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政治史-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职业的集团。这些集团在瓦尔那制度的影响下,各自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 

  职业世袭和实行内婚制的独立集团。这些集团,梵语称之为“阇提”(jati, 

  具有“出生”、“种”之意),葡萄牙语将其讹译为“卡斯特”,后为世界 

  所通用。可见,阇提(卡斯特)是瓦尔那制的一个发展。在中国的古代文献 

  中,对这两个概念不分,都译为“种姓”或“族姓”,有时也简称为“姓”。 

  因此,种姓这一概念应包括自瓦尔那发展为卡斯特的整个等级制度。《摩奴 

  法典》中已有50多种阇提的记载(实际还要多),尽管他们的地位有高有 

  低,但相比于婆罗门、刹帝利两大显贵种姓则都处于低贱地位。阇提制加深 

  了各行业的隔阂,阻止下层群众的团结与联合,对统治阶级十分有利。所以, 

  后来的统治者对阇提的分化都取支持和肯定的态度,到中世纪时,阇提之数 

  竟以千百计。社会地位最低下、最受歧视的阇提是旃荼罗,被认为是一种不 

  可接触的“贱民”。《摩奴法典》对这种人有专门的记述,他们须住在村外, 

  不许和他们以外的人往来,婚姻也只能在他们内部进行。各种法令习俗对他 

  们的衣、食、住、行都作了骇人听闻的限制,只许他们穿死人的衣服,用被 

  人遗弃的破容器吃饭,带着铁制的装饰品,夜晚不得在村庄和市镇行走,白 

  天应按国王的命令带着标志走动。他们的职业是搬运无主死尸和充当刽子 

  手。也有的记载说他们是屠夫。《佛生本经》中有个故事说,有两个贵族家 

  的小姐在进城途中遇到两个旃荼罗,立即跑回家用香水洗自己被玷污的眼 

  睛,其他人以眼被玷污为由,将这两个旃荼罗毒打了一顿。我国东晋高僧法 

  显在印度游学时,曾亲眼目睹这种痛心的情景,他作了这样的记载:“旃荼 

  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 

         ① 

  突。”这种非常离奇的现象,不仅在印度古代确实存在,而且一直延续到 

  现代。今日印度的大量“贱民”即来源于此。 

       在孔雀帝国首都华氏城长期生活过的塞琉古大使麦伽斯提尼,对他观察 

  到的印度种姓制作了如下的描述,对我们了解种姓制度有一定帮助。他说印 

  度有7个种姓:第一,哲学家。这些人在社会上最高贵,人数也最少。他们 

  不仅为私人举行祭祀,也在国王举行重大庆典时举行祭祀。他们负责向国王 

  提出建议,是国家的头脑,并享受免税的特权。他说的哲学家象是婆罗门。 

  第二,农民。人数最多,而且免服兵役。第三,牧人和猎人。从事狩猎和放 

  牧,过着流动生活。他们向定居的农业村镇出售或出租牵引牲畜。如果他们 

  能保护农田不受野生禽兽的侵扰,还能从政府那里得到一些粮食作为酬报。 

  第四,工商业者。从事各种行业,有的人向国家交税,有的服劳役。只有在 

  政府垄断的武器制造业和造船业中劳作的工匠,才直接从政府领取酬金。 

  五、军人。平时闲散无事,饮酒作乐,战时出征,靠国王发给的薪饷过活。 

  第六,密探,或称警察。负责秘密向国王汇报情况。有人负责监视城市,雇 



① 《法显传》,1955 年版,第13 页。 


… Page 108…

  用娼妓当助手。有人负责监视军队,雇用军妓当助手。第七,国王的咨询人 

                                  ① 

  和助手。是政府的最高级官员 。 

       麦伽斯提尼还观察到,这些种姓间不能通婚,也不能改变原有的职业。 

  只有最高等的人即哲学家能和其他种姓通婚,并有改变职业的特权。他观察 

  到的种姓制,其实是世袭的职业分工,是社会生活中实行的种姓隔离。由于 

  他看到的是人们遵守的习惯,不带有宗教概念,是没有理论偏见的客观观 

  察,所以也没有明确的等级序列。他所观察到的是社会的表象,没有看到婆 

  罗门教僧侣维系这个社会秩序的理想化的内在心理因素。 



                                4。孔雀王朝的瓦解 



       阿育王统治孔雀王朝37年,于公元前232年去世,随着他的去世。政 

  治衰落来临,帝国的边缘部分很快分裂出去。大概是他的儿子们瓜分了帝 

  国,其中之一继承了帝国本部各省。以摩揭陀为基地的王室正宗又经历了6 

  个王,延续了50余年。由于这些统治者在位期间都很短暂,各种资料记载 

  的名字和顺序不相一致。约在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的最后一位国王婆里 

  呵德罗陀被他的将军普西米陀罗所刺杀,孔雀帝国至此告终。 

       对于孔雀帝国迅速衰亡的原因,史家议论不一。有的学者把帝国的覆亡 

  归咎于阿育王作为一种国策所采取的戒杀生的教义。他回避一切战争,并告 

  诫子孙追随他的榜样,这无疑窒息了那种曾使得摩揭陀壮大起来的好战精 

  神,削弱了帝国的军事力量,因而不能控制地方割据势力与抵御外来侵略, 

  维持帝国的独立与完整。非暴力政策的确对军队的士气有影响,但阿育王并 

  没有完全放弃暴力,所以这不是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 

       一般认为,孔雀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庞大的帝国在经济、政治和 

  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独立性,地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 

