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主体只限于思辨的逻辑领域。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找
… Page 58…
到了真实的主体,这就是社会阶级,确切地说是无产阶级。在他看来,总体
性原则既包含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又意味着总体性范畴制约着主客体。“在
现代社会中,只有阶级才能表达这种总体性的观点。” (卢卡奇:《历史与
阶级意识》,第28页)只有对社会进行总体性的认识,才有可能进行社会改
造,而辩证法是社会现实中的革命因素,革命的承担者是无产阶级。因而主
体只能是无产阶级。他进而指出,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是主客体的同一,是
在阶级意识中完成的。他说,在封建社会,人的社会关系还主要是自然关系,
人不可能从总体上把握“作为人的实在”;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化的过程,
人成了本来意义上的社会存在物,社会变成了人的现实,因此,只有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认识社会是现实。可资产阶级因其特殊的阶级利益,
无法克服“物化”现象来把握社会总体,只有无产阶级因其利益与全人类利
益相吻合,能够克服“物化”现象,由对自身状况的无意识发展到自觉的意
识,正是在这种自觉的意识中,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不单是生产过程中的“客
体”,也是主体。主客体达到同一。
卢卡奇声称,主客体的同一的目的在于认识“物化”,消除“物化”。
他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提出“物化”思想。他认为,商品拜物教现象
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时代特有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下生产过程的结果。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造成生产客体的分裂,
而且必然造成生产主体的分裂,其中存在着一种逐步清除工人的特性、人性
和个人性格的倾向。具体地讲,卢卡奇认为,在劳动中,一方面,工人的劳
动力被对象化为同他总的人格相反的东西,被作为商品出卖,每当此时,即
他自己的存在被作为一个孤立的部分并坠入异化的系统中时,人格只能袖手
旁观;另一方面,生产过程被机械地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同时,机械化也
把工人分裂成孤立的、抽象的原子,他们的工作不再把它们直接地有机地组
合在一起,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遭到破坏。卢卡奇说,这种主体与客体的
分裂,主体、客体自身的分裂,阻碍人们对世界的总体性认识,此“现象”
就是“物化”。因此,要消除物化,必须实现主客体的同一。
③柯尔施的“复苏”马克思主义的尝试。柯尔施指出,第二国际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家简单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问题,他们这种“在马克思
主义和哲学之间关系上的纯粹否定的观点……都是起于对历史和逻辑非常肤
浅和不完整的分析。”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正文第5页)为
此,“复苏”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考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考察的原
则是特定时期的“思想运动”和同时代的“革命运动”之间的联系。他认为,
德国唯心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体系是无产阶级
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二者只是所反映的革命运动的性质不同而已。当德国
资产阶级不再革命而为无产阶级革命代替时,唯心主义就衰落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随之兴起。因此,唯心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在精神上和历史上 (即
意识形态上)彼此处于联系之中,即19世纪4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终结,
勿宁说只是经历了一个深刻的有意义的特征的转化,转变成了一种新的科
学,这种科学以后便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般表现而出现在观念的历史
上,它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40年代发现和论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
样,柯尔施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观念的产
物。
柯尔施以辩证法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
… Page 59…
段始于1843年前后,与观念历史中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相对应,结束于
1848年革命,对应于《共产党宣言》。在这个阶段,它是一种把社会发展当
成一个活的总体来理解和实践的理论;第二阶段始于1848年6月巴黎无产阶
级战斗的失败,结束于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庸俗唯物主义是它的表现形
式。庸俗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弄得支离破碎,把它割裂成孤立自发的
各个分支,变成教条的、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的纯理论,从而导致了它的
危机,使它丧失了革命性;第三阶段始于本世纪初到写作《马克思主义和哲
学》之时,并将延续到未定的将来。鉴于前两个阶段的情形,在这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重新把握历史总体,包括无产阶级实践,解决在意识形
态领域里进行革命的理论根据问题。
柯尔施在“复苏”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还提出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依
据“考察原则”,意识形态不能简单被看作经济因素的附属物,而应被看作
同社会中的物质因素一样的现实。同理,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关系,是同反
映它们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联系的,没有这些意识形态,它就不能生存下
来。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就象马克思毕业所
