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汉萨同盟解体后,德国商业也随着衰落,一蹶不振了。大量德国商人地
位下降,变为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商业资本家的业务代办。从此,
德国商业失去了昔日的繁荣昌盛和自主经营的面貌。
再一方面是工商业行会获得了连续的发展。
德国的行会象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行会一样,都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行
业组织形式。近代前期,德国行会组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其特点是行会
组织数量增长,会员人数扩大。德国的大中小城市都建立了各种行会组织,
它一般分为手工业行会和商业行会两种。在15世纪后期,德国的汉堡、卢贝
克、法兰克福、吕纳堡四城市计有行会114个,17世纪扩大到166个。参加
行会的人数约占城市居民总数的50%左右。这个时期,行会在反对封建领主
压迫和发展工商业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自16世纪以后,当英国等西欧国家控制行会发展的时候,德国的行会
仍不断发展,行会控制着工商业活动,维护原有行规。一些行会组织的关门
主义和排外倾向不断增长。有的行会组织利用各种手段对行会组织以外的手
工业者和商人进行排挤、打击和迫害。各个行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范围的争
执和矛盾,也日益激化。所以,行会的封建垄断性,开始影响城市工商业的
发展,制约着德国经济的进步。
(3)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初步发展
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逐渐地萌芽,缓慢地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
初步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小农经济的分化
15世纪,德国的经济比较发达。在农牧业中广泛推行的代役租制和劳役
制也日趋解体。16世纪,德国在农民战争和三十年战争后,农奴制又复活了。
封建主在农业中实行分成制,加强剥削雇工的劳动。所以,“分成制可以看
①
成是由地租的原始形式到资本主义地租的过渡形式”。由于贵族地主阶级加
强对农民的剥削,圈占农民的份地,建立庄园经济,这导致了自由农民的两
极分化,一些人富起来,变成资本家。大多数人破产,变成流浪者、雇农或
雇佣工人。这为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②城市手工工场的出现
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在德国的纺织业、
采矿业、金属加工业中,先后出现了毛织业手工工场、麻织业手工工场、采
矿业手工工场、金属加工手工工场等。这样,在德国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
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德国的手工工场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其他国家的手
工工场。16—17世纪中叶,由于德国经济衰落和封建制度加强,束缚了德国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成长。17世纪末,德国的工场手工业重新获得了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也逐步缓慢地发展起来。
③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实行代役租制及农
村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一些农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些农村家庭手
工业工场。在工场中,手工业者从事纱线、花边、毛麻织物等产品生产。农
① 《资本论》第3 卷,第905 页。
… Page 36…
民或家庭手工业者从包买商手中领取原料和工资,为包买商加工产品,于是
农村家庭手工业者成为商业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这样,在德国农村中,便
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16—17世纪,因德国经济衰落,农奴制加强,
阻碍了农村手工工场的发展。17世纪末,随着德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的
工场手工业又重新发展起来。
… Page 37…
4。俄国经济
沙皇俄国是在莫斯科公国兴起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现
①
代的俄国只不过是莫斯科公国的变形而已” 。1263年,莫斯科变成了拥有
封地的独立公国。这时,罗斯的政治分裂,经济衰落。1325年,在伊凡·卡
里达一世的统治下,罗斯各公国的经济,尤其是莫斯科公国的经济获得了迅
速发展。其表现是工商业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领土扩大,并开始实行封
地制。从此,莫斯科在封建割据时期成为东北罗斯的经济中心,这些都为以
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是伊凡三世统治时期(1462—1505年),他
一方面进行摆脱蒙古的斗争,另一方面依靠财力、物力、军力占领和吞并雅
罗斯拉夫、罗斯托夫、诺夫哥罗德等公国的领土,从而加强了莫斯科公国的
政治及经济实力,统一了东北罗斯,并形成了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从此,
号称“俄罗斯”。伊凡三世自命为“全罗斯君主”,奠定了俄国封建专制制
