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虽时时似有希望,结果却一再失望,甚至颠沛流离,被人说是丧家之狗。68
岁时,孔子结束了十多年的流亡生涯,返回鲁国,专心教授学生,整理古籍。公
元前479 年,73岁的孔子去世。

    孔子在整理古籍方面功劳甚巨。据说,《诗》、《书》、《礼》、《乐》、
《易》、《春秋》这六部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都是因为孔子的整理、传授,
才得以流传后世的。除《乐》后来失传以外,其他5 部重要典籍我们现在仍可获
得。因为当时还没有私人著述的风气,孔子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幸赖他的弟
子和再传弟子将他的言论记录下来,汇成《论语》一书,才使后人能够领略这位
哲人的风采。《论语》成书的年代,大约在战国初期,即公元前400 年左右。全
书20篇,各取篇首二三字为题,篇题与内容、同篇的各章之间,没有逻辑联系。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论语》的思想,融政治、道德与教育为一体,而中心就是做人的道理,其
中包含了许多有普遍意义的原则。他强调,道德与刑政不同,单纯依靠刑罚和行
政手段,百姓慑于刑罚,不敢做坏事,却不会有知耻之心;只有实行德治,才能
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不做坏事。他提出了正人先正己,先富后教,取信于民
等重要原则。在仁学中,一方面倡导爱人、匹夫不可夺志,提倡独立的人格精神,
另一方面又要求仁以为己任,见利思义,见义勇为,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提
出了一种把个人人格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相统一的人生观;在人我关系上,他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
原则;提出了孝、悌、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还特别
强调“为仁由己”,启发每个人的自觉道德精神,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修养方法;
并且论证了道德思想与礼仪规范的关系,要求人们仁礼兼备,文质彬彬。在教育
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教
育和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许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后世。读《
论语》要着重吸取其有普遍意义的精华,以提高我们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使命
感。孔子处于2500年前的宗法等级制社会,《论语》的内容也不免带有时代的烙
印。今天继承吸取其精华,也要注意剔除其旧的时代内容,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

    《论语》自问世以来,两千余年间,对中国政治、思想、教育、伦理等多方
面无不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汉代以后,《论语》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东汉的时候,它被列入儒经的行列,与《尚书》、《周易》等合称“七经”。到
了宋代,《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成为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
元明清几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在古人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
国的宝训。纵是科举废除以后,《论语》仍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今天,该书
仍是一版再版,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宋初名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
论语致太平”的传说,古今圣贤的读书经历证明,此话并不为过。

    《论语》就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以是语录体的散文,其语言基本
上是口语,比较易懂,用词力求言简意赅,所以多为一些格言警句。如:“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朝闻道,夕死
可矣”,“知者乐山,仁者乐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
大谋”等等,读来琅琅上口,意味深长。孔子的这些名言警句,展现了他深邃的
思想,高尚的情操,也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 9 */ 第一部分仁者无敌———亚圣孟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镵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苏洵

    过去有一个小孩子,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母亲守节。他们居住的地方离墓
地很近,孩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带着孩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了街上,离杀猪宰羊的人家很近,这个小孩儿就模
仿起做买卖和屠杀的活计。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
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
孩子见了,一一记在心上。母亲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
下来了。

    这个小孩子就是先秦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的孟子,这个
故事也就是广为传诵的“孟母三迁”。

    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后来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成为
孔门后学。他以孔子为榜样,怀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游历各诸侯国,向统治者
宣传他的王道思想、仁政主张。但诸侯为了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采纳法家
和兵家的学说,认为孟子过于迂阔,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使得孟轲也像孔子
当年一样,四处碰壁,终不得志。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学和著述。他以“得天
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事,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学生,如公孙丑、万章、乐正子等。
他和学生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言论整理成《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共7 篇,每篇又各分上下,依次为《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篇名取自每篇开头的
几个重要的字,没有特定的含义。《孟子》思想的核心是性善论,他认为人都有
天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人之
四端的萌芽,这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之所在,而恶则是后天受到外界影响才产生的。
孟子强调,人们只要自觉努力,都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道德完善的圣人;只要尽
心、知性就可以知天,事天的途径就是修养心性。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孟子形成
了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命题,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在修养方面,孟子强调人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自觉精神,明确提出了“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要“舍生取义”,
还提出了要养浩然之气,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
夫精神,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自觉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等极有价
值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有因于
此,孟子的文章也气势雄伟宏大,感情真挚热烈,长于说理和论辩,是先秦诸子
散文的代表作,为后人所推崇。

    《孟子》行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势”,由于孟子善辩,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常常将对方逼问得“顾左右而言他”。《孟子》词锋犀利,表现出咄
咄逼人的气势,义正言辞、大气磅礴;论证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直达主题,
如《告子上》中的“鱼与熊掌不能得兼”一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鸦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
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
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读来觉文气如飞瀑一般,直落而下,不可中断。而析理,又似剥笋,层层深
入,直至中心。

    《孟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明事理,形象生动,引人
入胜。如在《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一节中,针对梁惠王提出“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以“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为喻,问“以五十步笑百
步,则何如”,惠王答道“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实际上是批评梁惠
王在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同其他统治者立场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别的统治者
那么残暴罢了。这其中也用了欲擒故纵、请君入瓮的手法,引梁惠王上钩,再以
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处于非常窘迫的境地。此外还有“拔苗助长”、“缘木求
鱼”、“一曝十寒”等等,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

    孟子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就是散文创作,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
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孟子》论辩机敏、文气浩然、语言通畅、
洗练准确,历两千余年,孟子作为思想家的形象仍旧跃然纸上。

    /* 10 */第一部分集百家之大成———荀子

    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有人喜欢征服人,有人也就喜欢被人所征服,那么这两种人之间当然没有麻
烦,可以十分和谐地一起生活;或是人人所欲之物极其充足,像可以自由呼吸的
空气一样,当然也不会有麻烦;又或者人们可以孤立生活,各不相干,问题也会
简单得多。可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
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
种限制。

    如上是荀子所作的关于“性恶”论及“礼”的一个论证,以解释道德上的善
的起源。这种论证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与墨子的论证很相似。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荀况博学善辩,年轻时便到学者荟萃的齐国
“稷下学宫”讲学,齐襄王时曾三次被推为“祭酒”(学宫之长),成为享有很
高声望的学者。以后,他游历秦、赵等国,从事政治活动,同这些国家的当权者
讨论富国强兵问题。公元前238 年,春申君被杀,荀况也受株连而免官,居于兰
陵,直至老死。

    荀况在教育上和著述上很有成就。在秦统一中国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思想
家韩非和政治家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今本《荀子》32篇除最后6 篇一般认为是
荀况门人所记外,其余各篇都是荀况的著述。

    如果说孟轲承继子思学说,形成了儒家正统派的话,那么荀况则猛烈抨击子
思、孟轲,形成了儒家内部的反对派。荀况反对孟轲,不在于反对孟轲对人的重
视和高扬,而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与孟轲不同。荀、孟分歧的基本点在于:
孟轲对人的理解,重在发掘出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从而确立人的主体
性,再从人的内部世界拓展出人的外部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