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客观主义为何必然要被先验的主观主义所代替,而对生活世界进行目的论的 

历史解释能使人们做到这一点。其二,胡塞尔晚年划分了四种本质:与描述 

自然科学的领域有关的相形本质;与精确科学领域有关的本相的精确本质; 

与意识领域有关的本相的描述本质;包括人的本质,生活世界的本质,哲学 

的本质等等在内的历史的本质。这种本质通过历史的发展而呈现,它必须通 

过目的论的历史解释。一言以蔽之,胡塞尔晚年研究生活世界的目的,在于 

以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补充早年的现象学的方法,即本质还原法和先验还 

原法。 

     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        胡塞尔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是一种释义 

学,这种解释方法之所以冠之以“目的论”的,是因为胡塞尔认为历史有一 

个总的目的,该目的融于生活世界之中,但它不会主动呈现出来,必须通过 

解释而使它明确起来。而历史的核心是哲学史。胡塞尔把这种解释分为三个 

组成部分:解释者,被解释的作者,被解释的作品。 

     在胡塞尔看来,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是为了使历史的目的凸现出来。因而, 

作为解释者的人,不是随随便便的人,只能是能够负担起全人类责任,受过 

伟大的哲学传统熏陶、坚信普遍知识的可能性、愿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又因 

为,历史的精髓是哲学史,所以,解释者必须批判地回顾整个哲学史,这就 

要涉及到一些作者和作品。对这些将涉及到的被解释者和被解释作者,胡塞 

尔提出了如下问题:被解释的作者所面临的形势及如何面临,他的原初的动 


… Page 39…

机,作品在他本人那里的原意及历史意义,作者以后是否发生意义的转移和 

掩盖。胡塞尔认为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中,既可以使历史的目的明确起来, 

又可以弥补现象学的方法在解释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方面的欠缺。 

     胡塞尔还强调指出,目的论的解释的对象,虽然不局限于个别的哲学和 

哲学作品,而是整个哲学史,但又必须精选出有代表性的例子。精选的标准 

是被选例子是否具有时代性,是否体现哲学的根本理论。 

     生活世界      胡塞尔在对生活世界进行解释之前,将世界划分为三十世 

界,即科学和哲学的理念世界,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 

的世界。三者之中,将前者进行还原可成为后者,即科学和哲学的观念世界 

可还原为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可还原为纯粹自我和纯 

粹意识的世界。这样,经历了双重还原之后,在胡塞尔眼里只剩下一个世界: 

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世界。如前所述,胡塞尔主张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是 

超越生活世界而存在的一个“极”,它本身不是世界,而世界是由先验自我 

通过意向的活动构成的,因此,从胡塞尔先验唯心主义角度来看,剩下的唯 

一世界就是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 

     胡塞尔按照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应对被解释的作者和作品提出问题的 

要求,着重分析了近代科学和近代哲学是如何从生活世界产生出来的。 

     胡塞尔指出,文艺复兴时代,自然科学和某些实践的技艺有了长足的进 

步,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且具有大胆设想和归纳的精神,这些主客观条件 

便是近代科学家和哲学家面临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他们的原初动机是对 

空间中的一切形状进行理念化,建立一个彻底的普遍的形式化的数学,然后 

对物理世界进行数学化,以便对整个世界进行理念化。然而,在胡塞尔看来, 

他们的这种原初动机在科学发展历程中发生了意义转移和掩盖,自伽俐略 

始,自然科学家以数学化了的物理的世界偷偷摸摸地取代我们的日常的生活 

世界,自然科学创造出来的本来是用来“改进原初在生活世界的实际地被经 

验到的和可被经验到的领域中唯一可能的粗略的预言的目的而被设计出来 

的”理念化的衣服却掩盖了自然科学的本来的意义。胡塞尔接着指出,客观 

的、自在的真理的本来意义不能在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中寻找,而只能在先 

验的主观主义中得出规定。按照先验的主观主义,自在的真理由主体构成, 

客观性在于主体间性,客观性的意义由主体性决定,因此,胡塞尔说,在哪 

里建立主体间性,哪里就有客观性。在经历了上述一番目的论的历史解释之 

后,胡塞尔指出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意义。胡塞尔说,自然科学造福于人 

类,改善人类生活,可同时产生了副作用,即产生了一股物理主义的客观主 

义思潮,它割裂主体和客体,无法解释为何在世界被认为是一个统一的数学 

系统时,会出现数学、逻辑真理(先天的真理)和自然科学的真理(经验的 

真理)的差别。指出,在对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的批判中,近代哲学史上产 

生了一股与之相对立的思潮;先验的主观主义。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建立“我 

思故我在”的命题,贝克莱和休谟从经验主义出发将笛卡尔的观点加以发展。 

贝克莱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感觉之外有无事物存在不可而知,休谟沿此方 

向走到了尽头。康德提出了先验哲学以补充贝克莱、休谟经验主义之不是, 

指出了主体的先验范畴在认识中的作用。胡塞尔认为,凡此种种主观主义固 

然冲击着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但又存在着缺陷。他说,他们正确地指出客 

观事物是由主观的意识活动构成,却把这种意识的活动归结为心理活动,这 

必将导致心理主义。为了摆脱这种困惑,胡塞尔把进行这种构成的自我和意 


… Page 40…

识活动规定为先验的自我和先验的意识。胡塞尔以先验的主观主义,或先验 

的现象学代替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对生活世界的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无非是 

