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方法有了进步。教师有时也鼓励学生发问,但不准怀疑 《吠陀》的意 

义,所以不能开启智慧。 

     总之,由于严格的种姓等级制度、死记硬背的口头教学以及艰深晦 

涩的吠陀经义,加上老师的绝对权威,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唯命是从、头 

脑僵化、缺乏活力的书呆子。 

     体罚是常用的手段,但比古代埃及和巴比伦要轻微得多。教典和法 

律都允许老师以竹棍和绳索打罚学生。不过,教师们逐渐意识到体罚效 

果不佳。公元2世纪的教育法典规定:“良好的教学必须不给儿童带来 

任何不愉快的感觉,而尊重品德的教师必须使用甜美而仁慈的语言。” 

但又说:“假如儿童犯了过失,教师可以用严峻的语言申斥他。”并且 

可以威胁道:“如果再犯,便该挨拳打;而且假如在严冬犯了过失,教 

师就将把他插在冷水之中。”又规定,对不听告诫者,教师可用细绳或 

竹片打学生的背部,但不能打头部,否则,即犯罪如窃贼。另外,关于 

学生对教师的侍奉、照顾,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 



     (3)婆罗门教的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也产生于“奥义书时期”,到公元5世纪末的笈多 

王朝时期才发达起来。 

     上边提到,在“奥义书时期”,曾有数个散布各地的“陀儿”联合 


… Page 66…

起来,形成较大的学术教育中心。后来,这些学术教育中心逐渐发展成 

为高等学校,较有影响的有:托克席拉、班拿尔斯、那地亚、萨罗蒂等。 

它们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几个世纪中都是较大的学术中心。在那里, 

集中了大批婆罗门神职人员和学者,有的设坛讲学、招收门徒、研习学 

问;有的著书立说、阐明经义、解释神学;更有些学者相互诘难、共同 

讨论、共同研究。当然,这些都是在浓厚的宗教神学气氛中进行的,但 

无形中为古代印度高等学校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奠定 

了基础。 

     一般说来,古代印度的学府有两种:“一种叫巴瑞萨,一种叫隐士 

林。前者是学者集会之所,最初,学者们常由3名造诣较深的婆罗门学 

者组织讨论会,共同讨论有关神学和哲学问题。一些已有基础、又有深 

造意愿的青年长途跋涉前来倾听和学习。除了学习《吠陀》和神学以外, 

还学习法律学、哲学、天文学等。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一些水平高深的 

学习讨论中心。史册记载,在讨论会发展起来之后,通常须有21名学者 

才能组织讨论会。隐士林则是年老婆罗门学者的教学之地。那时没有印 

刷术,所讲内容完全由教师口述,学生笔录,久而久之,便产生不同看 

法,学者的解释也彼此各异。于是,这些中心就利用集体讨论,谋求解 

决疑难问题。一些古儒多就讨论中心参加辩论,国王有时也来参加,王 

子更是被鼓励加入其中。这类高等学府是私人组织的,不是政府设置的, 

主要依靠私人捐赠的产业维持用度。这种学术讨论会规模日大,办法日 

精,无形中成了高等学校的雏形。例如,在瓦连那西、努米什轮阿、坎 

吉维拉姆等地,都有过这种大规模的享有盛名的高等学府。 

     在这些高等学府中,规模最大、最负名望的是印度东部的婆罗门寺 

院和萨马那寺院。前者有种姓限制,后者则广开门路,不问贫富贵贱, 

只要从事禁欲生活者,均可被接纳。这些寺院的学术争议虽然热烈,但 

都是论述解脱之道,有利于加强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所以得到当政者 

的鼓励和支持,以致给他们建了很多房舍。这些房舍有些建在森林中, 

有些建在政治及宗教中心。它们是寄宿学校,免收学费、伙食费、宿费 

和服装费。后来,所学学科和内容越来越多,又设有森林学校、语法学 

校、法律学校、天文学校、逻辑学校、哲学学校,等等。 

     文化中心再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大学。塔克撒西大学从公元前600 

年起历数百年之久,最为显赫。它曾吸引全印度许许多多有志于学的青 

年,有些王子也就学其中,大名鼎鼎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也曾在此校 

学习印度哲学。另外,设在本那拉斯的巴璃萨大学也很有声誉,完全可 

以与塔克撒西拉大学相媲美。同时,古代印度许多帝王宫廷就是学术活 

动中心,如凯西国国王埃加塔撒图、威地哈国国王加那卡和阿什味波提 

克的凯克雅王的王宫,或罗致当时负有盛名的学者,或吸引远方国家的 

学者,先后在宫廷养士论学,教育王子王孙,使王宫成为重要的文化教 

育园地。 



                               3。佛教教育 



     (1)寺院教育 

     寺院是佛教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婆罗门教也曾将其寺院既作为宗教 


… Page 67…

活动场所也作为文化教育园地。但婆罗门教不重视个人修行,寺院较少, 

规模不大。佛教认为,芸芸众生在灵魂上是平等的,他们都可以通过修 

行求得解脱,遂主张凡愿意为僧者都可到寺院修行,不愿意离家而想尊 

奉佛教者也可以在家修行。于是,广设寺院,进行施教。 

     佛教徒起初往往飘泊在偏远的地方,常在山洞、林间、墓地、草丛 

