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阿拉伯文学简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坦人的同情和支持。剧中有时出现真名实姓的人物。此剧曾在其他阿拉伯国家上演,受到好评。在阿拉伯现代抵抗文学史上,此剧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穆罕默德·台木尔的戏剧理论与实践

  埃及现代戏剧萌牙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1870年一位叫亚古

  卜·苏努尔(1839——1912)的犹太族教师,把开罗艾兹白吉公园一间大咖啡馆辟为他的剧团的演出场,演出部分喜剧和正剧。其中一部分剧本是由他本人创作的,一部分是为外国剧本的改编本。这些剧目有 《埃及交易所》、《病人》、《旅行家的驴子》、《友谊》、《埃及花花公子》、《后娘》、《朱贝黛与祖国》、《亚历山大公主》、《莱依拉》等。苏努尔被认为是埃及第一位从事戏剧艺术的人。他周围有一批世界名剧的翻译家,如艾迪卜·伊斯哈格 (1856——1885),纳吉布·哈达德(1867——1899),分别译出拉辛的《安德洛马克》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剧均由该剧团上演,苏努尔因此受到宫廷赏识,获得“埃及的莫里哀”的美称。但其艺术生涯后期,常常创作一些揭露占领者图谋的剧目,1878年演出《祖国与自由》,表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倾向,得罪了埃及统治者伊斯梅尔,被迫移居巴黎,在那里仍坚持写作,直至逝世。

  从十九世纪末叶到二十世纪初,许多黎巴嫩、叙利亚剧作家、演员,相继来到埃及,使埃及戏剧事业出现日益兴旺发达的景象,剧团、剧种、剧目愈来愈多,观众大量增加,戏剧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时期的剧作总的来说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喜剧、闹剧、喜歌剧充斥舞台,缺乏严肃的正剧和悲剧,艺术上也缺乏精雕细刻,舞台演出的随意性很大。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间,留学法国归来的穆罕默德·台木尔 (1892——1921),开始从事剧本创作和戏剧艺术研充。他积极参与组建“戏剧之友协会”,亲自登台演出。他是在戏剧实践和理论上均有建树的第一个埃及人。他在 《我国的戏剧生活》专著中,论及法国和埃及的戏剧表演的历史,艺术和非艺术戏剧的特征等。其中在《表演的历史》一章中,对阿拉伯现代戏剧的发展作出比较系统和具体的评介,肯定叙、黎地区剧作家尼卡什、伊斯哈格、赫亚特、格巴尼等人的先锋作用,并指出他们作品中存在的缺点,如形式上比较粗糙,语言上热衷骈韵等。他把埃及戏剧分为四个阶段,并分别加以评述。他尖锐批评一味迎合某些把戏剧当成消遣的观众的口味的倾向,认为这实际上进一步败坏了观众的艺术鉴赏力,起了反作用。

  穆罕默德·台木尔有一部戏剧批评著作《剧作家的审判,》,采用剧作的形式,对历代剧作家作出品评。主要情节是:故事讲述者在开罗一条大街上遇到两位已逝世的演员,二人说他们为一件特别的事重返人间,即出席在苏丹歌剧院进行的对写剧本的人们的审判,大厅挤满艺术家。“主审”者是五位世界级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莫里哀、高乃依、歌德与拉辛。“代理检查长”是埃德蒙·鲁斯坦。被“起诉”的有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一大批阿拉伯剧作家。在审判过程中有指控,有辩论,穿插许多文坛轶事,幽默诙谐,尖锐热烈,触及了剧坛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显示出作者对阿拉伯戏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穆罕默德·台木尔的剧本创作和他的小说创作一样,遵循从社会现实出发的原则,多反映埃及社会面临的尖锐问题。《笼中鸟》(1918)为三幕话剧,主要描写二十世纪初埃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家庭教育的危机和两代人的矛盾。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社会变动中新出现的善与恶的斗争,探讨造成此种危机的家庭和社会原因。

  他的另一部剧作《深渊》(1921),则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可卡因毒品在埃及流行。二十四岁的富家子艾敏·巴哈杰,继承巨额财产,因吸毒走向深渊。母亲为他娶妻以收敛其心,不料儿子更加堕落下去。该剧也分三幕。

  此外穆罕默德·台木尔还写出《阿卜杜—希塔尔先生》等作品。他因逝世太早而未能达到自己艺术创作的顶峰,但他的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方向,对一代年轻剧作家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人们把他称作开辟埃及现代戏剧的一位先驱。

  邵基和阿拉伯诗剧

  阿拉伯诗剧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的。最早的是黎巴嫩人哈利勒·雅兹吉(1856——1889)于1876年写出的,名为《豪侠与忠义》,1884年发表于贝鲁特。乔治·泽丹说他在1878年看过它的演出,认为是“最优秀的剧作”。

  从1876年到1932年邵基逝世,很多文学家从事过诗剧的创作,但没有哪一位能超过邵基做出的贡献。

  艾哈迈德·邵基 (1869——1932)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剧作家。他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对诗剧艺术发生兴趣,渴望能像莎士比亚在英国那样,便戏剧在阿拉伯世界成为不朽的艺术形式。他深信阿拉伯诗歌一样适合于戏剧,深信阿拉伯诗歌能为戏剧提供广阔的天地。

  邵基从事诗剧创作的出发点是:“戏剧包含着各种感情、经验和教训,如坚持自由、保卫尊严、使人类道德日臻完善等。用诗歌来表达这些教训、经验和感情,会比散文更令人赏心悦目。戏剧的使命更广阔,更富于生命力,更有教益,因为戏剧是大千世界在舞台上的缩影。”

