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说生动地告诉人们: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名过程就是幻灭过程。在后来的美国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品描写各种“美国理想”的幻灭,《马丁·伊登》是这类作品的先驱。
《马丁·伊登》在艺术描写方面是成功的,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性格和与众不同的思想面貌。他们的性格不是静止的,而是通过紧凑故事情节发展起来。人物的语言符合性格特征,例如马丁的语言从粗俗到规范化,符合他从没有文化教养到学识逐渐渊博的发展;他的语言始终简洁有力,表现出他善于独立思考、思路清晰的个性特征。语言的独特化不仅更清楚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而且使小说叙述的内容丰富而又多样化。
杰克认为《马了·伊登》是一部反对个人主义的小说,“马丁·伊登的死因是他的极端个人主义,对其他人的需求一概视而不见。所以当他的幻想破灭时,就没有任何东西能支撑他活下去。”小说在这方面确实有所表现,作者把主人公写成悲剧,就包含着对他个人奋斗哲学的否定。然而不幸的是,杰克并没有能够摆脱马丁伊登命运的魔力,他把小说的主人公推上了悲惨的结局,而他自己在七年之后走上了同一道路,这不能不说是悲剧后的悲剧。
对于《马丁·伊登》这部小说的评价,文学史界历来就存在着分歧。有的评论家认为它是杰克小说中“最糟的一部”,因为“小说缺少美学上的距离,缺少一种控制感”。但是大多数评论家认为,《马丁伊登》是杰克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它作为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作者的冒险生涯和成功前的艰难、成功后的满足与希望。小说对读者了解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美国青年成长过程中的痛苦经历很有启发意义。
继《马丁·伊登》之后,杰克还有两部长篇小说值得注意。一部是《天大亮》 (1910),描写一个绰号“天大亮”的淘金者发财之后同金融资本家进行竞争,最后他厌倦了,找了一个漂亮的妻子去享受田园生活。 《月谷》(1913)描写一对年轻的工人夫妇对城市的罢工斗争感到厌烦,到乡间寻找一个理想的去处,历尽辛苦,结果找到了“红叶满坡”、“清溪潺流”的“月谷”定居下来。这两部小说的前半部对美国社会都有所揭露,如《天大亮》揭露了美国金融界尔虞我诈的骗盗行为,后者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迫害。但是作者的结论却是逃避斗争,追求个人幸福,这是作者在《马丁·伊登》中已露出端倪的脱离现实生活倾向的进一步发展。
1910年以后,杰克发表过一些优秀的短篇小说。《一块排骨》 (1911)以感人的形象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老年运动员的凄凉晚景;《马普希的房子》(1911)谴责白人殖民者剥削土人,寄托了对受剥削、受欺侮的土著居民的同情,并以不测的飓风的袭击导出一个喜剧性的结局作为对罪恶白人的惩罚。写得最好的是《墨西哥人》(1913)和《在甲板的天篷下面》(1913)。
《墨西哥人》描写一个墨西哥革命青年黎佛拉为了支持祖国革命事业,情愿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为了给革命事业提供资金,竭尽全力击败了美国第一流的拳击手。《在甲板的天篷下面》描写一个外表美丽、灵魂卑鄙的资产阶级小姐卡鲁塞鲁斯在船上玩腻了各种花样,一心想看一个当地孩子优美的入水姿势,船上的人告诫她说附近有鲨鱼,下海危险,她根本不听,把一枚金币扔到海里坚持要那个孩子去捞取,那个孩子为了这枚金币跳下海去,结果被鲨鱼咬成两段。这个短篇象作者其他优秀作品一样,具有动人心弦的紧张气氛,通过孩子被鲨鱼咬死的描写,作者表现出对有闲阶级的厌恶和蔑视。
杰克·伦敦本是劳动者的儿子,一个靠出卖体力来养活自己和亲属的工人,由于创作的信念、意志和毅力,他成了一位杰出的作家。在清醒的现实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创作是他取得成功的基石。遗憾的是,杰克虽然象位勇猛的长跑健将,却没有沿着这条路跑到生命的终点,而在半途停了下来。1913年以后,杰克的创作明显衰颓。他成名之后,追求个人享受,为了同第二个妻子欢度婚后生活,他建造豪华的游艇,打算遨游全球。不惜赶写质量粗糙的作品。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杰克竟变得象商人,而不再是一位作家,只要有钱他就写。1914年美国出兵干涉墨西哥,《科利尔》杂志付给他高薪,让他报道该事件,杰克便大肆吹捧美国的陆海军,把墨西哥的自由战士丑化成强盗土匪。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也完全采取沙文主义的立场。杰克作为一个进步作家,生命已告结束,1916年11月22日,他因过量服用麻醉剂而身亡。
杰克·伦敦在短暂的四十年中,留下了五十多部作品,成为现代美国小说史上一位戏剧性的人物。他不加虚饰,直接描写现实,描写大自然的纯朴世界,讴歌强韧的个人意志,因为他自己直接靠艰辛奋斗挣得地位,取得成功,因此他相信生活就是冒险的搏斗,他的作品里往往带有这种残酷而野性的气息,一种独标一帜的生动艺术个性。他对人类心理的感知及其准确细腻的描写使他的优秀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美学价值。毫无疑问,杰克·伦敦是美国二十世纪初期最有影响的小说家,是继马克·吐温之后又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中坚人物。他的出色创作使美国文坛空前活跃,使创作与生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联系。正如美国评论家菲力普·方纳所指出的:“没有一个美国作家比杰克·伦敦更能作为时代的明确而出色的发言人。因为他打破了冻结美国文学的坚冰,使文学与生活产生了有意义的联系。”“黑幕揭发运动”和辛克莱
