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美国中产阶级的精神面貌勾画得栩栩如生,反映出在大都市扎根谋生的新一代已不可能继承乡村父业的变化。“兔子”三部曲被公认为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其中第三部《兔子富了》在1982年竟连续获得“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三项大奖,成为美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兔子”是哈利·安格斯特罗姆的绰号,在第一部《兔子,跑吧》(1960)中,他还是个二十六岁的青年,学生时代曾是显赫一时的第一流蓝球运动员,成人后在一家家庭用品商店当推销员。他无法忍受这种平庸、刻板的生活,想要躲避逃跑。先是与酗酒的妻子吵架,后来又跟一个妓女鲁丝鬼混,不久妻子因酒醉溺死了刚出生的女儿,使他有家无处归。第二部《兔子,回来》(1971)写十年后“兔子”与他妻子贾妮丝的经历。“兔子’在回家之后,与妻子又生活了十年,他在一家印刷厂当排字工,日子总算还安定。但就在此时,他的家庭又起波澜,妻子有了新欢,离他而去;“兔子”也把一个十八岁的“嬉皮士”吉尔带回家来同居。不久,吉尔又引来一个虚无主义者黑人斯基特,最后吉尔放火烧掉“兔子”的窝,自已也自焚而死,“兔子”不得已回到妻子身边。 《兔子富了》(1981)写的是又过了十年,“兔子”投靠有钱的岳父当了汽车公司的推销员,上升为中产阶级,收入丰厚,生活安定,人也发福了。于是,他陶醉于物质享受,不再去想什么社会、政治、道德等等。但不久他安定的生活又遭到时代的冲击。七十年代中期,石油价格暴涨,经济恶化,使他产生了“信仰危机”。同时,他与二十三岁的大学生儿子纳尔逊之间的鸿沟也越来越深。在精神无聊与苦闷之中,“兔子”与妻子去加勒比海度假。作者大量使用意识流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兔子”最后悲观了,他认为“世界在衰亡,但人们愚蠢得都不予理会,新人照样出现,好象乐趣才刚刚开始。”“兔子”的精神沦丧,反映了七十年代后半期美国社会的动荡和中产阶级所受到的打击。
《兔子》三部曲的创作基本上是采用严肃的心理现实主义手法,以主人公哈利二十来年的经历,集中揭示了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美国的社会现实,美国评论家保尔·格雷认为这部小说反映了七十年代出现的真正信仰危机的时代特征。
厄普代克是一位具有超人才华的作家。因擅长诗画,他的小说往往既有诗人的敏感,又有画家的鲜明色彩;他既擅长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描绘动荡的社会现实和小镇的风土人情,又能吸收包括意识流技巧在内的现代派手法,细腻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政治与经济冲击下的大城市市民的生活迅速地作出敏感的反应。他是当今美国文坛最具有创作生命力的杰出小说家之一。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 (Joyce Carol Oates, 1938——)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女作家和诗人,到 1981年为止,她已经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十三部、短篇小说集十一部、诗集五部、剧本四部,此外还有论文及其他作品集四部,平均每年出版近两部作品,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惊讶和佩服。
欧茨出生在纽约州北部的洛克波特市,父亲是一名机械工具技师。欧茨幼年时期在她外祖父的农场度过,五十年代考入锡拉丘兹大学,1960年毕业后进入加拿大的温泽大学继续深造,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来在底特律大学教英美文学,1967年应聘去加拿大温莎大学任英美文学教授。
欧茨自幼喜爱文学,她的阅读速度很快,理解能力也很惊人。无论是传统的英美文学作品,还是偏重于心理描写的现代心理小说,她读起来都津津有味。文学作品已在这位聪颖的女孩子心里筑起一个绚丽多采的世界。在大学学习期间,欧茨已经写了许多以自己童年生活和学校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和诗歌。不过,她第一次发表作品是1959年,她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心理,写了一篇崇尚女性的短篇小说刊登在《小姐》杂志上。1963年,欧茨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北门边》,这个集子名字取自诗人里哈库的名诗,意思是就“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就在“北门”的旁边,门里是文明,门外是野蛮。这些短篇小说的内容主要是描写美国社会中令人恐惧的暴力活动使人们产生了惶惑不安的心理。1966年,欧茨出版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洪水口》,这个集子延续了《北门边》的暴力主题,从生活的各个侧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阴森可怕的现实世界。
长篇小说《人间乐园》(1967)、《他们》(1969)和《奇境》(1971)是欧茨前期的代表作,其中《他们》曾获1970年美国全国图书奖。这些作品从美国经济萧条的三十年代写到充满谋杀、自戕、暴乱、劫掠、纵欲和殴斗的七十年代,对近三、四十年间美国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作了广泛的艺术描写。 《人间乐园》中的斯旺虽然成了巨额遗产的继承人,但因其私生子的身份及长期的精神压抑和苦闷酿成变态心理,终于在枪杀继父之后自杀。《他们》的女主人公娜丁在精神苦闷中开枪打死她的情人后自杀未遂。《奇境》的主人公杰西在成为名医后反而精神日益萎顿,差点儿抛弃家庭去跟一个找他打胎的嬉皮士少女成婚。而他的小女儿谢莉在他的影响下,终于堕落为嬉皮士。在这样的环境中,杰西已无法找到慰藉和寄托,连他自己也难以解释:精神的出路在哪里?