做的那样,通过哲学领域的批判,来参与反对整个现存秩序的革命斗争。
④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葛兰西指出,社会主义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并不
在于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而在于人民群众去真正实现一种意识的转变,这种
转变的实质在于,建立无产阶级大众的新文化。为此,必须重新解释马克思
主义的实质。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哲学。这种实践哲学区别于传统的唯
物主义、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区别于新康德主义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其实
质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葛兰西说,不少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都侈谈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却把理论当作实践的“附加物”、“补充”。而实践
哲学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作一种批判的行动,在这种行动中证明实践的合
理性和必要性或理论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他还指出,实践哲学的实质还在于
它是实践一元论。他认为此处的“一元论”,“肯定不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也不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而倒是具体历史行动中对立面的同一性,那就是
某种组织起来 (历史化)的‘物质’,以及与被改造过的人的本性具体地、
不可分割地联结起来的人的活动 (历史——精神)。”(葛兰西:《狱中札
记》,第58页)他强调,实践哲学是现代文化的一个要素,它在一定的程度
上决定了或丰富了某些文化思潮。因为,从来源上看,实践哲学是以这样一
些过去的文化为前提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德国哲学和法国革命,加尔
文主义和英国古典经济学,世俗的自由主义和作为全部生活观念根基的历史
主义。有人断言,实践哲学是以19世纪上半期文化运动的最高发展领域中的
代表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及法国的政治著作和实践为来源。葛兰
西说,一定意义上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但要看如何理解它。实践哲学不是这
三种运动的机械总和,而是它们的综合,在综合中,这三种运动中的每一种
都可作为其中任何一种的基础因素,由于德国哲学语言和法国政治语言之间
实质上是同一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实践哲学又等于黑格尔加大卫·李
嘉图。葛兰西指出,然而,实际生活中,实践哲学却遭到了双重修正,即它
被包摄在双重的哲学结合之中。一方面,它的某些要素,或明或暗地被某些
唯心主义思潮所吸收和吞并,如克罗齐、金蒂莱、柏格森、实用主义等;另
一方面,为一些人简单地、形而上学地把它同传统唯物主义等同起来,以为
此即正统马克思主义。
… Page 60…
葛兰西规定了实践哲学的使命:“实践哲学有两项工作要做:战胜最精
致形式的现代意识形态,以便能够组成它自己的独立的知识分子集团,以及
教育其文化还是中世纪的人民大众。” (葛兰西:《实践哲学》,第80页)
为此,他提出应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重视培育有组织的知识分子,使
它们实在地和完全地掌握实践哲学,尤其应重视按实践哲学的精神批判传统
文化,建设新的人民文化,因为,文化和思想意识在领导权中处于首要地位,
无产阶级掌握了新文化,也即掌握了领导权,继而才能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
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开“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先河,他们的基本思
想为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建”或“肢解”马克思主义规定了方向,
提供了依据。
(3)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社会研究所的支柱霍克海默、阿多尔诺、
马尔库塞
在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社会研究所
的支柱霍克海默等吸收他们的理论,把社会研究的方向确立为研究“社会哲
学”,并提出“社会批判理论”作为“社会哲学”的理论基础,随后,与阿
多尔诺一起提出了“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启蒙辩证法”。马尔
库塞则从另一角度,论证马克思前后期哲学思想统一于人道主义理论,并重
新解释了黑格尔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探讨社会批判理论兴起的哲学背
景。
霍克海默(1895—1973)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1922年获法兰克福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接任社会研究所所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返回
德国,继续领导社会研究所。1951年当选为法兰克福大学校长。1959年退休,
其主要哲学著作有:《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
能》(1940)、《独裁国家》(1940)、《启蒙辩证法》(1947)、《工具
理性批判》 (1967)等。
阿多尔诺(1903—1969)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24年获法兰克福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去美国社会研究所。1949年随研究所迁回德国。1959
年接替霍克海默任社会研究所所长。其主要著作有:《启蒙辩证法》(1947)、
《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宣传的程式》(1951)、《社会学和经验研究》(1957)、
《否定的辩证法》 (1966)等。
马尔库塞(1898—1979)出生于德国柏林,曾受教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
1922年获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因同海德洛尔政治观点相左,离
开弗莱堡,结识霍克海默,并成为社会研究所的成员。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