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前638),两军对峙于泓水(河南柘县北)。宋军于北岸列阵以待,宋 

    司马认为楚众宋寡,建议乘楚半渡而击之,襄公自谓仁义之师,“不以 

    阻隘”,不纳;待楚军既渡列阵,太宰建议乘其列阵未毕而击之,襄公 

    谓“不鼓不成列”,不纳。及楚军成阵,方鼓令全军进攻,襄公本人也 

    身先士卒,向敌中央突进。楚军以两翼左右包抄,使宋军陷于四面受敌 

    之境,襄公死战得脱,士卒死伤甚众。次日,楚军渡澭水追击时,值河 

    水暴涨,溺死千余人,楚遭此意外之挫,乃自行撤退,泓之战遂告终。 

    此战表明,仅以“仁义”争霸,死守旧兵法,断难成霸,绝难取胜。是 

    役,襄公“不阻敌人于隘”、“不鼓不成列”,可谓仁至义尽,结果败 

    绩,自己也伤股,身败名裂。 



          (2)晋楚长期争雄 

         历代楚君,皆怀谋图中原之意。周惠王六年(公元前671),一代明 

    君楚成王(公元前671—前626)继位,选贤用能,整军经武,励精图治, 

     国富兵强,除其正规军外,另创东广、西广、东宫等禁卫军,遂成南方 

    强国。其图中原之方略,以政治、外交争取小国,以武力攻击强国,然 

    后相机图大国。泓之战后,中原小国竞相归附,遂控中原之局,不服者 

    仅齐、秦、晋而已。楚王此时,大施其 

                                                       ① 

         谋:厚礼重耳(即晋文公)之过境以示交好,派重兵戍守商密以阻 



① 公元前655 年,晋公子重耳因王室内讧而流亡,公元前637 年途经楚国,楚成王以诸侯礼招待,问他若 


… Page 87…

    秦之东出,派兵驻守穀邑以伺机攻齐。不料晋国崛起,使其谋受阻。 

         ①城濮之战。公元前七世纪中叶,晋君奋力图强,先后灭耿、霍、 

    虢等十余国,已成北方大国。周襄王十六年 (公元前636),流亡在外 

    19年的公子重耳继位,为晋文公(公元前636—前628),重用狐偃(? 

    —前622)、赵衰(?—前622)、先轸(?—前627)等干才,施“明 

    贤良”、“赏功劳”、“举善援能”,“通商宽农”等政策,励精图治, 

    使“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国语·晋语四》),遂奠定争霸之基础。 

    其争霸方略为“尊王”、联秦,这既可加深中原与荆楚的隔阂,又可拉 

    拢强秦,使其为荆楚后顾之忧。文公继位当年,周襄王(公元前651—前 

    619)被其弟叔带逐出周都,逃至郑国。次年,狐偃向晋文公建议“勤王”, 

    因“诸侯信之,且大义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文公于是率 

    诸侯兵护周王回都,周王赐以“南阳之田”。此举使文公既获尊王美名, 

    立信诸侯,又得进出中原之捷径,名利双收。此后率诸侯抗荆楚,演成 

    城濮大战。 

         晋势既强,宋乃背楚归晋;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齐鲁交恶, 

    鲁求援于楚,楚借此伐齐、宋。是年冬又率陈、蔡、郑、许联军攻宋。 

    宋向晋告急,晋为“取威定霸”,决定兴兵,但若越过楚之盟国曹、卫 

    援宋,必致腹背受敌。大夫狐偃建议“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文公采纳此调楚北上之良策,于周襄王 