把生活世界也纳入他的先验的现象学的研究范围。这样,先验的现象学不仅 

渗透于纯哲学的领域,也渗透到了生活的领域,渗透于一切领域。 

     胡塞尔的现象学非常艰深、复杂,这不仅因为他的文字的艰涩,论述的 

抽象,而且还由于他不断地否定自己,自称是一个永远的哲学的“探索者” 

和“初学者”。现象学对以后来的各种科学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 

因此,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我们不需要加以什么评论,他的哲学的特点、 

特征从现象学的艰深,复杂中即可窥见。 

      (3)现象学的辐射圈,广义现象学简介 

     如前所述,现象学的出现引起一个“浪推浪”的哲学运动。这场运动可 

以说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核心,向外辐射而形成的,有的继承了胡塞尔现 

象学的部分观点,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但更多的是借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以建立自己的理论,分析、解决该理论所面对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 

     存在主义,无论是德国的,还是法国的,都是在继承现象学观点基础上 

形成并衍生的,如法国的萨特、梅洛·庞蒂。而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德国 

的海德格尔,同时就是一个现象学者,他曾是胡塞尔的学生。人们习惯于称 

他们为存在主义者,因此,他们的观点将作为存在主义思潮而被介绍。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受到过胡塞尔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的影响。如果 

从解释学的产生角度看,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就是在海德格尔为其提供的本 

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建立,在许多方面他的学说是对海德格尔的思想的直 

接阐发。因而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学说使解释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而海德格尔首先是存在论现象学创始者。不仅如此,解释学还作为一种 

分析方法,被各种学科广泛地采用。在这一点上可同现象学媲美。现象学作 

为一种分析方法,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精 

神病理学、文学理论等人文科学各领域。因此,不论现象学这种理论是否存 

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是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可解决的困惑,但作为一 

种方法已被各类学科所接受。这或许就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魅力所在。 



                   6。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与现象学 

                        运动的汇合:德国存在主义 



      (1)存在主义的产生及特征 

     存在主义是 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和胡 

塞尔开创的现象学运动的一种汇合。它于20世纪20年代正式形成于德国, 

40年代盛行于法国,以后又流传到其他国家,是人本主义思潮中最大的一个 

流派。 

     存在主义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和流传于德国和法国并不是偶然,有 

其社会历史原因和理论背景。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法国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德国法西斯的侵占和践踏。两次大战,给这两个国家带 

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危机,西方资产阶级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宣扬和信 

奉的理性、自由、平等、人之尊严和权利在战争的“铁蹄”下消失殆尽,代 

之而起的是人性丧失、自由被剥夺、尊严遭破坏、生存受威胁。焦虑、恐惧、 

迷惘、困惑、烦闷似一团浓厚的乌云笼罩在人们的头上。战后,两国的物质 


… Page 41…

生产有所发展,但物质财富大量涌现,并未给人们带来享受,却使人反而受 

物的支配,成为了物的奴隶。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人的 

命运和前途又是什么等困扰着人们,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正是在这种状态下, 

存在主义出现了。 

     从思想渊源上看,存在主义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五章已作论述) 

及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部分 

观点。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要研究“人的存在”,回答“人如何去生活。” 

主张人的一生经历享受的、伦理的、宗教的三个阶段。只有到宗教阶段,人 

才能摆脱孤独、消除畏惧。柏格森认为,哲学研究“生命”,生命的基本特 

征是“绵延”和“生命冲动”,主张认识生命只有凭借直觉,在直觉中认识 

和被认识者融为一起。存在主义正是以克尔凯郭尔的观点为雏形,以胡塞尔、 

柏格森的观点为思想材料而建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存在主义的中心,其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 

和雅斯贝尔斯。战后至60年代,法国取代德国成为存在主义的中心,代表人 

物是萨特、加缪、梅洛—庞蒂。除德法两国外,巴雷特、怀尔德和蒂利希等 

人于50年代把存在主义传入美国,并象在欧洲一样,超出哲学领域,影响波 

及美国文学、艺术、社会学、教育、宗教等领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