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浓绿如墨的松杉,真叫人心旷神怡。当汽车嘎然停在程阳风雨桥头时,人们
不由自主地向风雨桥走去。举目而望,林溪河上,程阳风雨桥如彩虹卧波,
重领飞檐的座座桥亭态势欲飞。那如亭似塔、若楼象阁的桥体,既精美典雅
又雄伟壮观,独特生辉,它在远离喧器城市、远离熙攘人群的地方,如出水
之芙蓉,与近处的木楼,远处的竹木红花珠联壁合。
这是一座建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的木石结构的桥梁,全长64。4 米、
高10。6 米,宽3。7 米。两台3 墩4 孔,墩台上,建有5 座塔阁式桥亭。每墩
用32 根连排大杉木分上下4 层重叠于墩顶作桥座,这些大杉木都产于侗乡的
山中。桥面铺木板,竖柱立架,青瓦盖顶,自石灰勾瓦檐;桥两侧为木栏杆,
栏杆旁置有长板凳,形成桥廊。桥廊上的中央桥亭,形似古塔,庄重威严。
它采用鼓楼结构中常用的叠顶方式,在正方形构架上加6 根短柱和11 根雷公
柱,构成六角攒尖顶结构,形成严谨、规整、对你的塔状,更突出地表现了
中央亭阁的地位。中央亭阁两侧为5 层四角亭,端庄秀丽;桥两端台上的两
座为5 层殿式楼阁,富丽堂皇。每座桥亭顶端都塑有象征如意吉祥、五谷丰
登的宝葫芦。楼亭之间的瓦梁上,装饰4 个葫芦和倒竖的鳌鱼;彩色飞檐都
立有木雕仙鸟;大梁上,悬挂着侗族姑娘献上的绣有吉祥如意图案的珠帘垂
羽花饰。侗家姑娘与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侗家有关风雨桥的传说中就
有一则:很久以前,侗乡河里发现了一只凶狠的螃蟹精,它专门摇动小木桥,
卷走过桥的侗族少女。一条勇敢的小花龙挺身而出与螃蟹精英勇搏斗,终于
救回了侗家少女。这些珠帘垂羽锦花饰,表达了侗族姑娘对小花龙的爱戴和
她们敬桥、爱桥的情怀。
整座程阳风雨桥,不见一钉一铆,只见大小木条以榫相衔接,直穿斜套,
纵横交错,互为依托,上下贯连,左右吻合。这些精湛的建筑技艺,令人于
惊叹中油然升起对侗家工匠的敬佩之情。
程阳风雨桥宛如长廊给人以神秘深远之感,桥亭的对称、和谐,又产生
了风雨桥空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更有神秘色彩的,还要数风雨桥中亭上那个为侗家敬桥用的神龛。在人
们的心目中,桥中的神龛并不比一座桥的地位低。侗家敬桥、爱桥,奠基时,
要在桥墩内放置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银制品,以祈祷祖神保护桥梁永固、村寨
人寿年丰。造桥时,砍下用以造桥的木头、锯下的木屑都不用以燃烧。桥连
接两岸,也连着侗寨的风水。在此意义上,敬桥也是为了大家的幸福、众人
的安康。因此,在这只有高80 厘米、宽50 厘米、深30 厘米的神龛供奉着神
抵,每逢春节和吃新节,香台上都轻烟袅袅、供品飘香,平添几分神圣,透
射出侗家对风雨桥特殊的感情。
侗家的风雨桥,与侗家息息相关。河上无桥“未免病涉水之虞。尤当仲
夏之日,洪波滚滚,履足固所难举,即令冬日水消,然寒水澈骨,冯河犹多
可畏”(《程阳永济桥序》)。有了桥,便不用望洋兴叹。丰收季节,桥是
临时粮仓,桥板、横梁、栏杆、板凳都可堆放收获的禾把;节日,桥是欢庆
的舞台。“月也”的客队、主队在桥头赛芦笙、对歌,洋溢着欢乐气氛;贵
客来临时,桥满载着侗家热情好客的风采,盛装的侗家人在桥头唱拦路歌迎
客,敬香糯酒,引领客人进入侗寨??年年岁岁,风雨桥摄下了多少侗家动
人的风情画面,注入了侗家人多深的情感,这有谁能说得清呢?只知道风雨
桥不仅属于侗家,它还属于热爱生活的人们。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每座风雨桥都能体现侗家的人文色彩。它与村寨鼓楼