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这个时期,俄罗斯的工商业、城市、商品货币关系
都获得了发展,并冲击了自然经济。中央集权国家对外实行侵略,对内实行
农奴制,加强对农民的奴役、剥削和压迫,农民被迫丧失土地或卖身为奴。
从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伊凡四世(1533—1584年)、费奥多尔(1584
—1598年)、鲍里斯·戈杜诺夫(1598—1605年)先后统治俄国。伊凡四世
①
被称为“伊凡雷帝”,又称为“沙皇”。他实行军事专制体制的沙皇制度,
推行领地制,加强农奴制,对外实行侵略政策,先后征服和占领了喀山汗国、
阿斯特拉罕国、西伯利亚汗国等。这个时期,俄国的手工业、商业获得了较
大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全俄市场。17世纪初,沙皇俄国处
于“混乱时期”,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17世纪中叶,俄国经济获得了恢复
和发展,而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因此,俄国的经济较荷兰、英国、法国
等欧洲国家落后得多。近代前期,俄国经济状况如下所述:
(1)封建领地制的发展和农奴制的加强
①领地制的发展。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俄国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
俄国政府在农村中广泛实行封建领地制。所谓领地制,就是指沙皇将封建世
袭领地分成小块作为领地,赏赐给亲信、大封建主、公爵、贵族、功臣、军
人,连同居住在领地上的农民一并交给承受人的一种土地制度。沙皇政府实
行领地制的目的,是使土地承受人俯首听命,效忠于沙皇,承担封建的服役
或徭役义务。各种领主间的土地占有形式,是俄国社会封建等级制度和隶属
关系的经济基础。在16世纪期间,俄国的领地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它成为
沙皇俄国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也是俄国中央集权国家的重
要支柱。16世纪,沙皇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分给贵族的领地很多,仅“教
①
会和修道院的领地就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3%”。在封建土地制度下,封
建领主凭籍其封地权力,加强剥夺农民的土地,并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封建剥
削。封建贵族根据阶级利益的需要,同时采取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三种形
①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67 页。
① “沙皇” (цapb)。“沙”是罗马皇帝“凯撒”的俄译音。
① 波梁斯基主编:《苏联国民经济史》,三联书店1964 年版,第75 页。
… Page 38…
式,对农民进行剥削与压迫,造成了农民贫困、破产、逃亡,导致了农业劳
动力缺乏,农业生产下降。
②农奴制的加强。俄国的领地制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建立与发展起来
的。推行领地制给俄国的农民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恶果。“沙皇政府为
②
了保障地主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从15—17世纪,推行了农奴制” 。并采
取措施加强农奴制,使农民全部农奴化。加强农奴制的措施有以下几条:
一是推行劳役地租。各大领地主大都满足于实物和货币地租,俄国各地
的小领地主则强制推行劳役地租,剥削依附农。
二是颁布取消“禁年”法令。1497年,沙皇颁布了尤利也夫节的“禁年”
法令,农民只有在尤利也夫节 (即11月26日前后的两星期内)才可从一个
领主转到另一个领主手中,但必须履行对封建主的封建义务和交纳房租后才
能离开。1581年,俄国政府颁布了取消尤利也夫节的“禁年”法令,严禁农
民出走。
三是颁布农奴制法令。1649年,沙皇政府颁布了农奴制法令,由此,农
民受到封建主和国家的严厉制裁和奴役,又被彻底禁止出走,从而加强了农
奴制的推行。
农奴制压迫的加强,促使了农民的反封建斗争,主要是:反抗地主的封
建剥削,拒纳赋税,夺取地主的土地,砍伐地主所属的森林,烧毁地主的庄
园。伊凡·波洛特尼科夫在1606年至1607年领导农民战争,反对农奴制。
③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17世纪30年代,由于瑞典入侵俄国,实行农
奴制,使俄国的经济处于困境。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有些地方荒地约占耕
地总面积的90%以上。因此,农业生产下降,农民生活极端贫困。沙皇政府
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农业,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是继续实行封地制。17世纪30年代,沙皇政府先后将几百万亩农业
耕地分给地主贵族,目的是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农奴制。
二是建立庄园。沙皇政府支持地主贵族建立庄园,进行田产经营。17世
纪30年代,莫洛佐夫、罗曼诺夫等豪绅巨富建立了一批大庄园,加强对农民
的剥削。
三是改革农业经营制度。16世纪,俄国在农业中一度仃止实行三圃制。
17世纪30年代,重新恢复实行三圃制,同时扩大播种面积,发展畜牧业,
实行移民政策等。
以上措施,促进了俄国经济与农业的缓慢发展,也推动了商品经济和雇
佣劳动的发展,并且为18世纪俄国农奴制的瓦解创造了条件。
(2)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