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都很好》(Life's Been Good)所描写的——我们不该抱怨,但有时还是会抱怨。事情并没有真的糟到该理直气壮地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但抱怨就是我们毫不抵抗而自然出现的预设反应。我们就是会抱怨。
无知就是福。在你开始自我反思,要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之前,你可能幸福地未曾意识到自己的抱怨有多少,以及这些抱怨在生活中所造成的杀伤力。对许多人而言,对天气、配偶、工作、身体、朋友、职业、经济、其他驾驶人、国家,或心里想的各种大小事件发发牢骚,是每一天都会重复几十次的事,然而,却鲜少有人明白,自己抱怨的频率有多高。
话是从我们的嘴里说出来,所以耳朵一定听得到,但不知是什么缘故,我们不会把这些话语认定是怨言。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时,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能充耳不闻。
你的抱怨很可能比自己认定的次数要多得多。而如今,既然你已经接受二十一天的挑战,要摆脱抱怨,你就注意到这一点了。当你开始把手环从一手移到另一手,才会明白自己有多常“kvetch”(意第绪语的“抱怨”之意——我不是犹太人,但我真喜欢这个词。)
一直到现在,老实说,你可能讲过你不会抱怨——或不常抱怨。很显然地,你认为自己只有在事情着实恼人时,才会抱怨。下次当你想为自己的抱怨辩解时,先想想金吉尔的事件,然后扪心自问,你的这次经历是否真那么糟糕,再下定决心,实践不抱怨的承诺。
关键就在于不要放弃
每个成功做到二十一天不抱怨的优胜者,都对我说过:“不容易,但是很值得。”凡是有价值的事都得来不易。这个行动简单吗?很简单。但“容易”通常和成功者沾不上边。我这样说不是要吓唬你,而是要激励你。如果你觉得要成为不抱怨的人(监测并改变自己的言语)很难,那不代表你做不到,也不代表你有什么毛病。作家欧德森(M。 H。 Alderson)说:“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就代表你和平常人都一样。”如果你正在抱怨,这就是你应有的处境。现在你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就能开始将抱怨从生活中驱除。
你办得到的。我一天抱怨几十次,我都办到了。关键就在于不要放弃。我的教会里有个很棒的姊妹仍戴着我们第一批赠送的紫手环,那只手环已经磨损泛灰了,但她最近告诉我:“他们可能会把我和这个东西一起埋了,但是我不放弃。”
这份承诺就是需要这种决心来实践。好消息是:即使你尚未做到二十一天不抱怨,你也会发现自己的内在焦点已经转移,你也变得更快乐了。下面是我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
无怨的人生最快乐
我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已经开始转移自己的焦点。在等手环来的时候,我就开始先把橡皮筋戴在手上,让我察觉自己在做什么。我已经戴了大约一个星期,现在我几乎不抱怨了。最值得一提的是,我觉得快乐多了!更别提我身边的人会有多快乐(例如我先生)!我想改善抱怨的习惯已经很久了,而这个手环活动就是驱使我改变行为的动力。
许多人都在谈论这个手环及其背负的使命,这项使命已形成庞大的涟漪效应,许多人至少都开始想到自己有多常抱怨,也许还决定要改变行为。愈来愈多人听说这个想法,这项运动就可能产生长远、广泛的效果。完成任务要比实际拿到手环重要多了!想到这点就觉得很兴奋!
——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珍妮?雷里
电台播音员保罗?哈维(Paul Harvey)曾说:“我希望有一天能达到这个世界所认定的成功,这样如果有人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就会告诉他们:‘我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还多。’”正如所有值得完成的事,你必须一路跌跌撞撞才能成功,如果你开始挑战时的状况,就和多数人一样,那你可能得不断把手环换来换去,换到手酸了、心也烦了。我移动手环的次数就多到把三个手环都弄断了,才完成二十一天不抱怨的目标。如果你也把手环弄断了,就上我们的网站 AplaintFreeWorld,再索取一个。
但如果你坚持下去,有一天,当你昏昏沉沉躺在床上快睡着时,你一眼瞥到手腕,就会第一次发现,在多日、连月、甚至经年以后,你的紫手环终于和当天早上起床时一样,还戴在同一只手上。你会想:“我今天一定有抱怨,只是我没有抓到。”但当你在心里清算一次,你就明白你成功了。你真的一整天都没有抱怨!总会有那么一天的,你一定能办到。
当你展开这种转变时,代表你很幸运,因为即使我事先警告过,这项挑战会很困难,你仍然具备一项心理优势,来驱策你达成目标,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当一个人尝试新的东西,无论是滑雪、杂耍、吹长笛、冥想、写书、骑马、绘画或任何事,人性中都有一部分会认为精通这项技艺很简单。“达克效应”的名称是出自康乃尔大学的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与大卫?达宁(David Dunning),他们针对尝试学习新技能的人们展开研究,结果并发表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文中这样陈述着:“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造就自信。”换句话说,你没有意识到做某件事会很难,所以就会试试看。你心想:“这会很简单。”所以就开始了,而开始行动就是最难的部分。