二十世纪初,由于美国社会日益腐败,政府与大财团勾结,营私舞弊的事件不断发生,政治丑闻、经济丑闻和生活丑闻成了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一批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正直、进步的新闻记者和作家就担负起揭发这些丑闻的责任。这场专事暴露社会黑暗的内幕的文学运动被称为“黑幕揭发运动”,而从事这方面写作活动的作家被称为“黑幕揭发者”。“黑幕揭发运动”暴露资产阶级政客的贿赂、贪污和舞弊行为,联邦政府和地方自治机构的罪恶、立法机关的贪污腐化、大工业骇人听闻的劳动条件和报刊杂志卖身投靠垄断资本等现象。尽管“黑幕揭发运动”并不真正触及社会制度本身,这些作家所从事的工作也往往只能是以改善社会某些方面为目的的改良主义行动,但仍然遭到统治阶级的压制。可见这场运动总的倾向是进步的。
在二十世纪最初一、二十年形成的“黑幕揭发者”集团成员中,最有名的新闻工作者是林肯·斯蒂芬斯(LincolonSteflens, 1866—1936)和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Upron Sinl-lair,1876—1968)。斯蒂芬斯的《城市的耻辱》收集了他关于圣路易、芝加哥、费城、纽约等六个大城市的报道,揭露市政机构听命于工业家和金融集团自上而下的营私舞弊、违法乱纪等情形。
厄普顿·辛克莱于1878年出生在观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十岁时随家迁居纽约。1893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读书,189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897年至1901年又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从十五岁开始,辛克莱就靠写惊险小说卖给通俗杂志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在文学创作上,辛克莱曾受到巴尔扎克、弥尔顿和雪莱这样一些伟大作家的影响,从他们的作品里,辛克莱学到了反对不公正社会的斗争勇气和艺术力量。
1900年,辛克莱与他的第一个妻子韦特·富勒结婚。从这时起,他下决心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庄严、伟大的创作事业,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先后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春天的收获》(1901)、《米达斯王》(1901)、《哈琴王子》(1903)、《亚瑟·斯特林日记》(1903)和《玛那西斯》(1904)。前三部都是浪漫性的传奇小说,第四部描写了一个落魄青年诗人的经历,第五部描写一个南方青年参加南北战争的惊险历程,曾被杰克·伦敦认为是写这场战争的最佳作品之一。然而,这些作品都只是辛克莱的试笔,它们都未能显示出作者真正着眼于社会、生活、时代的创作观念,直至他的第六部长篇小说 《屠场》出版,才使他真正成为“黑幕揭发者”集团的代表作家。
辛克莱从少年时代起就热心于阅读社会主义的理论书籍,并以思想激进著称。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便参加了社会党,成为该党的一名骨干。1904年,芝加哥屠宰工人举行大罢工,这个消息引起了美国进步力量的关注。一家名叫《理论呼声》的杂志向辛克莱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到那里对这次罢工事件进行实地调查并写成一部小说。辛克莱来到芝加哥,在工人中间生活了七个星期,作了详细的了解和访问,第二年便写出了长篇小说《屠场》,先在一家周刊进行连载。由于作品所触及到的社会问题的尖锐性和强烈的进步倾向引起了大资产阶级的恐慌,因而连载五次后便遭到官方舆论的压力被迫停止刊登;接着,出版的要求也遭到拒绝,除非作者对小说作大量删改。为了反抗统治阶级的压制,在杰克·伦敦和其他进步作家的帮助下,辛克莱自筹资金终于在1906年将小说出版。
《屠场》是一部以芝加哥屠宰工人的悲惨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主人公约吉斯·路德库斯和妻子奥娜都是来自立陶宛的移民,他们同当时千千万万欧洲劳动者一样,把美国当成遍地有黄金的“人间天堂”,但当他们踏上美国的土地,看到的却是贫困、饥饿、欺骗和讹诈。他们好不容易在芝加哥屠宰场找到一份工作,但那里劳动条件恶劣,屠宰过程十分危险,肉食制作极不卫生,工人们死的死,伤的伤,生命安全毫无保证,每天只能拿到一点可怜的工钱,难以养活家小。为了多挣钱,约吉斯自恃年轻力壮,拼命干活,但生活不断向这个力大如牛的汉子送来不幸:买房子时受骗上当,把辛辛苦苦积蓄起来的几百元钱白白送给了房产主,又欠了债。为了还债,约吉斯拼命干活,不慎扭伤了脚,奥娜又生了孩子,一家人面临着挨饿的危险;伤愈后,原先工作的位置已被别人顶替,他只得到人骨粉弥漫、臭气冲天的屠场肥料厂去干活。不久,奥娜遭到工头的污辱,约吉斯痛打了工头,结果被判刑而服役。出狱后奥娜难产而死,儿子又被淹死,他在极度悲伤中流落到农村打短工,回到芝加哥时极度衰弱,找不到工作,只得流落街头行乞。一个生龙活虎的壮汉被社会折磨得奄奄一息,这正是千百万苦难的移民劳动者在这个“金元帝国”的遭遇。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让主人公通过痛苦的磨难之后成了一名社会党拥护者。
约吉斯·路德库斯的命运,在二十世纪的初期的美国确实具有典型意义。作者明确指出:约吉斯的一切灾难都是美国反动政府的腐败和垄断资本家的剥削造成的,而大资本家和政客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却建立在约吉斯这样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穷人们牛马般的劳动之上。
《屠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