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④交代结构:原岩中的矿物被新矿物取代。
不过,在以上四种变质结构中,前两种可以肉眼观察;后两种多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宜野外运用。
至于变质岩的构造,就其重要意义来说,是野外识别变质岩的关键手段之一,或者说,是认识变质岩的重要标志,野外工作时,务必熟练掌握。其基本特征与类型有以下几种:①变余构造:原岩虽经变质,但仍有一部分未受“变质”,保存原岩的构造特点。例如熔岩中的气孔构造、流纹构造;沉积岩中的层理构造、波痕构造等。
②变质构造:岩石经过变质作用以后而生成的特殊构造。这是识别变质岩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构造,有以下几类:A。斑点状构造:受变质的岩石中,由于某些成分的局部聚集,产生2 毫米左右大小的斑点。这些成分有碳质、硅质、铁质或某些变质矿物(如红柱石、堇青石等)。如果变质程度增高,则此类斑点经重结晶而变成斑晶,若其形体增大时,可在岩石中形成瘤状构造。B。板状构造:岩石在经受变质时,由于应力作用,出现一组平行的裂开面,使整块岩石如木板覆叠。每个裂开面上,平整光滑,如板岩所见(图6。1 )。C。千枚状构造:岩石内的矿物发生重结晶作用,一方面可见这些矿物具有定向排列,另一方面又使整块岩石呈现出薄片状构造,在片理面上,平整光滑并发出丝绢状的光泽。有时,在千枚状构造的岩石上可见小型的挠曲或褶皱现象。一般来说,千枚状构造比板状构造的变质程度要深一些,如千枚岩(图6。2 )。D。片状构造:岩石内的矿物具有明显的变质晶体,形成鳞片状、柱状,并作定向排列和分布,沿片理面劈削成薄板状特征。其变质程度又较千枚岩深一步,如片岩(图6。3 )。E。片麻状构造:岩石具有显晶质的变晶结构,以粒状变晶矿物为主,间以鳞片状、柱状的变晶矿物,作断断续续的定向排列和分布,故在块体的标本上可见片理特点,它往往是由侵入岩变质而来。最典型的就是片麻岩(图6。4 )。F。条带状构造:岩石由不同矿物,不同结构,或其他不同部分的成分形成条带状分布,如暗色矿物形成的条带状大理岩(图6。5 )、条带状的磁铁石英岩等。
在上述构造中,特别是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这几种外貌特征是变质岩中最多、野外也最容易识别的构造。总之,变质岩的构造是认识变质岩的最重要标志。
三、最常见的几种变质岩
各种变质岩的存在条件,几乎跟它们的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如果在野外工作时,能识别出变质作用的类型,那么也就大体上能估计出其中有哪些具体的变质岩的种类了。
何谓变质作用的类型?主要是根据地质成因和变质作用的因素来考虑变质作用的格局,实际上,也包括了变质作用的规模。其类型大体上划分为四种,都是野外常遇到的。
①接触变质作用。这是由岩浆沿地壳的裂缝上升,停留在某个部位上,侵入到围岩之中,因为高温,发生热力变质作用,使围岩在化学成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出现重结晶作用和化学交代作用。例如中性岩浆入侵到石灰岩地层中,使原来石灰岩中的碳酸钙熔融,发生重结晶作用,晶体变粗,颜色变白(或因其他矿物成分出现斑条),而形成大理岩。从石灰岩变为大理岩,化学成分没有变,而方解石的晶形发生变化,这就是接触变质作用最普通的例子,又如页岩变成角岩,也是接触变质造成的。它的分布范围局部,附近一定有侵入体。
②动力变质作用。这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使局部地带的岩石发生变质。特别是在断层带上经常可见此种变质作用。此类受变质的岩石主要是因为在强大的、定向的压力之下而造成的,所以产生的变质岩石也就破碎不堪,以破碎的程度而言,就有破碎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等。好在这些岩石的原岩容易识别,故在岩石命名时就按原岩名称而定,如称为花岗破裂岩、破碎斑岩等。
③区域变质作用。分布面积很大,变质的因素多而且复杂,几乎所有的变质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的流体等都参加了。凡寒武纪以前的古老地层出露的大面积变质岩及寒武纪以后“造山带”内所见到的变质岩分布区,均可归于区域变质作用类型。例如本章开头提到的泰山及五台山所见的变质岩,均为区域变质作用所产生。就岩石而言,包括板岩、千枚岩、片岩、大理岩与片麻岩等。
④混合岩化作用。这是在区域变质的基础上,地壳内部的热流继续升高,于是在某些局部地段,熔融浆发生渗透、交代或贯入于变质岩系之中,形成一种深度变质的混合岩,是为混合岩化作用。也就是说,在区域变质作用所产生的千枚岩、片岩等,由于熔融浆的渗透贯入而成混合岩。
此外,尚有不大常见的气体化水热变质作用,复变质作用。
其实,对于野外地质旅行者来说,最常见的变质作用还是接触变质和区域变质两大类,其次是混合岩化作用。因此,熟悉变质岩的名称,也就围绕这些变质作用有关的变质岩就足够了,兹简述如下。
板岩:具板状构造的变质岩,由黏土岩类、黏土质粉砂岩和中酸性凝灰岩变质而来。属于区域变质作用中的轻度变质的岩石。
千枚岩:具有千枚状构造的变质岩,原岩类型与板岩相似,在其片理面上闪耀着强烈的丝绢光泽,并往往有变质斑晶出现。
片岩:片理构造十分发育,原岩已全部重新结晶,由片状、柱状、粒状矿物组成,具鳞片、纤维、斑状变晶结构,常见的矿物有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阳起石等。粒状矿物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片岩是区域变质岩系中最多的一类变质岩。
