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防御设施等问题,也含有较丰富的军事思想,简介如下 : 

            (1)战争观《政事论》认为,战争与外交、国力紧密相联,欲取得 

     军事胜利,就必须善于利用外交手段,同时充实国力。它指出,在国际 

     斗争中共有6种外交策略,即和平 (缔约)、战争(彼此伤害)、对峙 

      (冷淡)、进军(力量增强)、寻求庇护(附属他国)以及双重政策(与 

     一方和平而与另一方战争)(第7卷第1章第2目,后文简写为7。1。2)。 

     国王使用何种策略,应视自己的条件而定:处于劣势则和平,国势兴盛 

     则战争,势均力敌则对峙,具有优势则进军,力量耗尽则寻求庇护,有 

     盟国相助则诉诸双重政策 (7。1。13—18)。概而言之,就是一切以我为 

     中心,审时度势,合于利则战,不合于利则止,在国际斗争中,不存在 

     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战争之胜负是对综合国力的检验,因而《政事论》 

     十分重视增强国力。它提出了“国家七要素说”,认为国家是国王、大 

     臣、国土、卫城、国库、军队和同盟七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体。七要 

     素关系合谐,则国力强盛;反之,则国力衰弱。七要素中,国王是核心, 

     大臣辅佐国王,其他五要素是国家得以维持的基础。国土是生产、税收、 



① 葛维钧《阿育王铭文》摘译,见《古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89 年版。 

② 雷乔杜里:《古代印度政治史》,加尔各答,1953 年版,第365 页 (H ·Ray… 



chaudhuri;PoliticalHistoryofAncientIndia,Calcatta,1953)。 

③ 班纳吉: 《史前、古代和印度教时期的印度》,德里,1979 年版,第92 页 



 (R ·D ·Benerji。Prehistoric。AncientandHinduIndia)。 

① 参阅崔连仲《从佛陀到阿育王》,第三章第三节:“考底利耶的治国安邦策”。 


… Page 75…

兵力的源泉,没有国土,则一切无从谈起。它说:“卫城的保证、国库、 

军队、供水系统和谋生职业,在国土上有它们的源泉” (8。1。29)。军 

队是国家的支柱,它“植根于国库,如果国库匮乏,军队则倒向敌人或 

杀害国王”;反之,“如果缺少军队,则国库肯定丧失,”因为“军队 

是获得和保护国库的手段”(8。1。48,43,51)。卫城是国防的据点, 

 “国库和军队都处在卫城中,这个地方也是危难时本国人民的避难所”, 

如果缺少卫城,则国库将落入敌手” (8。1。25,39)。《政事论》十分 

重视军事与国力的相互关系,并把军事置于国际环境中加以考察,这种 

从宏观上来探讨军事问题的思路为当时世界所罕见。(2)战略战术论① 

兵种与地形。《政事论》将军队分为步、车、骑、象四个基本兵种,并 

分述其作用:骑兵的作用是在地面、宿营地和森林中搜索敌人;占领平 

坦地、水池、渡口、有利地势;摧毁敌人的供应与贮备,保护我军的供 

应与贮备;清剿敌人、坚定军心;扩大袭击范围;驱赶敌人;向敌人首 

先发动进攻;穿插、分割与突围。象兵的作用是行进于部队前列;开辟 

新路、临时营地和渡口;驱散、践踏敌人;渡河与下水测试深度;稳定 

军心;破坏敌人的防卫土墙、城门和塔楼。战车兵的作用是抵抗敌人的 

四军;瓦解未被击溃之敌;使敌恐惧;显示我军强大;制造恐怖的喧嚣 

声。步兵的作用是随时随地携带兵器,准备作战 (10。4。 13—16)。四 

兵种作战,要因地制宜:若地势平坦、能见度好、土质坚硬,用战车兵; 

若地势起伏不平,则用其他三兵种。 

     ②因敌制胜。 《政事论》提出,打击敌人要战术灵活。以精兵对敌 

弱兵,以双倍于敌的兵力攻敌劲旅;不断骚扰敌人,乘其疲惫予以歼灭; 

若敌军强大,应先以敌之叛军、外国军队、森林部落军队与之相拼,消 

耗其兵力,而后予以重创。进攻方向的选择,应视地形而定:若敌之前 

方阵地崎岖不平,则从后面进攻;若敌之后方阵地崎岖不平,则从前面 

攻之;若敌之一翼阵地居险要之地,则从另一翼进攻。所有这些,均体 

现了灵活用兵、因敌取胜的战术原则。这与我国古代 《孙子兵法》所提 

出的以逸待劳、以强击弱、集中优势兵力等作战原则极为相似。 

     ③料敌我之备,决定攻退。《政事论》对此作战方法论述较为详细、 

具体。它列举了不宜作战的17种情况 (第10卷第2章):在密林和荒 

野中长时间行军;在无水的地方;无饲料、燃料和饮水时;在艰难的路 

上行军;遭敌袭击而蒙受伤亡时;为饥饿所折磨时;通过沼泽地、水深 

的河流、攀援于坎坷不平的谷地和山峦时;拥挤于只能单行的道路上时; 

