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技术、社会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都学习,单纯学习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 

    他们还主张保持教育的独立自主权,反对洋务派任用西人。 

         早期改良派坚持学习西学、注重实学的原则,力主改革封建的无用 

    的传统教育。他们认为,办好学校教育是治国之本,主张多设学校,广 

    植人才,建立系统的各级学校。郑观应提出,把旧有的官学和书院按照 

    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模式,改成文、武两个系统的大、中、小学校。县 

    为小学,省为中学,京师为大学。在文科系统中,分6科:文学、政事、 

    言语、格致、艺学、杂学等。武科系统则分陆军科和海军科。郑观应还 

    主张每科分成数班,分班管理。在教学内容方面,他们主张扩大西学的 

     比重。但从教育内容的总体而言,郑观应认为“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 

    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早期改良派主张废除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主张考与实际相关的学 

    问,提出了“论其艺、不论其文,量其才而不拘其资格”的质量评价标 

    准,目的是鼓励士子追求有用的学问。早期改良派注重从教育制度、数 

    学内容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以改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 

    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是有进步意义的。 



          (2)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康有为 (1858—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 

    后人称为南海先生。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教 

    育家。康有为把教育作为实现改良主义的首要工具,提出了适合资产阶 

    级要求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和主张。他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教 

    育的系统、内容和方法以及女子教育等问题。 

         康有为认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富强是重视教育的结果。他指出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才智之士”;“才智之士多则国强,才智之士 

    少则国弱”;“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他提出教育的目的 

    是“保国、保种、保教”;这里的“国”是指大清帝国,“种”指“汉 

    满合种”,“教”则指孔孟的儒教。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近代学校的系统方案,建议把书 

    院改为学堂,每乡设小学,儿童7岁入学,18岁卒业,儿童“不入学者 

    罚其父母”。小学生学习科目有文、史、算学、地理、物理、歌乐等。 

    每乡设中学,分初、高等两种,各2年。所学科目除继续小学各学科外, 

    增授外国语和实用学科。各省府设专门高等学校和大学。大学分为经学、 

    哲学、律学和医学4科。京师则创立规模较大的京师大学堂。他关于学 

    校系统的建议被光绪皇帝所采纳,并作为敕令公布,但由于变法失败, 

    未能付诸实施。 

         康有为主张对受教育者施以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尤其强 

    调对封建文化的学习。他反对当时的学校只教词章诗字、不讲求“圣道” 



① 《彛拔穆肌け浞ㄖ小罚段煨绫浞ā罚134 页。 


… Page 99…

    的现象。他认为这样是不能造就“才智之人”的。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 

    堂讲学时,其“讲学宗旨是,以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以史学、西 

                                                                       ① 

    学为用”,“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他在 

    该学堂实行了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纲领。 

    他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过于强调封建道德教 

    育,使他的思想只能囿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圈子。 

         康有为提倡女子教育。他在 《大同书》中抨击了封建礼教、“三从 

    四德”,呼吁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选拔妇女人才、让妇女参加国家政 

    权等。他主张女子应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提出“小学院”的 

    教师应由女子担任。他抨击了当时学校不培养女子的现象。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在太平世对儿童实行公养公教的思想。 

    所谓公养,就是由政府对怀孕母亲和婴儿幼儿实行供养和抚育,每个妇 

    女怀孕之后,便入“人本院”,进行胎教;婴儿由出生至3岁进入“育 

    婴院”,3—6岁则入“怀幼院”。这相当于现在的托儿所和幼儿园阶段 

    的学前教育。所谓公教,就是由政府设立各级学校,对年满6岁至20岁 

    的青少年实施免费普及教育。这种公养公教思想就是教育平等的思想, 

    即每个社会成员,不分男女,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康有为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主张,认为这是学西学、培 

    养新人的有效途径。他特别提出应派人到德国留学,认为德国“文学最 

    精”,又是君主国家,更适合中国国情。他提出的派遣办法是:各县自 

    选优秀子弟,大县3人,中县2人,小县1人,费用由各县自筹。这些 

    建议和主张,充分表现了一位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远见卓识。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在国外,他的思想没有多大变 

    化,仍坚持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后来反对辛亥革命。1927年病故于青岛。 

         ②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 (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出 

    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期开始接受西学影响,18岁时(1891年) 

