 

封建社会的全部教育。 

     ③关于学习与教学。孟子在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活动中,对学生如何学 

习和教师怎样进行教育教学,积累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在学习方面,孟子认为有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其一,深造自得。孟子 

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强调学习要 

有主动的精神,依靠自己自求自得苦心研究,才能够活用到实际上面,使知 

识达到“自得”境界。这样,一个人在处理和解决事物时,就可能操持自如, 

左右逢源默识心通。反之,被动的学习都是外铄的肤浅的知识,心中必无所 

得,学了等于没学没有收获。其二,专心致志。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他以国手奕秋教两个学生学棋为例,生动地 

说明专心学习的重要。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表面听讲, 

心里却在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想拿弓箭去射它。两个学生虽在一起学习, 

但结果后者不如前者有收获,究其原因是专心与不专心的关系。学习不仅要 

专一,还要持之以恒,一曝十寒也是难以成功的。其三,循序渐进。孟子认 

为学习是有一定的步骤,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所谓“盈 

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离娄下》),象流水似地顺序前进。相反, 

如果不按照程序,“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上》),前进太猛 

后退也快,会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对“揠苗助长”。其四,由博反约。孟 

子还总结出由博而约的学习方法。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这是说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返回到概括地述说 

中心大意的地步。这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归纳法。 

     在教学方面,孟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五种主要教学方法。 

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 

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从 

这段话来看,孟子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程度个性和所处的地位来因材 

施教。对程度高的学生来说,只需要加一番点化之功,如同雨露润泽草木一 

般;对那些学力较差的学生,如果是品德稳重,就针对完成他的德性;若是 

有天资聪颖,就去培养发展他的才能;对一般的学生要答其所问,排其所难 

解其所惑,随问随答就可以了;对不能口授的学生,则采取“私淑弟子”间 


… Page 87…

  接的方法去教育。孟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知性,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④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孟子从“性善论”的人性观点出发,基于“明 

  人伦”的教育目的,他很重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在道德修养方 

  面,他和孔子一样十分注意立志和树立理想,强调“尚志”和“持志”。他 

  认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就是“反求诸己”,作自我反省严格要求自己。他 

  曾这样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道德修养的关键贵在自觉, 

  自觉为善自觉拒恶。他还认为一个人的祸福,都取决于本人的行动。“祸福 

  无不自己求之者”,“自求多福”(《孟子·公孙丑上》)。他援引《尚书·太 

  甲》的话告诫人们:“自作孽,不可活。”在道德修养上,孟子要求人们改 

  过迁善、闻过则喜、与人为善,还列举圣人贤者为例作为学习的楷模,如谓: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 

  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 

  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孟子特别重视意志的锻炼。关于一个人的意志锻 

  炼,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 

  子·告子下》)孟子认为,一个人经过这种艰苦环境磨炼之后,才能增长才 

  干,具备坚强的性格,去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他还说:“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提出 

  的“大丈夫”的概念和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 

  了重要的影响和激励的作用。对此,冯友兰先生评价说:“懂得了这个词汇, 

  才可以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① 



        (3)荀子及其教育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前298——前238年。战国 

  后期赵国人。他的家世和青年时代的情况,由于资料缺乏尚不清楚。中年以 

  后,曾经东到齐国,西至秦国,后南游楚国。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 

  学,在众多学者中“最为老师”,曾三次被推为学宫的“祭酒”。荀子以当 

  时知识界的出色人物,在楚国被春申君两次派作兰陵(今山东峄县)令。春 

  申君死后,荀况也被罢官,他遂潜心著述讲学,著书数万言,至终老于兰陵。 

  代表著作有 《荀子》一书,凡20卷,32篇。 

       荀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后王,用礼、法和术来维持社会秩序,对以后的 

  法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荀子是一位朴 

  素的唯物论者。他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无 

  神论的思想,反对迷信,否定鬼神,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和“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这种人定 

  胜天的积极思想,是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反映。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对先秦诸子学说作了全面深刻地批判和总结,是 

  先秦儒家中最后的一位大师。在教育思想和理论方面,他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概括如下: 

       ①性恶论和论教育作用。荀子以性为恶主张“性恶论”,这是荀子学说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 册,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94 页。 


… Page 88…

和孟子思想不同的突出特点。荀子在他写的《性恶篇》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 

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明确地提出了人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原来就是恶的,人之所以能为善,是靠后来的努力所为, 

由于学了礼义而懂了礼义,恶性也就转变为善性了。他以为人生而有欲,有 

欲必争夺,并且在人性中生而就具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不 

好的情欲,所以人性是恶的。这种说法和孟子讲的人性善,从本质来说都是 

唯心主义的。但是,荀子人性论思想中所包含的“善者伪也”的思想,却是 

有积极意义的,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因素。 

     在教育方面,荀子特别重视教育的力量,认为教育可以起到“化性起伪” 

的作用,甚至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可看作是教育的结果。他说:“我欲 

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惟学乎!” (《荀子·儒效》)荀 

子在论证教育作用时,以环境对自然物影响为例,来说明客观环境对人成长 

的作用。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 

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 

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环 

境和教育相比较,他以为教育的作用更大。他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 

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劝学》)。这意思说,无论是南方的吴、 

越,还是北方的夷、貉,他们子女出生时哭声相同,长大以后习俗言语却不 

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教使之然也”,是教育造成的。人在受教育的过 

程中,荀子强调人的不断努力,他把这种主观作用称之为“积”。 

     荀子在重视教育对人性发展过程起的作用同时,也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