有机相接,浑然一体,形成侗家居住环境中“侗不离水”的一大特色。巴团
风雨桥,人畜分道,主桥面行人,放射出侗家自古就讲卫生的文明光彩。许
多风雨桥中的雕饰彩绘,都体现了侗家的审美情趣。
只要你踏入三江侗族自治县,风雨桥就会使你步人一片新奇意境,准有
了这个感觉,准就在三江之行中大有收获。郭沫若同志于1965 年来此见到三
江“程阳桥”时,不禁感慨赋诗一首,并挥毫提字,表达了他对侗族风雨桥
的喜爱:
艳说林溪风雨桥,
桥长廿丈四寻高。
重瓴联阁恰神巧,
列砥横流入望遥。
竹木一身坚胜铁,
茶林万载茁新苗。
何时得上三江高,
学把犁锄事体劳。
侗族鼓楼
鼓楼是侗族建筑艺术高度发展的象征,是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它那高
耸挺拔的巍然气势、威严崇高的神圣地位,凝聚着侗族团结向上的性格。
来到侗乡,栉次鳞比的木楼群落簇拥着座座如塔似阁的鼓楼,不论你站
在寨子的任何一个角度纵观全寨,鼓楼总是首先映入你的眼帘。如果你深入
八桂村寨见到鼓楼,不用问就可知道,在你脚下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就是勤
劳智慧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侗家人啦。因为鼓楼是侗寨最明显的标志。
鼓楼这种建筑形式始于何时?翻开史籍,寻觅它的踪影,明人门露在其
所著《赤雅》一书中,对鼓楼的雏形“罗汉堂”有段描述:罗汉堂“以大木
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矣。”并说其为
男子“歌唱”的场所。由此可见在明代以前,作为古越人一支的侗人就有专
用以“歌唱”的娱乐场所了,后来这个被称作“罗汉堂”的建筑逐渐发展为
今天的鼓楼。
鼓搂与侗族戏台——风雨楼一样,都是侗家的公共建筑。它既是侗寨的
标志,又是侗家聚会的场所。一般来说,一寨有一座鼓楼,较大的寨子,多
的可达3~4 座,以姓氏而立。据不完全统计,只是侗族较集中的聚居地三江
侗族自治县,就有鼓楼186 座。
鼓楼有塔形和阁式两种。其建筑工艺都十分高超。塔形鼓搂,又称密檐
鼓楼,最高的有20 米,分为11 层。整座楼的结构不用一颗铁钉,内柱为4
根合抱的大杉木,擎天立地一般,顶住楼梁,纹丝下动;外4 柱则用以支撑
亭檐,以凿榫衔接穿柱,以横梁连接外围边柱及大小条木,横穿直套,结构
十分严谨,稳固。鼓楼整个外形下半部如方亭,上半部如主塔,巧妙变化,
使外形更加美观且颇具气势。
鼓楼上的瓦檐呈多角型,重檐翘角,檐板上雕龙绘彩,描花饰锦。古朴
的图案寓意深远,富于民族特色。鼓楼顶端多塑有宝葫芦和千年鹤等象征吉
祥。广西侗乡中最著名的鼓楼,是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城北25 公里处的马胖
鼓楼。它因楼内置有一个长形大鼓而得名。它建于清代,建楼的木材均用民
间防腐药水浸泡成棕黑色,既防虫蛀又使其染上了天然色彩,显出与众不同
之处。马胖鼓楼雄浑、厚重,九层飞檐,重叠依次收缩向上,形成塔形。4
根内柱粗可两人合抱,选材精良,整个结构疏密有致,严谨大方。鼓楼内大
厅达132 平万米,板壁上绘有侗乡的美丽风光,每一层的檐下都绘有民族图
案,层层檐角起翘欲飞,轻盈飘逸,与雄浑的楼体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工
匠精巧的构思。
阁式鼓楼与塔形鼓楼的外形有明显不同,它多为歇山顶、悬山顶。虽没
有塔式鼓楼的高大气势,乍看象民居,但它那重檐飞翘的外观,同样显出了
它在村寨中的醒目位置及其崇高的地位。三江侗族自治县中,阁式鼓楼的建