    师从康有为,就学于万木草堂,深得康师赏识,并深受当时变法维新思 

    想的影响。  1898年,他积极参加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受命起 

    草《京师大学堂章程》,极力倡导教育改革。其主要教育著作有《变法 

    通义》、《湖南时务学堂学约》、《论教育当定宗旨》等,多收录于《饮 

    冰室文集》。 

         梁启超非常重视教育的“开民智”作用。他认为变法的根本在“开 

    民智”、“育人才”,因为变法的基本要求是“兴民权”。他从“智” 

    能生“权”的观点出发,特别强调“开智”的作用,“今日中国之大患, 

    苦于人才之不足”。因此,他把兴学校、开民智看作救亡图存的头等大 

    事。在“开民智”的问题上,他主张既要“开民智”,又要“开绅智” 

    和“开官智”,这样,才能使各阶层人士“都能广其见识,破其愚谬”, 

    才能顺利行新法,开风气。他提出不仅要设一般学堂,还要设官吏学堂, 

    努力造就一大批“成就远大、各有专长、各有根底”的精干分子和“识 

    才兼备”的官吏。他还提出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人人要终身受教育,“贵 

    至君主,贱至皮匠莫不皆然”。 

         梁启超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新民”。他的“新民”标准是:具 



①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 


… Page 100…

有爱国心、公共心、独立性、自治力等。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 

 “养成一种特色的国民”。这种国民能“自克自修”,“翦劣下之根性”, 

养成“完粹之品格”。培养出这样的“新民”,再由他们去改良社会, 

国家就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他认为传统教育培养的人只重私德,缺乏 

公德观念,不具备作为国民的资格。他认为,在“今日列国并立,弱肉 

强食,优胜劣败之时代”,如不确立正确的教育宗旨和育才目标,中国 

在世界上是“绝无立足之地”的。针对中国的落后状况,梁启超积极主 

张变科举、兴学校。他提出了改革科举的具体方案。对于师范教育的作 

用,他给予了极大重视,认为师范教育是“群学之基”,力倡建立师范 

学堂,发展师范教育。梁启超坚持“男女平权”的观点,积极提倡兴办 

女学,并计划在上海设一女子学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他的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表 

现了他发展教育的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他的主张,对当时的中国社会 

起到了改变社会风气的作用。当然,他的理论也有不少自相矛盾之处, 

其思想还限于唯心主义的社会改良范畴。 

     ③严复的教育思想。严复 (1853—1921年),福建侯官人,近代中 

国早期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清代末期教育家。他早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赴英国海军学校 

留学,1879年回国。严复一生传播西学、培养维新人才、热心从教;历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北京大学校长。他还与人 

合办过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上海复旦公学等。他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的悲剧是后来参加“筹安会”,拥护 

袁世凯称帝,从新派行列退到了旧学营垒。 

     严复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大患”在于“愚”、“贫”、 

 “弱”;中国最迫切的任务是“愈愚”、“疗贫”、“起弱”;“三者 

之中,尤以愈愚为最急”。他认为,从讲求西学入手,通过教育途径, 

就能达到“愈愚”、“疗贫”和“起弱”的目的,实现救亡图存之愿望。 

他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变法主张。“新民德” 

就是要培养人民守信、奉公、爱国的品质。他重视教育的“开民智”作 

用,在当时有利于民权思想的宣传。但他的“教育救国”主张,在当时 

就受到批评,认为不切中国实际,孙中山先生在伦敦和他进行过辩论。 

     严复批判旧学,宣传西学。他对旧教育进行了尖锐批判,锋芒所向 

直指八股取士、传统汉学、宋学及词章之学。他认为这些旧学虽有些学 

问,但这种“学问”多是烦琐的、形式主义的,因而是“无实”和“无 

用”的。他宣传西学,主要是通过他的译著进行的。他翻译了赫胥黎的 

 《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穆勒的《名 

学》、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这些书直接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社会政治学说、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了西方国家的治学 

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严复制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教育制度蓝图。他提出,儿童在十六七 

岁以前受初等教育,入蒙学堂与小学堂。小学堂的教学目的是“粗通经 

义史事”,能写“条达妥适之文”;功课以旧学为主,也学习西学读物。 

16—20岁的青少年接受中等教育,课程以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