在崎岖不平的山路小径上行军时;军中无辎重时;正在用餐时;经长途 

行军而疲惫不堪时;正在睡觉时;受疾病、时疫和饥馑袭击时;步兵、 

战马、战象生病时;未占取有利地形时;当所有灾难共同降临时。在上 

述境况下,不宜作战;反之,若发现敌人处于上述诸境,则应立即用兵 

歼灭之。概而言之,就是当天时、地利等因素于我有利,则兴兵而战; 

若于敌有利,则息兵退守。 

     ④秘密战争。 《政事论》将战争分为三类,即公开宣战的战争、突 

然袭击的战争和无声的战争,无声的战争即秘密战争。这种战争由密探 

来进行。该书将密探分为国内密探与国外密探两类,国外密探除深入敌 

国搜集情报外,还要进行各种破坏活动。 

     如在敌营中扮着酒保,应伺机将毒酒送给敌兵;或贩卖熟肉、熟食, 


… Page 76…

将毒药掺于其中,贱价赊销给敌兵;扮着商人者应将毒药投入象、马的 

饲料中,使敌人的骑兵、象兵不能出战;扮着牲口贩子、猎人、耍蛇或 

耍象者,临战之时应将各种毒蛇猛兽驱入敌营,加剧其混乱;扮着铁匠 

者应乘乱放火;伪装成叛军、外国军队和森林部队的密探队,应背后下 

手,里应外合;隐藏于森林中的密 探,应在狭路上破坏敌人的运输线, 

袭击敌人的援军和辎重队;夜战时,密探应制造混乱或恐怖,或潜入敌 

国国王寝帐,将其暗杀(12。4。1~22)。《政事论》十分重视密探的作 

用,它设想的敌后密探,已成为一条无形的战线。 

     ⑤结盟与树敌。 《政事论》是为一个“未来的征服者”写的。这位 

征服者要征服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国家,如何逐一消灭呢?这就 

需要结盟与树敌,施以远交近攻之策。《政事论》认为,邻国是天然的 

敌人,而敌人的邻国则是自己的盟友,应尽力争取;但盟国与敌国并非 

永恒,一旦消灭了邻国,昔日盟友即成为敌人,应消灭它。在征服战争 

中,对强国要加以武力打击,同时运用各种手段离间它与其盟国的关系, 

乘其彼此矛盾之际从中渔利;对弱者则应施以安抚政策;对盟友应使其 

处于不强不弱的状态,因为强则难以控制,弱则不足以牵制敌国。 

     总之,《政事论》含有丰富的军事思想,既有宏观探讨,亦有微观 

描述,在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已被译为多种文字。 

但它往往是就事论事、直观描述,未作高度提炼,较少使用概括性较强 

的术语,故其理论性稍显不足。 


… Page 77…

                     八、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 



     东周始于周平王(公元前770—前720)东迁洛邑,一般以公元前476 

年为界,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 

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时代由统一王朝分裂为诸侯争雄、再 

走向统一的时代,是社会急剧变革与充满战争的时代。春秋时期,“国 

之大事,在祀与戎”,据统计,军事行动共483次,大战376次;战国 

时代,“天下并争”,战事更为频繁与酷烈,“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离娄篇》)。此兵连祸结的形势,乃 

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一深刻转型的反映。 

     这一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水利灌溉事业之发展, 

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农业奴隶逐渐解放,自耕农普遍出现,国、野界 

限弥合,井田制瓦解。其上层建筑之反映则是王纲解纽,“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变为“自诸侯出”,再变为“自大夫出。”于是出现了春秋五 

霸相迭、战国七强争雄的局面。随着战争的升级,各国为适应规模愈大 

的战争,相继改革军制,以致武装力量体制、兵役制度、军事法规等方 

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渐趋完备,初显我国封建社会军制之端倪。与 

此同时,作战方式从车战发展为步骑兵作战,战术有了重大革新,出现 

了总结军事经验的著述,军事思想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1。军制与战术 



     (1)指挥系统 

     ①军事领导权的变化。西周时期,天子分封诸侯,为之建国,诸侯 

分封卿大夫,为之立家,各有武装,但统属周天子。《国语·鲁语》载: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惩不德。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由 

于王掌军权,故“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前期,大体也保持这种天 

子——诸侯——卿大夫的三级制。春秋中后期,周王军权沦丧,齐桓、 

晋文等五霸迭相登场,“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 

直接向中小国家征赋调兵,剪除异己,扩充势力,公开与周王分庭抗礼, 

由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此后,军权仍在下移,诸侯军权又旁落卿 

大夫之手,以至“公室益卑”,“政在家门。”至春秋末期,公室军权 

被各卿大夫瓜分殆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变为“自大夫出。”卿大 

夫成为战国时期新兴诸侯之前身。战国时代,七雄并举,经过争霸和制 

度改革,各国建立了封建政权,国君独揽军政大权,确立了国君——郡 

县——乡里的军事领导体制。同时,在军队管理上,实行文武分职。为 

确保国君牢掌军权,各国均实行兵符调兵制。兵符是国君任将时颁发的 

军权凭证,其状如虎,故又称虎符。兵符分为两半,左半由领兵者执持, 

右半留于国君手中,两半相合,方有调兵权。凡发50兵以上者均凭兵符 

行事。春秋战国时期,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经历了三级旧制到虎符调 

兵制的演化过程。 

     ②武官系统的独立。春秋时期,军队最高统帅为国君,军队各级指 

挥官概由卿、大夫各级贵族担任,即实行“军将命卿制”。这与西周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