片岩的种类颇多,其命名则根据所含的变质矿物和片状矿物的显著分量而定,例如云母片岩、滑石片岩、角闪石片岩等等,另外,常用绿色片岩之名,系由中性和基性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等变质而来。
片麻岩:具片麻状或条带状构造的变质岩。原岩不一定全是岩浆岩类,有黏土岩、粉砂岩、砂岩和酸性、中性的岩浆岩。具粗粒的鳞片状变晶结构。其矿物成分主要由长石、石英和黑云母、角闪石组成;次要的矿物成分则视原岩的化学成分而定,如红柱石、蓝晶石、阳起石、堇青石等等。
片麻岩的进一步命名,根据矿物成分,如花岗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
片麻岩是区域变质作用中颇为常见的变质岩。
角闪岩:主要由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的变质岩。其原岩是基性火成岩和富铁白云质泥岩。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微显片理构造。
麻粒岩:是一种颗粒较粗、变质程度较深的岩石,基本上由浅色的石英、斜长石、铁铝榴石、辉石等矿物组成,无云母、角闪石。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或条带状构造。
石英岩:几乎整个岩石均由石英组成,浅色、粒状。一般作块状构造,粒状变晶结构。它是由较纯的砂岩或硅质岩类经区域变质作用,重新结晶而形成。
有时,有人将沉积岩中由较纯净的石英颗粒组成的岩石也称石英岩,与变质岩类的石英岩混淆不清,虽然就化学成分或矿物成分来看,两者很难分开,但变质岩类的结构要致密些,称石英岩;而沉积成因者,颗粒清晰,致密程度稍差,故为了区别起见,称之为石英砂岩。
大理岩:碳酸盐岩石经重结晶作用变质而成,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或条带状构造,由于它的原岩石灰岩含有少量的铁、镁、铝、硅等杂质,因而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特征的变质矿物,出现蛇纹石、绿帘石、符山石、橄榄石等,于是在洁白的质地上,衬托出幽雅柔和的色彩,构成天然的图案花纹,给人们想像出一幅又一幅诗情画意的图卷,文人墨客在它们的加工石面上取出许多逗人喜爱的景名——潇湘夜雨、千峰夕照、平沙落雁等等。因而大理石就成为高级的建筑石材,或成为高级家具的装饰性镶嵌材料。而洁白的细粒状的大理石,俗称汉白玉,也是工艺雕刻或富丽堂皇的建筑材料。
大理岩见于区域变质的岩系中,也有不少见于侵入体与石灰岩的接触变质带中。
角岩:这是一类由泥质岩(以黏土矿物为主的页岩之类)在侵入体附近由接触变质作用而产生的变质岩。颜色呈深暗或灰色,硬度比原岩显著增加,故多有将角岩制成砚或其他工艺品,如在苏州灵岩山、寒山寺等旅游区出售的砚石,即利用产于灵岩山花岗岩体附近的角岩所制。
混合岩: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其基本组成物质是由基体和脉体两部分组成。所谓基体,是指混合岩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变质岩,如片麻岩、片岩等,具变晶结构、块状构造,颜色较深;所谓脉体,是指混合岩形成过程中新生的脉状矿物(或脉岩),贯穿其中,通常由花岗质、细晶岩或石英脉等构成,颜色比较浅淡。
混合岩具明显的条带状构造,并普遍可见交代现象,以此与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区别开来,但它是在区域变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混合岩由于混合岩化的程度不同,形成不同构造特点的混合岩,如网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等等。
四、怎样在变质岩区开展工作
在认识变质作用的基础上,掌握了能够鉴定变质岩名称的方法以后,当我们在旅行路线上遇到变质岩时,就可以进一步做些变质岩的初步调查或研究工作了。现就不同的变质区如何开展工作问题,简述如下:(1 )热接触变质岩区的工作。
热接触变质岩区也就是侵入体与围岩相接的地带。
在这里,首先要穿越接触带的剖面,也就是决定一条从侵入体到未变质围岩之间的路线,观察侵入体的岩石名称及其岩性;观察围岩受侵入体的接触变质的影响——出现何类变质岩,其岩性特点,变质矿物,有否成矿的条件和可能,接触带上有无断裂之类的构造控制?未变质岩石的名称及其岩性,围岩属于哪个地质时代?
侵入体属于哪个地质时代?等等。
把这许多必须了解的内容,作沿途记录,作剖面示意图,采集有代表性的标本以及摄影或素描。
如果交通、人力、物力、时间条件允许的话,可作再详细一些的观察,诸如追索接触带在面上分布的范围,观察蚀变晕圈的发育情况。
再进一步,还可根据变质矿物的组合关系,划分出蚀变的相带——即内带、中带、外带。同时还可研究热变质岩石与原岩性质的关系,甚至注意多期变质的叠加作用,不同变质带上所赋存的矿产关系。
(2 )区域变质区的工作。
由于区域变质作用而产生的变质岩分布面积广阔,岩石情况亦特别复杂,而且其间的褶皱、断裂等构造又十分发育,因此,在这里工作的难度也较大。
首先,当我们根据地层走向选择剖面线以后,在旅途行进中,要像研究沉积岩层那样,注意各变质岩层的上下层序关系,即排除由于褶皱或断层的干扰,恢复其原来的正常层位。当然,这项工作往往不是穿越一条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