如果没有“达克效应”,当我们知道,实际上要花多少工夫才能精通一项技艺,或许在开始之前就会先放弃了。内人桂儿对于这件事提出很适切的结论,有人问她:“学骑马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桂儿总是回答:“花时间坐在马鞍上……花时间坐在马鞍上。”
花时间坐在马鞍上。戴紫手环(或橡皮筋,还是在口袋里放钱币、或使用其他自我监控的工具),然后换手。每抱怨一次就换手。尽管似乎很难、很糗、很灰心,也要换手。即使在成功了十天之后又抱怨,也要换手。一次又一次从头开始。即使周围其他人都放弃了,也要坚持下去。即使周围其他人都成功了,而你个人到目前为止的最佳纪录是两天,也要坚持下去。
当心陷入”抱怨轮回”
有个老故事是这么说的——两个建筑工人坐下来一起吃午餐,其中一个打开便当盒就抱怨:“恶!肉卷三明治……我讨厌肉卷三明治。”他的朋友什么话也没说。隔天两人又碰面吃午餐,同样地,第一个工人打开便当盒往里面看,这次他更火大了,说:“怎么又是肉卷三明治?我痛恨肉卷三明治。我讨厌肉卷三明治。”他的同事一如前日,仍然保持沉默。第三天,两人又要准备吃午餐,第一个工人打开便当盒,又大叫起来:“我受够了!日复一日都是一样的东西!每个有福的日子都是吃肉捲三明治!我要吃别的东西!”他的朋友想帮点忙,便问他:“你为什么不干脆叫你太太帮你做点别的?”第一个人满脸疑惑,答道:“你在讲什么啊?我都是自己做午餐。”
厌倦了肉卷三明治吗?那你也是每天自己做午餐。改变自己说的话。不要再抱怨。改变你的言语,改变你的思维,你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当耶稣说:“寻找就必寻见”时,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你所寻找的,你一定会找到。当你抱怨时,你就是用不可思议的念力在寻找自己说不要、却仍然吸引过来的东西。然后你抱怨这些新事物,又引来更多不要的东西。你陷入了“抱怨轮回”,这样的现象将在未来自行实现—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就这样一直反复延续,永无休止。
卡缪在《异乡人》里写道:“仰望灰暗的天空,闪烁着星座与星辰,头一回,我的心向宇宙善意的冷漠敞开。”宇宙是善意的冷漠。宇宙——或神,或灵,或无论你如何称呼,都是善意(好)的、却也是冷漠(不在乎)的。宇宙不在乎你是否用话语呈现思维的力量,为自己呼求爱、健康、快乐、丰盛、平安,或为自己引来痛楚、苦难、悲惨、孤单、贫穷。我们的想法创造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当我们用消弭抱怨来控制言语时,我们就能主动创造生活,引来我们渴望的结果。
不抱怨观念
你如果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如果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想要抱怨的事。这是行动上的吸引力法则。当你抱怨时,就是用不可思议的念力,在寻找你自己说不要、却仍然吸引过来的东西。
所谓的”抱怨”,就是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然而,生命中足以让我们有理“抱怨”的事件,其实寥寥可数。我们的抱怨多半都只是一大堆“听觉污染”,有害于幸福美满。
鲜少有人知道自己抱怨的频率有多高。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我们却能充耳不闻。
要成为不抱怨的人(监测并改变自己的言语)很难,但并不代表你做不到,也不代表你有什么毛病。既然你接受了不抱怨的挑战,代表你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就能开始将抱怨从生活中驱除,你的内在焦点也会转移,变得更快乐。
不抱怨行动
自我检视一下:你经常抱怨吗?你已经一个月或是更久没有抱怨了吗?如果你一个月抱怨一次以上,那么你可能已陷入惯性的抱怨状态。
你可能说你不会、或不常抱怨;你认为你只有在事情着实恼人时,才会抱怨。当你想为自己的抱怨辩解,先扪心自问,这次经历是否真的那么糟糕?让你抱怨的实际原因很严重吗?然后再下定决心,实践不抱怨的承诺。
戴上紫手环(或橡皮筋,还是使用其他自我监控的工具),然后只要抱怨就换手。尽管似乎很难、很糗、很灰心;即使成功十天后又抱怨,也要换手。就算其他人都放弃了、或是都成功了,也要坚持下去。
改变自己说的话,不要再抱怨。当我们用消弭抱怨来控制言语,就能主动创造生活,引来渴望的结果。
在我们的文化中会自行实现的预言,这恐怕是最致命的一项——年老就代表衰退和健康不良的臆测。
——玛丽琳?弗格森,《宝瓶同谋》
我们抱怨,是因为能尝到甜头
我们之所以会抱怨,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我还清楚记得,自己发现抱怨有益的那天晚上,当时我十三岁,正在参加“袜子跳”(sock hop)。如果你太年轻,不记得“袜子跳”是什么,这是从前常在高中体育馆举办的舞会。之所以叫“袜子跳”,是因为参加的小孩都要脱鞋,以保护体育馆的地板。这种舞会在一九五○年代的美国很流行,之后在一九七三年,又随着乔治?卢卡斯的电影《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问世,而开始复兴。一九七三年,我参加的教会赞助了一场为青少年举办的“袜子跳”舞会,当时我刚好是青少年,所以就去参加了。
做个十三岁的男孩,至少可以说很有意思吧。有史以来第一次,女生不再“恶心”了。在这样的年纪,女生既像磁铁一样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