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这种观点典型地体现在1920年布哈林用以批判〃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经济学》一书中。在这本书中,布哈林认为市场自由与计划经济是根本不能同时并存的。

  近年有一种观点,认为布哈林似乎是支持新经济政策的〃右派〃。其实,从《过渡时期的经济学》一书中布哈林所表述的理论观点看,并非如此。在理论上,布哈林是鲜明地坚决反对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即后来作为〃新经济政策〃理论根据的。不仅布哈林,实际上,当时在这个问题上,以及在列宁死后发生的争论中,被斯大林认为居于〃右派〃的布哈林和居于〃左派〃的托洛茨基之间,他们的看法并没有根本上的分歧。

  当时托洛茨基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废除雇工自由,否则就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的劳动组织工作。实际上,在20年代激烈的意识形态竞争中,每个争论者都极力表现得更〃左〃,以免被对手抓住而被指责为〃反马克思主义〃。而列宁自从1918年以后一直处在时好时坏的病中,1923年以后基本上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病瘫状态,参看《被篡改的列宁遗属》,[俄]阿,布拉诺夫著。新华出版社。不可能大力宣讲他的经济改革观点。 

  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虽然在政治局中勉强得到通过,但党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立场始终是慎重而不明确的。党的第12次代表大会(1922年4月)提出计划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市场从属于自己,并进而废除市场〃。但只是〃目前这一时机尚不成熟〃。这意味着党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所采取的只是一种暂时妥协的态度。

  俄国革命是在旧的农奴宗法制仍作为生产关系主体,仅仅在城市中具有现代工业萌芽的条件下发生的。直到50年代,苏联工业革命才告完成。在半个世纪中,它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它的政党和政权形式,似乎是社会主义,而它的经济基础却是不发达的前工业形态。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存在严重背离,这种背离,使统治阶级常常不能正确地估量国家现实、国家形势、国家需要。以至斯大林把不是敌人的人,包括大批现实主义者一律看作〃反革命〃而镇压以至消灭。这就是后来所一再发生的悲剧历史。

  同时,新经济政策实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同传统观念中的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共产党人时时面临要前进还是后退的选择。

  记者:新经济政策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何新:例如:

  1、城市出现了新生资产阶级(〃耐普曼〃)。

  2、农村中形成新生富农阶级。(这两部分人都是新经济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3、城乡中出现大量失业人口。

  4、工农产品交换中发生价格剪刀差,即非对称交换。

  5、由于大量农产品转入市场,农民逃避向国家缴纳余粮,出现城市粮食短缺问题。

  6、国家工业化资金来源不足,导致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速度迟慢。

  在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上述一些问题也存在。

  记者:这样看来,列宁新经济政策所遇到的问题,与邓小平70年代末发动的经济改革的进程与遭遇的问题都似乎十分相象。

  何新:的确如此。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从刚一提出即遭到了在联共中央中拥有多数地位的〃左〃派共产主义者激烈的集体反对并展开了论战。〃列宁善于发现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他曾原原本本地研究了马克思关于世界革命的理论,提出了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新计划新经济政策。但是对这项新计划,甚至连他最亲密的战友们也感到不理解。〃尼古拉·津科维奇《领袖和战友》,第77页。列宁在1922年谈到围绕新经济政策的党内争论时说:

  〃每当我写到新经济政策问题时,我总要引我1918年那篇论国家资本主义的文章。这曾不止一次地引起某些青年同志的怀疑。但他们的怀疑主要是在抽象的政治方面。

  他们觉得,生产资料属于工人阶级,国家政权也属于这工人阶级,这样的制度就不能叫作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不可能高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制度。〃

  布哈林的《过渡时期经济学》,就是当时代表〃左派共产主义〃经济、政治理论的一部纲领性著作。

  此书集20年代苏共主流经济学思想之大成。有两个命题是这部著作中的理论支柱:(1)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经济关系将逐步趋向实物经济化;(2)认为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工具是暴力,即〃无产阶级专政〃,是国家的强制力量。

  实际上,文革时代中国的张春桥,也就是中国〃左〃派共产主义的政治代表,《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是其代表作。

  记者:列宁是十月革命的革命领袖。难道以他的权威还不足以征服党内的反对派吗?