造均依地势而设计,非常灵活,或为了保证道路畅通而将楼体挑在高坎之外
(如皇朝寨的小鼓楼),或鼓楼与寨门连成一片(如新寨鼓楼)。
不管是塔形还是阁式鼓楼,楼内都置有牛皮鼓和火塘。这个牛皮鼓,侗
族同胞你之为“款鼓”。款鼓不能乱敲,它具有报信鼓的性质。掌鼓捶者是
寨中最有威望,为众人信赖的人。悬空击鼓,鼓声可传数里。所以如遇上外
敌骚扰,寨火、山火等事件,大鼓击响,材寨成员便闻声聚集在鼓楼坪,从
这个意义说鼓楼就是侗族同胞集会的场所。鼓点就是集合的命令。鼓楼与人
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鼓楼内除设有供取暖、打油茶的火塘外,还有供人休息
的长板凳。它连着侗家的喜怒哀乐。人们聚会议事,来到鼓楼;举行礼仪庆
典活动,来到鼓楼;休息娱乐,还是来到鼓楼。夏天,鼓楼里有凉茶;冬天
鼓楼里有驱散寒气的熊熊火苗:农忙时它是农业知识的传播处;节日里它是
人们对歌讲史的场所。侗族有一句俗话:“饭养命,歌养心”。这可以养心
的歌,每一个侗家的人都是在鼓楼里学习会的。每年冬天,鼓楼里都聚满学
歌的人群,那热情就如同火塘里的火一般。歌师教年轻人唱歌,为他们春节
的“月也”做好准备。腊月一过,春节便是青年人走寨串乡的佳节,“月也”
队你来我往。在鼓楼坪,他们赛芦笙、赛风格、比歌才、比智慧,鼓楼辰夜
欢歌笑语。鼓楼的今天。更是青春焕发,侗族人民在这里可以看到报刊杂志、
了解国家大事,文化生活不断得到丰富。过去聚会议事的古老的鼓楼己成为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新一代侗家人的好地方。
侗族男女交际习俗
侗族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奇特而富有魅力,多彩多姿,热烈的“多那”、
浓情的“月也”、温馨的“坐夜”??几乎所有侗族的文娱活动都为青年们
的交际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奏响了一首首动人的爱情曲。
“多耶”是侗族规模较大的民间文娱活动。侗语中“多”含有唱、舞之
意,“耶”为集体唱,边唱边舞是多那的一个特点。侗族小孩在每年的冬季
都接受歌师的传授。“多耶”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能增长孩子们的知识。
长到青年,歌唱得好就意味着美满的爱情在向你呼唤。
节日是“多耶”的热潮。芦笙手和歌手都聚集在鼓楼坪、风雨桥头,芦
笙曲一响,歌手们围成圆圈,伴着空歌踏歌而舞,男女青年,尽情跳起踩堂
舞。奏罢芦笙,人们来到鼓楼坪“多耶”,男队先唱赞鼓楼、颂祖先、庆丰
收的礼仪歌。然后,女队、男队对唱踩堂歌。女唱男答是“多耶”的规矩。
姑娘们唱时,手拉手围成圈,边唱边舞。小伙子唱时,则以右手搭在前者肩
上,左手随身体前后悠摆,左右上下颤动。歌要答得恰当,又要歌韵相符,
此时最能显露出小伙子的歌才。小伙子若唱得好,便会受到姑娘的注意,在
“多耶”的热烈气氛中升华情感。
浓情的“月也”更象一条红线,串起寨内、外的友情,“月也”是侗族
民间的社交习俗。有去外寨出访对歌,有芦签月也,它以本寨为中心,四周
村寨都来人参加,未婚男女青年借此机会择偶。比赛结束后,人离情不断,
有情人相互在心头理下爱的种子,春节期间的集体出访对歌、赛芦笙,是“月
也”中内容最丰富生动的礼俗,为男女青年的社交搭起了座座虹桥。当客队
到达主寨时,便吹起《通报曲》,主寨人闻之放起迎客礼炮,守在本寨的姑
娘们用纺纱机、鸡宠、竹杆、木棒、板凳等东西摆设路障,唱起“拦路歌”,
迎接前来赛歌的人们。当客人唱的“开路歌”被姑娘认为答得可以后,便拆
除拦在寨门道口的一重障碍。经过数问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