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述了它们的区别。唯物论承认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物质自身运动;机 

械唯物论承认物质的运动,但只是单单位置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而不是性质 

上的变化。物质是僵死的,由外力推动方可运动。新唯物论即辩证唯物论, 

承认事物的数量变化和性质变化,承认性质能够发展、进化,因而物质也能 

够由低级的简单的状态发展为高级的状态,物质与运动密不可分。认为思想 

或精神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为物质所派生。 


… Page 78…

     ②认识论思想。艾思奇坚持唯物论的可知论,指出唯物论不仅承认物质 

独立存在,而且认为物质本身可以认识。他举例说:“当我们说糖是甜的时 

候,我们所认识到的这种感觉,在形式上固然是主观的,但在内容上,却不 

能否认这是糖的本身的作用,不能否认我们已认识到了一种物质的客观的 

性。” (艾思奇:《大众哲学》,《艾思奇文集》第1卷,第171页)这就 

是说,认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却是客观的,是在主观和客观的统 

一中实现的。 

     艾思奇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阶段。他认为,“感觉器 

官所摄取的表面影像,我们叫做感性的东西,由感觉  器官所得到的认识, 

叫做 ‘感性认识’。”(同上,第173—174页) 感性认识不能了解事物 

的统一和关联,“但是我们能了解它,我们能用我们的理解力去了解它。用 

理解力去了解,这一种认识,我们叫做 ‘理性认识’”。(同上,第175— 

176页)。他指出,感性中觉得是同一的,理性中偏偏看出了差别,感性中 

觉得有差别的,理性中偏偏看出了同一。这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矛盾。 

     艾思奇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其真理性也是由实践来证实。实践一方面 

纠正主观错误,一方面又使人们开始新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就是由感性到 

理性,由理性到实践,由实践再到新的认识的无限的、螺旋式的循环往复。 

他坚持了实践观。 

     艾思奇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他说,真理必须和客观事物一致, 

不能由主观随意捏造出来,凡真理都得要有客观性。他区分了主观真理和客 

观真理。主观真理就是把真理看成是主观的,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客观 

真理就是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能够反映出客观事物的真理。他主张真理还具 

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即存在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认为“我们把握到的真 

理,因为它是不完全的,所以在形式上它是相对的。……又因为它是与客观 

一致的真理。虽然不完全,究竟也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所以,在内容 

上来说,我们的真理始终是绝对的,凡真理,都有绝对的内容,相对的形式。” 

 (艾思奇:《大众哲学》,《艾思奇文集》第1卷,第197页)在他看来, 

真理因其内容是绝对的,因其形式又是相对的,因而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 

性,这种理解不太充分,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有些出入。 

     ③辩证法思想。艾思奇认为,认识论和辩证法是一致的。认识论就是对 

认识的历史运动之概括,辩证法则是这种认识的历史运动的运动法则。他着 

重阐述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四对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艾思奇指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个统一体,它不仅在 

内部统一着各种有差别的部分,而且还统一着各种矛盾。他把这种统一叫做 

矛盾的统一。他认为,矛盾的统一是事物变动的内部的动力。矛盾统一体内 

部有两种倾向,一是反对自己的倾向,一是维持自己的倾向。矛盾统一体要 

想维持自身,就不能不压制反对的倾向,否则自身就要被消灭,被打破。但 

是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两种倾向的斗争是永恒的,统一体内部时 

有冲突发生,因而统一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在他看来,矛盾存在于自然事 

物、社会事物和人类思想之中,三大领域内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唯矛盾学 

说可予以最根本说明,故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原则。 

     质量互变规律。艾思奇指出:“世界上一切的变化,都是质和量的两种 

变化交织成的,在一个时候,我们看见质的方面没有什么变化,然而量却在 

那里变化着。在另一个时候,我们又看见质的突变,一种性质突然转化成另 


… Page 79…

一种性质,这叫做 ‘飞跃’,也叫做‘连续性的中断’”(艾思奇:《大众 

哲学》,《艾思奇文集》第1卷,第213页)。在他看来,量变是缓慢的, 

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剧烈的。这种由量变开始的变化将引起质变,或 

质变是从量变转移而成。他还指出,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即在新质之后还会 

开始新的量变,此为从质变到量变,或量变是从质变转移而成。这种量变和 

质变的相互转移,即是质量互变规律,为辩证法的第二条法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艾思奇认为,因矛盾斗争而引起的事物的前进发展, 

