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凡60篇。《六韬》慎战,认为“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最好 

是防患于未然,“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胜敌者,胜于未形”。 

注重“文伐”,主张以谋略取胜,其阴谋手段有12条,如“因其所喜, 

以顺其志”;“亲其所爱、以分其威”;“阴赂左右、得情甚深”;“收 


… Page 101…

    其内 (臣)、间其外(臣)”;“辅以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 

    以美人”等。这样,对方君臣离间,廷无忠臣,我方“乃成武事”。其 

    战略战术亦颇有见地: (一)示弱迷敌、出奇制胜。“外乱而内整,示 

    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使敌不知我备”,而后“欲其西,袭其东”。 

      (二)“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即了解敌情,乘机而入,“疾击 

    其不意”,“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三)“见利不失,遇时不 

    疑”。即把握战机,不能优柔寡断,“失利后时,反受其殃”;“用兵 

    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 (四)“用兵之法”,在于 

     “分合之变”。此外,《六韬》对军队编制、装备、训练、通讯、将才 

    等建军、治军方法以及野战、攻城、反攻、追击、突围等战术也作了广 

    泛论述。《六韬》内容庞杂,先秦各家军事思想在其中均有所反映,其 

    突出贡献在于阐述了阴谋家的思想,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战国时代的文武 

    分职和步、车、骑三兵种配合作战的经验。 



          (2)诸子军事思想 

         ①儒家著述中的军事思想。早期儒家的军事思想,始于孔子,继于 

                            ① 

    孟子,集大成于荀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春秋鲁国人, 

    儒家创始人。其战争观较为保守,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反对“自 

    诸侯出” (《论语·季氏》);主张息战,“天下一家”;主张慎战, 

      《论语·述而》载:“子之所慎;斋、战、疾(疾病)”,作战必求“临 

    事而惧(谨慎),好谋而成”。强调教而后战,“善人教民七年,亦可 

    以即戎矣”,反之,“不教民,是谓弃之”(《子路》),所教内容, 

    不出射、御;要求将领必须足仁足智足勇,多闻多见多思,因为“仁者 

    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视“足食、足兵、民信” 

    为立国之本,《颜渊》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还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史记·孔子世家》)。不过他更 

    强调“民信”,这与其强调“为政以德”的仁本思想分不开。孔子言兵, 

    虽未成体系,却是儒家军事学说的始作俑者。 

         孟子(约公元前371—前289)名轲,战国中期儒学大师,其军事思 

    想散见于《孟子》一书。孟子的战争观比孔子更为保守。孔子还主张仁 

    义之战,他则全盘否认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争地以战,杀人 

    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危害极大;并进而认为好战者实为“民 

    贼”,“罪不容于死”,“善战者服上刑”。他认为,“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而在于“仁”,提出“仁者无敌”的主张,“国君好仁,天 

    下无敌焉”,以为有了“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锄草)”等 

    仁政,就能无敌于天下。故此,他反对“以力服人”,竭力主张“以德 

    服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的军事思想虽然迂腐保守,却亦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两项闪光的战略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名况,战国中晚期赵国人,早期儒家 

    兵学的集大成者,其军事思想见于 《荀子·议兵篇》。荀子虽师承孔、 

    孟,却有创新。他亦主张仁义为本,认为仁义之兵“不战而胜,不攻而 



① 诸子军事论著见邱少华、牛鸿恩 《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上、下,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 Page 102…

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 (《王制》),但支持“禁暴除害”的战争, 

肯定“以德兼人”的兼并战争。“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统一民心)”, 

 “兵要在乎附民(得民拥护)”,即人心背向是决定胜负之关键,为此 

要“修礼爱民”。“修礼”则国治,“爱民”则“民亲”,国治民亲则 

兵强,兵强则战胜,故此他认为战胜即“政胜”,“将帅末事也”。在 

治军建军方面,主张以礼治兵,口令严格,赏罚有信,这样就会“百将 

一心,三军同力”;他重视将才,为将者须知“六术”、“五权”、“三 

至”、“五无圹(同旷)”。“六术”是作战原则:号令严明、赏罚有 

信、营垒坚固、行军迅速、善度敌情、不打无把握之仗。“五权”是机 

变原则:要只想身为大将而讨厌被撤职;不要急于求胜而忘记失败的危 

险;不要对内耍威风而轻视敌人;“无见利而不顾其害”;遇事要多谋、 

经费要充足。“三至”是将不受君命的三种情况,宁可自己抗命被杀也 

不可使军队陷危境、打败仗、欺百姓。“五无圹”要求为将者在用谋、 

作战、对敌等各方面做到小心谨慎。此外,还要求将领在战略决策时做 

到“弃疑”,即决者不疑、疑者不决;“无过”,即谨慎再三、避免过 

失;“无悔”,即全面周到、事至无憾。 

     综观早期儒家兵学,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以“仁”为准绳评判战 

争,人本色彩浓厚;二是属于思想家论兵,侧重于论述战争观、治军建 

军,较少论及战略战术问题。 

     ②法家著述中的军事思想。 《商君书》系战国中期商鞅著,今存24 

篇,不少论及军事。重视耕战,反对“非兵”“羞战”。“国亡(衰弱) 