    二十年(公元前632)初出兵伐卫,并与齐盟于敛盂(河南濮阳县东), 

    三月,晋攻破曹都陶丘(山东定陶西北)。晋此举,原为调楚北上,但 

    楚不为所动,却加紧攻宋。晋国此时若孤军南下,虽无曹、卫后顾之忧, 

    但与楚联军对阵,兵力尚处于劣势,且远离故国,难操胜券。中军主帅 

    先轸适时献策:让宋割地贿赂齐、秦,同时使人告知楚,晋将取曹、卫 

    之田补偿宋。齐、秦受贿,便充当调停人,要求楚撤宋国,楚因晋将取 

    其盟国曹、卫之地给宋,断然拒绝。秦、齐于是出兵救宋。楚成王见势 

    不利,自率亲兵退守境内,并派使告诉楚军统帅子玉“知难而退”,此 

    举可谓明智。但子玉骄傲自负,未撤宋国,反而向楚王请战。成王虽不 

    心愿,但未坚决制止,反而增以少量援兵。子玉得到默许,求战心切, 

    派宛春与晋交涉:晋如允曹、卫复国,楚则撤宋围。子玉此策,若晋答 

    应,则楚恩施三国;若不答应,则三国怨晋,可谓一举三得。但先轸提 

    出了一个高明的对策:私下让曹、卫复国,并使之与楚绝交,同时,拘 

    留宛春以激怒楚国。子玉果然大怒,兵进陶邑,寻晋军决战。 

         文公见楚军撤围北进,知其中计,便“退避三舍(90里)”至城濮 

     (卫地,今山东鄄城临濮集)。宋围解后,派军北上,晋方四国列营以 

    待。子玉见晋退兵,以为怯,继续北追,4月抵城濮,双方列阵。晋方四 

    国,以上中下三军作横阵排列,先轸率中军居中,狐毛将上军在右,栾 

    枝领下军在左,兵力八九万人。其战法是右军退,以诱敌出击,以中、 

    左两军夹击之。楚方,子玉率楚师居中,陈蔡之师为右,郑许之师在左, 

    兵力约11万,准备三军齐进,正面攻击。战前,子玉自谓“今日必无晋 

    也”,那知战局一开,晋下军先攻击其右军,陈蔡兵弱,一触即溃。晋 

    上军执大将旗佯退,子玉以为晋大将率军败退,便令其左军出击,不料 



回晋国,怎样报答?重耳答,两国若在中原交兵,晋将退避三舍(一舍30 里)。 


… Page 88…

正中圈套。楚左军进击,侧翼暴露于晋中军之前,先轸及时率卒横击, 

上军亦转头掩杀,致使其溃败。子玉见势不妙,急令中军停止进攻,收 

聚残卒,败退连谷 (今不可考)。楚王闻败,怒责子玉丧师辱国,子玉 

羞愧自杀。晋文公战后,与诸侯盟于践土,被周王封为侯伯(诸侯之长), 

可谓一战成霸,使中原诸国转而背楚归晋,也使楚势暂退出华夏。此后 

楚晋相争,达百年之久。城濮之战,实为事关中原全局之决定性战争, 

也是春秋争霸的关键一战。 

     此役之胜负,不取决于军力强弱,而决于战略战术之运用。晋于此 

役,先施调楚北上之策,继则谋求齐秦参战,再行怒敌、骄敌、诱敌之 

计;“避三舍”表面上是报楚王曾厚遇之恩,实为引敌深入,聚师歼之; 