是依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或正、反、合)的三个阶段行进的。 

事物经过两次的否定,就把它所有的矛盾的双方都解决了。于是得到一个新 

的矛盾统一体,在此基础上开始新的正反合的发展。他指出,这里的“否定” 

不是消灭,而是在克服了旧事物主要性质基础上的保存,因而这里的“否定 

之否定”不是循环和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的前进上升。“这在动的逻辑上, 

成了第三个定律,和以前的矛盾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并行,称做否定之否定 

律。” (艾思奇:《大众哲学》,《艾思奇文集》第1卷,第221—222页) 

     本质和现象。艾思奇指出,现象是事物表面上的变动不居的表现,本质 

是贯串在这些现象根底里的比较固定不变的法则,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现象易于觉察,本质藏于现象背后,不易发现,故而第一,要精细地观察现 

象,研究现象;第二,每种现象只表现本质的一方面,而非全部,要把各种 

现象联系起来研究。艾思奇认为,唯有此,方可发现事物的本质,科学的任 

务——通过现象揭示本质才得以完成。 

     形式和内容。艾思奇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包含 

着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全部,它具有一定的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为内容所 

决定,其发展滞后于内容的变化。他指出,适当的形式能很好地表现内容, 

并推动内容的发展,滞后于内容的形式则限制甚至束缚内容的发展。内容与 

形式是矛盾的统一。而当内容本质向前发展,内容和形式就敌对地冲突起来, 

形式成了内容发展的桎梏。“于是不能不打破旧形式,建立新形式”。他还 

指出,打破旧形式,不能单单从形式入手,而应促进它与内容的矛盾,在新 

旧内容的本质性地转化发展中,新形式出现,代替旧形式。这就是说,旧形 

式的被打破、新形式的建立,都以内容及其内在的矛盾发展为基础。 

     必然性与偶然性。艾思奇认为:“一种情况在一件事物的变化里,不一 

定是根本不可少,不一定可以规定出来,就是偶然性。反之,某种情形,对 

于一件事物的变化根本不可少,而且能决定这件事物的变化,使它一定取某 

种状态或依着某种法则变化,这就是必然性。” (艾思奇:《大众哲学》, 

 《艾思奇文集》第1卷,第271页)必然性根源于事物本身和事物的内部原 

因,但偶然性也不能忽视,犹如外部原因对事物也往往有重要的影响。他还 

指出,必然性贯穿在无数的偶然性中,并借着这无数的偶然性的存在而表现 

出来,发现出来;偶然性以必然性为根底,无数的偶然性的集中,可形成一 

种必然性的发展。这就是说,偶然背后有必然,偶然可以转化为必然,必然 

以偶然为补充,借偶然而表现出来,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可能性与现实性。艾思奇认为,可能性就是将来可以实现出来的意思, 

现实性则是一种可能性已经实现出来的意思。他指出,可能性可以转化为现 

实性,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一方面要有客观事实上的良好条件,要遵 

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进程和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又要有主观的努力,要发挥 

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实现可能性所必须的条件,否则,客观条 


… Page 80…

件无论怎样好,还是不会有转化的成功。可能性与现实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 

对立。 

     艾思奇强调指出,概念和范畴是思想反映世界的形式,它们包含各方面 

的事实内容和事实矛盾,研究它们,就是要研究这其中的内容和矛盾。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大众哲学》全面、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 

尽管其中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大众化,促 

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并在其中占有一             席重要的地位。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结晶: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及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结晶无疑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但它决非仅仅是 

毛泽东个人的哲学思想,而是毛泽东及其战友们的哲学思想的结晶和概括。 

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的哲学思想,而是马克思、 

恩格斯及他们的战友、学生们的哲学的结晶和概括一样。马克思、恩格斯、 

毛泽东是这两个哲学体系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阐明这两个体系时,我们的 

主要注意力不得不集中在他们身上。 

      (1)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和产生 

     毛泽东 (1893—1976)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他的一生, 

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理论上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如他自己所说:“我 

这个人从前就有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后来才接受的。”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82页)他的这种转变过程,以凝结的形式反 

映着中国现代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 

     毛泽东自幼思想敏锐,酷爱读书,勤于思考。在中学时期,他广泛阅读 

了大量西方著作,从中了解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经济学说、哲 

学学说和进化思想。在省立师范学校读书时,他阅读了陈独秀、胡适等人倡 

导民主和科学的文章及李大钊的一些启蒙作品。经过消化和吸收,毛泽东抛 

弃了早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和唯心主义的佛教无我论、唯我论。但是, 

这个时期,确切地说五四运动前夕,他没有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什么 

是宇宙的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不可能做出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