  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村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地理条件的阻隔便易 

  于导致政治上的分裂。一旦帝国失去强有力的统治者,维系统一的军事行政 

  力量一削弱,帝国潜在的分离因素就会不可遏制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导 

  致帝国的解体和衰亡。 

       孔雀王朝有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这个官僚体系的核心是国 

  王,而不是一个机构,臣民的忠诚只限于对国王本人。因此,必须有强有力 

  的统治者才能维持这套体系。而在阿育王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之后,继 

  承者能力平庸,中央的控制也就随之削弱。这是官僚机构本身弱点造成的分 

  裂因素之一。再者,官僚体系本身缺乏系统的选拔制度,个人挑选不可避免 

  任人唯亲,必然造成结党营私。国家没有一套司法制度限制官员的权力和舞 

  弊行为,过分依靠警察和密探来监督虽然能收效于一时,但无法阻止官僚的 



① 参见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115—116 页。 


… Page 109…

腐化。 

     由于婆罗门教意识形态和种族制度是社会秩序的根本保障,臣民除了忠 

于国王本人,就是忠于自己的种姓集团,这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意 

识。尽管有统一的度量衡和交通设施,各地区在语言、文化上仍保持独特性。 

例如,犍陀罗地区深受希腊势力影响,在孔雀王朝后期卷入中亚的政治斗 

争。苏拉施特拉地区和印度河下游还保留不少共和国体系,孔雀王朝没有能 

把它们拆散划归中央行政管辖。在拉贾斯坦一带也保留着不少世系社会组 

织。 

     印度次大陆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远较其他古文明为甚。即使在 

北方恒河平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地区之间,也还有大片没有开化的地区, 

游牧和狩猎部落过着流动生活。在和平时期,这些缓冲地带有利于各核心地 

区的设防,但这些国家难于控制的流动部落人口始终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孔 

雀王朝虽然征服了南方地区,但是帝国的行政机构显然没有改造当地的社会 

组织,一个统治多民族人民的帝国,中央政府总是从被它征服的边缘地区搜 

集财富充实核心地区的经济。重新改造这些边远地区,将其置于类似核心地 

区的行政管理之下,使它们的经济发展起来,当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治理 

措施。但是,中央往往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去这样做,也就仅仅满足于地方 

的臣服进贡,而不去改造它们的社会组织并完成文化上的征服。这样,一旦 

中央集权力量削弱,这类地区就很容易分裂出去。当时德干高原分裂可能就 

属于这种情况。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是帝国分裂的又一主要原因。 

人民起义,地方叛乱,军事政变,教派冲突,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帝国军 

事行政的统一力量。帝国分裂,外族乘机入侵,孔雀帝国就这样瓦解了。 


… Page 110…

                             十一、贵霜帝国 



                            1。贵霜帝国的兴起 



     贵霜帝国是公元1世纪中叶在中亚细亚兴起的一个强大的国家,帝国的 

创建者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大月氏。 

     汉代以前,月氏人活动在中国西部敦煌、祁连山一带,过着逐水草而迁 

徙的游牧生活。秦汉之际,月氏人的氏族制度开始解体,血亲复仇的战争已 

变为掠夺人口、抢劫土地牲畜的侵夺。当时月氏人已有了一支20万人的劲 

旅,不断攻打相邻的乌孙和匈奴。匈奴的王子冒顿就曾在月氏当过人质。到 

公元前2世纪中叶,匈奴的实力已大大超过月氏人。冒顿为报屈辱之仇,于 

公元前174年左右首次打败了月氏人。此后,月氏人渐趋衰弱。老上单于统 

治匈奴时,对月氏大举进攻,月氏大败,国王被匈奴人捉去斩首,头颅也被 

老上单于作了饮器。月氏人无法抵御匈奴人的不断进攻,大部分被迫退出敦 

煌、祁连山,向西迁徙。这部分西迁的月氏人,史称大月氏人;剩下的一小 

部分也退到了昆仑山一带,与羌人杂居,被称为小月氏人。 

     西迁的大月氏人到达伊犁河及迤西一带时,与居住在这里的塞族人发生 

了激烈的战斗。塞族失败后,远徙到印度西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建立了国 

家。占领塞族人住地的月氏人,为前来复仇的乌孙王所败,被迫再次西迁。 

历经重重困难,大月氏人终于越过帕米尔高原,途经大宛 (今费尔干纳), 

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索格吉安那地区定居下来。 

     这时,统治索格吉安那地区的大夏 (巴克特里亚)王国正在走向衰落。 

统治大夏的希腊人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主要依靠希腊军队和部分地方贵族 

的支持,王权极为软弱,政局混乱,地方各行其政,军队畏战,国势岌岌可 

危。刚刚踏上中亚土地的大月氏人乘此良机,遂占领索格吉安那自立。此后, 

大月氏人势力发展很快,不断向阿姆河以南的巴克特里亚地区扩张。公元前 

135年,大月氏人彻底征服了巴克特里亚,控制了整个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 

巴克特里亚原有的居民早已是定居的农业民族,大月氏人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