  他最初的戏剧创作实践,是 1893年在欧洲求学期间初步写出的《大阿里贝克》,并不成熟,也未受到重视,他的诗剧创作冲支因此被压仰。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诗歌领域功成名就时,他才将其蕴蓄已久的戏剧艺术才能和热情充分发挥出来。从1929年起到他逝世,在短短的几年内,先后写出了七个剧本,其中六部是诗剧,它们是《克莉奥帕特拉之死》(1929)、《莱伊拉的痴情人》(1931)、《冈比斯》(1931)、《大阿里贝克》(1932)、《安塔拉》(1932)、胡达女士(1955出版)仅有一部是散文写出的,即《安达鲁西亚公主》 (1932),但未完成。

  邵基的戏剧多取材于古埃及和阿拉伯历史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有的则是根据民间传说进行艺术加工而完成的。这些作品或歌颂爱国主义和反抗侵略的斗争,或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和阿拉伯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其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自然延伸。

  《克莉奥帕特拉之死》是邵基诗剧创作的代表作。此剧以古埃及最后一个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克莉奥帕特拉为原型,创造了一个聪明美丽、高傲尊严、忠于爱情,以死殉国的感人艺术形象。这部诗剧被认为是邵基最成功的剧作,其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作者在塑造、表现克莉奥帕特拉这个历史人物时,改变了视角,赋予这个历史人物以更积极的解释。莎士比亚、高乃依、肖伯纳等戏剧大师,曾以西方人的观点解释过这个人物,写出了著名的作品。邵基则是首先从东方、从埃及的立场,去描绘这位女王的。某种程度上,他为这位历史人物作了辩护,突出了女王的爱国主义感情和为了尊严宁死不降的牺牲精神。

  其次,在表达人物内心感情方面邵基作了可贵的尝试。有些独白和叹对人物性格的完成起很重要的作用。安东尼自杀临死前向克莉奥帕特拉发出充满复杂感情的叹息:“明天人们将把我谈论,从慈悯者到幸灾乐祸的人。一个没有赢得战争的英雄,怀着渴望和热情在爱的旗帜下死去。”

  第三,运用歌舞、祭神、宴筵、民俗等手段使作品增加了东方色彩,东方情调。

  《莱伊拉的疾情人》是根据阿拉伯古代著名爱情传说扩充改编而成的五幕剧。故事的悲剧结局,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的结尾极为相似。男女主人公的惨死与殉情,是对禁锢爱、摧残青春的传统习俗、社会陈规的抗议。

  《冈比斯》是三幕悲剧。背景是公元前四世纪初的古埃及。

  《安塔拉》则是根据伊斯兰教出现前阿拉伯骑士诗人安塔拉·本—夏达德的故事写出的。

  《大阿里贝克》的主人公是十八世纪末流浪埃及的马木鲁克国家的领袖。剧中描写了濒临覆灭的王朝政治道德的沦丧。

  《胡达女士》是邵基诗剧中唯一的喜剧和现代题材剧本,三幕。全剧的中心是一位拥有钱财和大片土地的太太,在她周围是一群觊觎着她的财产的男人,而一些女人又利用这些男人的争夺出他们的洋相。胡达女士先后和八个男人结过婚,他们中有村长、赋闲文人、死硬的法学家、军官、掮客、职员等。他们有的死了,有的离了,这使她聚敛了一大笔财富。当胡达太太死时,写好遗嘱,把自己的财富统统遗赠她的邻居、仆人和慈善事业,使贪心的丈夫落得一场空。

  邵基剧作中有一部是用散文写出的,这就是由五幕剧本《安达鲁西亚公主》。此剧是邵基1910至1915年期间在西班牙蛰居时构思的,故事发生在阿拉伯人流浪行结束时的西班牙。剧本把安达鲁西亚历史上发生过的亡国悲剧和想象中的爱情故事结合起来写,所以此剧不能算做真正的悲剧。

  邵基的剧作,擅于选择具有历史价值的题材和利用民间故事,把历史的陈述和人生爱情的感人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剧作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他的诗剧,诗文优美,词句富有韵味,加进许多格言警句,有文化的读者观众在追踪情节时又能增添品诗的情趣。剧中主要人物大都表现出庄严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符合民族心理和时代的要求。但他的多数剧作缺乏生动的生活气息,表达思想不如表达感情那样得心应手,情节进展比较缓慢,动作性不强,不适应现代舞台的要求,而阳春白雪式的高雅诗句,也难以为一般人所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搬上舞台时遇到较大的困难。

  在这一历史时期,从事诗剧艺术的还有不少作家,如黎巴嫩学者、剧作家阿卜杜拉·布斯塔尼,埃及诗人阿吉兹·阿巴扎和阿里·巴克希尔,叙利亚诗人欧麦尔·阿布—利沙等。

  阿卜杜拉·布斯塔尼(1854——1930)是一位学术权威,曾在纪伯伦上过学的那个希克玛 (睿智)学院教过书,但他也积极从事戏剧创作。他的作品既有话剧,也有诗剧,一般都以古罗马时代和伊斯兰教出现前中东地区的历史和传说为题材,被认为是阿拉伯诗剧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他的诗剧作品有《杀死双亲的希律》、《对希律之子的判决》、《两朵蔷薇之战》、《优素福·本—雅古卜》、《塔奎尼乌斯暴政时代的布鲁特斯》、《恺撒面前的布鲁特斯》等。他的诗剧寓教于史,注重历史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阿吉兹·阿巴扎(1899——1973),1923年毕业于法律学校,担任过报刊编辑、印刷厂董事长和议员等职务,做过埃及诗人联合会主席。他被公认为是邵基诗剧艺术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其诗剧诗作品多数取材于埃及和阿拉伯的历史,如 《莎吉拉·杜尔》、《阿芭赛》、《胜利者》、《安达鲁西亚的没落》。有的则取材于民间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