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即耕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而“非兵”、“羞战”、“仁义”、“礼乐”,皆为祸国之“六虱(害 

虫)”。他认为“多力者王”,“力生强,强生威,……举力以成勇战, 

战以成知谋”,欲取胜,必先增强国力,“国富而兵胜”。“壹赏、壹 

刑、壹教”,以法治军。“壹赏”即严格以军功赏爵位,“壹刑”即严 

施刑罚、不避亲贵,“壹教”即训练民众,使之乐于参战;实行依法治 

军,则兵勇杀敌;要使民众参战,“必以重法,赏则必多,威则必刑”; 

 “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在战略战术上,他提 

出了“凡战法必本于政胜”、“能胜强敌者,先自强”、“论敌察众, 

则胜负可先知”、“兵大律在谨”等思想。 

      《管子》虽托名管仲,实为战国后期齐国法家著作汇编。《管子》 

军事思想丰富,主要有:(一)“积务于兵(视兵事为首要任务)”。 

 “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军队强大)。……故兵 

者尊主安国之径也”(《参患篇》),明主宜“积务于兵”,否则,是 

 “以其国予人也”,故“兵不可废”。(二)《管子》重战,却不好战, 

 “兵事者危物”,有“贫民伤财”“危国忧主”四患(《小问》),因 

而提出“至善不战”的主张。(三)争取民心。“凡兵之胜也,必待民 

之用也”,“远近一心,则众寡同力,众寡同力则战可以胜,而守可以 

固”(《重令篇》)。(四)“富国强兵”。一个国家如“不能强其兵, 

而能必胜敌国者,未之有也” (《七法》);强兵则需要国富,“国富 

者兵强,兵强者战胜” (《形势解》);而国富则需“财无敌”、“器 

 (武器)无敌”,以及加强军教军训。(五)战略战术上,一是“明于 

机数” (《七法》),把握战机;二是“遍知天下”,对敌我双方都做 


… Page 103…

到“尽知”,不但要明敌情、敌将、敌政、敌士,还要“知地(地形)”、 

 “知能(军力)”、“知形(阵法变化)”、“知意(作战意图)”; 

三是“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脆,释难而攻易”(《霸言篇》);四是 

灵活机动,示形误敌(制造假像,使敌人产生错觉),“无方胜之几(取 

胜没有固定的战法)”。 

      《韩非子》亦称《韩非》,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约公元前 

280—前233)所著,今存55篇,不少含有军事思想。他反对“仁义为本”, 

 “仁义不足以救国”,“德厚之不足以止乱”,救国之策在于“争于气 

力(耕战)”,“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重视)力“(《显 

学篇》)。在备战方面,他注重战争心理训练,“用兵者,服战于民心”, 

 “兵战其心者胜”,“先战者胜”;注重增强国力,“无地固,城廓恶, 

无蓄积,财物寡,无守战之备而轻攻伐者,可亡也”。他还重视以法治 

国,以法治军。强调重赏重罚,“赏厚而信,人轻敌(蔑视敌人)矣; 

刑重而必,夫人不北(败逃)矣”。并主张赏罚无私,“行公法”,“不 

辟 (避)亲贵,法行所爱”。胜负的关键在于赏罚有信,“赏罚敬信, 

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强调兵 

不厌诈,“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军旅之计,出于诈伪”(《难一》)。 

     ③道家著述中的军事思想。 《老子》,即《道德经》,相传为春秋 

时老聃所著,凡81章,论兵者10余章。《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 

器”,危害极大,“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 

有道者不处”,应“不得已而用”。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以兵 

强天下”。但《老子》论兵,重在“用兵之道”:(一)“柔弱胜刚强”; 

 (二)“善胜敌者不与(硬拼)”;(三)“祸莫大于轻敌”;(四) 

以退为进,后发制人,“不敢为天下先”;(五)避实击虚,避高居下; 

 (六)“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七)以静驭躁,以逸待劳。《老子》 

论兵,非兵家言兵,而是以哲学思想指导军事思想,其特色在于哲理喻 

兵,含有深刻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庄子》,庄子及其学派的著作汇编。庄子(公元前369?—前286?) 

名周,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师承老子,却比老子更为消极, 

他继承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并将“无为而治”发挥到极点,认为一 

切争乱,包括战争都与人的自然本性相悖,因此兵事无义战与非义战之 

分,更不要“为义偃兵”,此实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