  何新:历史证明,理论问题只能用理论来征服。问题在于,列宁所主张的向资本主义的后退,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上似乎缺乏一种正统性。

  从当时的历史情况看,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似乎仅仅是为了摆脱农民背叛的一种妥协和让步,是出于实际政策上的一时需要而被迫实行的。这种妥协似乎已背离了共产主义的一贯宗旨和共产党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纲领。当时苏共内外对于这个转变并没有做出充分的理论上的准备。在这一点上,甚至列宁也不例外。

  列宁比任何人都更早地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体制是历史性的错误。但他却未能从理论上充分说明,为什么这是一种〃原则性的错误〃。他也认为错误只在于实施共产主义的条件目前还不成熟。

  列宁亲自领导了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并且第一次提出了过渡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市场的必要性问题。但是,历史没有留给列宁更多一些时间,使他得以就这个理论做进一步发挥和创造。

  因此,关于〃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非市场的统制经济这一观念,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仍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了。

  1924年列宁死后,围绕着经济体制即〃工业化模式〃的问题,党内再次发生了激烈的辩论。

  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主流看法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并非〃暂时〃的权宜之计,直到社会主义完全建成为止它都是〃不可动摇〃的。而新经济政策才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失败〃的体制这一看法,并没有被当时苏共党内多数人所认同。

  相反,主张采用反市场体制而由党和国家全面统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思想,一直被认为是共产主义的正统观念。这种想法,就是后来产生斯大林主义的政治和思想基础。

  2、布哈林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批判

  记者:布哈林提出过渡时期的理论是为了批判列宁的新经济理论吗?

  何新:至少他是在与列宁作辩论。布哈林在此书中认为:

  〃由于国家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资本主义托拉斯的结合体,所以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显然谈不上任何'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是在原则上就排除这种可能性的。〃

  〃(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工人同时也是生产的主人……。工人怎么能在资本主义体系里成为'生产的主人',(什么是)'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这就是基本概念不清所导致的荒谬公式。更不必说资产阶级的和妥协主义的文献通篇充满着更为恼人的混乱。〃

  布哈林的这些批评是针锋相对地直接针对列宁的。在布哈林看来,社会主义不可能成为〃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只能是〃国家社会主义〃。其特点是:

  〃可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专政体系,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对立。在这里,生产关系的类型起了根本改变,资本在生产中的最高权力被消灭了,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之基础所有制关系改变了。这里也存在着'带有反盲目求利倾向的社会合理性'。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经济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国家,集体的有组织的工人阶级,'组织成为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生产过程成为有计划地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使任何剥削成为不可能的事,因为它把集体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私人的资本主义形式变成为集体的无产阶级'所有制'。〃

  上述思想几乎原封不动地被斯大林时代及其以后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抄用。极其值得注意的是,从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抽象概念和意义出发,布哈林还试图构拟一个没有货币商品制度,取消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而建立在直接产品分配即供给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型即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

  布哈林这一模型与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设想的〃共产主义模型〃高度相似。事实上,它也与中国在1958年和1966年吃大锅饭的乌托邦共产主义模型颇具相似性。

  记者:在20年代的这场论战中,布哈林是一个乌托邦主义者,而列宁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何新: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是认为,现实的苏俄经济当时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1、宗法式的农民自然经济;2、小商品生产;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列宁认为,在这样复杂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建立纯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不现实的。在这一基础上列宁当时试图寻找一种使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即具有混合经济形态的国家资本主义。

  而布哈林则认为,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应当具有如下的单一性特征:

  〃生产过程的不合理性消失的时候,也就是当自觉的社会调节者出来代替自发势力的时候,商品就变成产品而失去自己的商品性质。〃(即:商品经济应被消灭,实行产品直接配给的实物物动型经济)。

  〃价值这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商品资本主义体系的范畴,最不适用于过渡时期,因为在过渡时期商品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消失,那里也不存在平衡。〃(即:价值规律应应被否定。)

  〃这一现象本身又同货币体系的崩溃联系着。货币是联结整个发达的商品生产体系的物的和社会的纽带、枢纽。显而易见,在过渡时期,在消灭商品体系本身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着货币的'自我否定'过程。首先,它表现在所谓'货币的贬值'上,货币不再是普遍的等价物,而成为产品流动的约定的并且是极不完善的符号。〃(即:应废除货币制度。)

  〃工资变成没有内容的虚假的值。既然工人阶级成了统治阶级,雇佣劳动也就消失了。既然不存在雇佣劳动,那末也就没有作为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的价格的工资。工资只留下它的外壳货币的形式,而这种形式也将同货币体系一起自行消灭。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下,'工人'领导的是社会劳动分额,而不是工资。

  利润范畴以及剩余价值范畴都同样消失了。〃(即:应废除工资制度和利润范畴)。

  布哈林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不应是一种临时的制度,它应当具有国家垄断主义经济的〃特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