故始终掌握主动权。加之战术运用灵活,晋取胜实非偶然。楚成王既决 

定退兵,就应当机立断。待子玉以堵进谗言者之口为由请战,十分生气, 

却不明言,反予以少量援军,欲看子玉出丑;君臣皆为泄私愤而视国家 

命运为儿戏。子玉身为大将,却乏将才,急躁易怒,轻敌好胜,且刚愎 

自用,犯了“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兵家大忌;加之临战指挥, 

固守一般战术,不能灵活采取对策。相较之下,楚败亦属必然。 

     ②邲之战。晋文公称霸后,中原形势稍缓。但各国利益不一,尤其 

以秦晋矛盾为首。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秦穆公(公元前659 

—621)为拓东出之路,派兵越过晋国的崤(xiáo)山地区,偷袭郑国。 

次年4月无功而返时,遭晋军埋伏,全军覆没。此为历史上有名的崤之 

战。秦晋由此交恶,此后五年,两国五战,秦于周襄王二十八年 (公元 

前624)王官之役打败晋军,雪崤山之耻后,亦知晋实力雄厚,遂转而向 

西发展,灭戎族之国十二,“益地千里,遂霸西戎”。不久,秦晋再度 

攻战,数载不止,秦联楚制晋之心更坚。而晋又发生内讧,无力他顾。 

楚乘此时机,大兴攻伐之师,一时中原小国,几乎悉尽附楚;及楚庄王 

 (公元前613—前591)继位,治理有方,国势兵威,雄于前代,欲取周 

王而代之,致有邲(b@)之战。 

     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楚因郑与晋交好,兴兵伐之。晋遣荀林 

父率中军、先穀佐之,士会率上军,赵朔率下军救援。至黄河边,闻郑 

已战败并附楚,荀林父认为救郑时机已失,不如退兵;先穀却谓“威师 

以出,闻敌强而退,非丈夫也”,逞匹夫之勇领兵渡黄河,荀林父不得 

已随后渡河。楚见晋军抵邲(河南郑州东),先使郑人劝战,言“楚师 

必败”;继则遣使议和,使晋军诸将和战不决,争吵不休;再以许伯等 

人突入晋营,以骚扰晋军方寸。晋将魏锜、赵旃主战,见楚军相欺,遂 

违令至楚营挑战。楚王率亲兵逐出,荀林父恐二人有失,派车兵接应。 

楚以为晋军进攻,下令布阵,以左拒攻晋下军,以右拒攻晋上军,以中 

军击晋中军,全面攻击。荀林父主和,毫无准备,见楚军如潮而至,惊 

慌失措,不知所为,于中军帐击鼓高呼“先济(渡河)者有赏”,欲率 

军北渡黄河逃遁。晋军在一片惊慌混乱中,连夜抢渡黄河,为夺船先渡, 

互相砍杀,以致舟中手指成捧,淹死无数。仅上军,因士会有准备,七 

处埋伏,击退楚军攻势,安然渡河。 

     是役,楚以逸待劳,始终掌握主动权,又利用晋军战和不定、内部 

分歧之弱点,采用假谈判真备战之谋略,乘其不备,突然袭击,陷晋军 

于惊慌失措之中,取得大胜。晋军之败,首先在于荀林父无能,临战不 


… Page 89…

作准备;加之将帅不和,予敌以可乘之机。邲之战败北,晋在中原诸侯 

中威信丧尽。楚庄王乘战胜余威伐宋,使之归服,又与齐修好,霸业臻 

于鼎盛。 

     ③鄢陵之战。邲之战后,楚饮马黄河,雄视北方。晋四面受敌,晋 

国君臣为摆脱窘境,痛省前非,内修文治,外施复霸战略:首先北伐戎 

狄,安定后方;继则于鞌(山东济南西南)之战(公元前589)败齐,是 

役齐侯轻敌,谓“余姑剪灭此而后朝食”,不料大败,被迫与晋立城下 

之盟,晋一打一拉,既解除东方威胁,又离间了齐楚联盟;再则联吴制 

楚,使之有后顾之忧,并乘机于麻隧(陕西泾阳县南)之战(公元前578) 

痛击秦军,使之一蹶不振,不复为“西鄙之患”。经20余年之功,晋终 

于摆脱困境,再度与楚争雄,大战于鄢陵。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郑背晋附楚并举兵攻宋,晋厉公(公 

元前580—前573)遂发兵攻郑救宋,同时邀齐、鲁、卫之军参战,相约 

会师鄢陵 (河南鄢陵)。晋军兵力,有上、中、下、新、公族五军,约 

五六万人,战车500余乘,连同盟军,可达12万。楚闻晋师出击,即兴 

兵援郑,急越千里北上,会郑军,疾趋鄢陵,迫近晋营列阵,欲乘齐、 

鲁之师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