中随地安身。后来才有一些富商为他们准备一些栖身之处,或住在独居 

修行的僧徒茅舍中;再后来,他们逐渐把这些简陋的处所发展为寺庙。 

婆罗门教的传统是在家中教育子女,而佛教则要求“出家”修行。“出 

家”僧侣必须抛弃财产,割断家庭关系,视僧师为亲父。这样,他们常 

在人烟稠密地区建起拥有数千僧侣的寺院,以后还建有不少数千人以至 

万人以上的宏伟寺院。据典籍所载,有的寺院僧众达一两万人之多。这 

些寺院一般都距城镇远近适中,便于僧徒参加活动;并且设备齐全,环 

境优雅,是修行和学习的好去处。在这里,由成年僧侣监督僧徒学习和 

修行,它实际上就是佛教学校。 

     佛教教育与佛教组织相适应,儿童满8岁到12岁以前,须到寺院举 

行拜师礼,表示愿意“出家修行”,愿意在清规戒律的束缚下过禁欲生 

活。这些出家者入寺院就象学生入学一样,须经过严密考察。他们必须 

没有严重疾病或残疾,必须未曾犯罪和没有道德缺陷,不是奴隶和债务 

人,心理状态要适于过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他们参加入寺典礼后须 

由僧侣观察数日,不符合条件者不予收留。他们在学习12年期满后,要 

参加第二次典礼。这次典礼仪式极为隆重,僧徒须经学养丰富和信仰虔 

诚的10名僧人的重重考验,才能成为正式僧侣,习称比丘,就是僧人。 

多数比丘离寺回家,少数继续留寺学习。继续学习者由两名僧侣负责指 

导,一名任教义传授,一名任生活监督。在此期间,僧师僧徒共同生活, 

彼此切磋,彼此关怀,犹如父子。僧徒侍奉僧师是寺院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又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管理。僧 

徒要象仆人侍奉主人一样敬事僧师,要妥当安排僧师的起居、饮食、沐 

浴等等;不经僧师允许,僧徒不得受人礼赠,不得私自出行;僧师生病, 

僧徒须诚敬地侍奉汤药。僧师更须为僧徒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关 

心僧徒的成长和学识长进,并且不得厌倦。僧徒接受这种教育和督导至 

少10年之久,才能承担指导其他比丘的职责。在这里,僧师身体力行是 

突出的教育特点。 

     佛教比婆罗门教重视女子教育。婆罗门寺院一般不许女子就学,得 

到受教育机会的女子极少。佛教则广设尼庵,专收女子,为之讲授教义, 

供其学习和修行。入庵的妇女不问种姓和家世,但一般须经两年考验之 

后才能批准去留。佛教的尼庵就是当时的女子教育机构。修毕尼庵教育 

的妇女称为比丘尼。个别尼庵在学术上并不逊于寺院。 

     寺院和尼庵的组织管理比较严密。一般由主持,即院长主持全面工 

作,另设专职人员负责各项事务。寺院、尼庵不但有分工明确、各司其 

职的管理人员,而且充满民主气氛。凡重大事件,皆由僧师、僧徒讨论 

决定,人人享有表示意见的权利,管理人员不得享有特殊待遇。佛教寺 

院、尼庵的学风纯朴,重视对歪风邪气的防范。寺院规定的制度由僧师 

僧徒共同遵守,要求僧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 Page 68…

     (2)佛教的社会教育 

     佛教虽然大力发展寺院和尼庵教育,向众人开门,但终究不能收容 

过多的僧徒和尼徒。佛教既然以“普渡众生”为宗旨,需要庞大的社会 

教育体系,遂承认在家修行的人同样可以成正果。在家修行的男子称为 

优婆赛,在家修行的妇女叫优婆意。他们虽不出家,却由寺院规定他们 

应遵守的清规戒律。他们必须以财产维持寺庵费用,须对行乞僧徒慷慨 

施舍,更须在家诵读经典和定期参加寺庵的宗教仪式,并由僧侣给他们 

解释教义,解答疑难。这说明佛教对寺院、尼庵以外的广大信徒的教育 

也是非常重视的。这种社会教育扩大了佛教教育的影响。 

     此外,还有由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优婆赛(善男)、 

优婆意 (信女)等四部分人组成的佛教教团。这是一个松散、带有教育 

性的组织。各地僧人分地区组成一个个小团体进行活动。他们主要是定 

期集会,独自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每逢雨季,则全体集合在一起,讲 

论教义,称为“安居”。这种组织主要在于约束自己的言行,达到教育 

的目的,还不是系统的教育机构。 



     (3)佛教教育的主要内容 

     佛教教育着重宗教信仰的培养,主要学习佛教经典,同时学习文化 

科学知识。在宗教教育中,神学色彩浓厚,修行占有重要地位。其实质 

就是通过宣扬佛教教义和遵守清规戒律,以养成善良行为;进而虔诚信 

教,以消除尘世情欲,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修行是佛教寺院教育的核心。 

寺院生活规则极严,不得违犯。在大的寺院中,每日的斋戒、沐浴、行 

乞、礼神都安排得十分周到。僧徒清晨起床即沐浴,然后面对佛像斋戒, 

下午在歌唱圣诗声中诵经。除此之外,还要静坐、面佛、祈祷、朝庙、 

跪拜等。佛教寺院要求僧徒行乞,比丘就是乞丐之意。可见,佛教十分 

重视精神锻炼和生活苦行,目的是克己修身以制止情欲,最终求得彻底 

解脱。 

     关于佛教的教学工作,从无统一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是以神学经典 

为教材。他们认为,神学经典是一切知识道德的源泉。他们学习的神学 

经典主要是佛教经典。僧徒钻研经典的哲理,力求精深。一方面,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