欧茨重视文学传统,主张艺术应该反映和描绘社会生活。她曾经说过:“我有个巴尔扎克的野心,想把整个世界都放进一部书里。”欧茨前期的创作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有不少美国批评家认为她的小说酷似狄更斯的作品。她的作品具有直接的现实生活内容,富于故事性,情节发展合乎常理,具有多件事件的巧合和情节链条上的悬念。
从七十年代初开始,欧茨的文学创作逐渐转向现代主义,她试图以各种流行的艺术手段对作品主人公的“非理性意识”进行剖析和试验。她用的主要方法是“意识流”,也包括一些怪涎的、象征的描写手法。短篇小说《爱的轮回》(1970)主要通过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这个国家正在毁灭人民”,“变成自己毁灭自己的疯子”的主题。《婚姻与不贞》(1972)收进了她的二十四篇短篇小说,通过一系列围绕着真实生活细节所产生的常态和异态心理描写,展示了美国现代城市生活的图景,在那里隐藏着无穷无尽的暴力,人们在惊恐不安的气氛中生活和思考。在上述两部作品中,妇女是欧茨的主要描写对象,在她的笔下流露出对美国妇女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因此,不少文学评论家把欧茨称为“勃朗蒂姐妹第四”,将她的作品称为“女性文学”。
1973年,欧茨完成了长篇小说《任你摆布》,现代派文学色彩更加浓重。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爱丽娜·卡特是一个没有丝毫感情的“小布娃娃。”她在父母离婚后由母亲抚养成人,后来,爱丽娜又被生父诱拐去,过着悲惨的生活,有几次险些饿死。这个冷冰冰的女孩子虽然在一种“没有思想”的自我环境中生活,但还有一种触摸不到的内心生活世界。欧茨通过对这种内心世界的描写,企图揭示法律和爱之间的矛盾。
七十年代中期,美国现实主义艺术又出现了一次小小的高潮,欧茨受此影响,作品中现代派艺术手法更加明显。乔依斯和福克纳的心理分析以及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分析对她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更加真接的影响。197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刺富们》以婴儿在母胎里的感觉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黎明女神的儿子》 (1978)以私生子长大成为牧师的经历表达人的无意识的精神境界。长篇小说《查尔伍德》(1976)和《不神圣的爱情》(1979),前者写一个富人与贫穷的母女俩同时发生暖昧关系,最后杀死情敌发疯而死。后者以一个英国诗人来美国某大学讲学为素材,揭露了知识界奉承、拍马、私通的腐败风气。欧茨在八十年代的短篇集《贝尔菲勒》(1980)中又以严肃的现实主义同神秘的哥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描写手法作了新的尝试。
虽然,欧茨的作品数量多得惊人,而艺术风格又变化多端,但她的作品所反映的思想主题却是鲜明、集中的,都和她所生活的美国社会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有人称她的作品是“社会小说”。读完她的全部作品,人们眼前会出现一个混乱、阴森凶残、光怪陆离的“哥特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象一个个被追逐和驱赶的生灵,游荡在一座座被毁灭了的城市的废墟上,面前除了更可怕的命运之外,什么也没有。
黑人小说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废除了蓄奴制,黑人在法律上取得了与白人平等的地位,但距离实际上的平等还相差甚远,占美国人口十分之一的黑人争取平等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南方的局势尤为险恶,从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起,非正式的种族压迫使日益加紧,南方各州以文化测验等多种方式剥夺了黑人选民的选举权,黑人既无经济自由,又无政治权利,处境十分困难。老一辈的黑人在困苦中学会了忍受,但年轻的一代已忍无可忍,他们摩拳擦掌,等待着反抗时机的到来。威·爱·伯·杜波依斯(1868—1963)成为反对妥协、积极争取解放的黑人代表。他不仅是一位斗士,也是卓越的学者和作家,曾长期担任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机关刊物 《危机》的主编。他一生所著甚丰,文学作品富有战斗性,最著名的有散文集《黑人的灵魂》(1903)和长篇小说《黑色的火焰》三部曲。
《黑色的火焰》三部曲以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上半期的美国南方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一生艰难困苦的奋斗经历的描写,集中地显示了近百年来美国黑人受迫害和反迫害的悲壮历史,揭示出黑人们在社会现实教育下逐步觉醒的过程,可以称得上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现实主义巨著。第一部《曼萨特的苦难历程》 (1957)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曼纽尔·曼萨特出生写起,叙述了他苦难的幼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曼萨特出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黑人家庭,在他呱呱堕地时,父亲就被三K党徒在家门口用私刑处死了。他的祖母用他父亲的鲜血替他进行洗礼,并给他取名为“黑色的火焰”,意为黑色的火焰虽烧得不旺,但比蓝色的火焰更为持久、更为坚韧。此后,曼萨特在充满种族主义罪恶气氛的环境中长大。第二部 《曼萨特办学校》(1959)描写了主人公1912年至1932年的生活经历。曼萨特企图以教育作为解救黑人受压迫、受歧视状况的主要手段,所以他创办了黑人大学并自任校长。但现实生活打破了他的空想,连他的子女长大后都在商业、军队、宗教和政界受到了不可避免的欺侮,这对他的“教育自救”观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第三部《肤色的世界》(1961)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到五十年代初期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的最后觉醒。曼萨特终于走出了学校,在社会的斗争实践中认识到了黑人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