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诗篇,其中的《好!》(1927)和《苏联护照》 

 (1929)尤为杰出。《好!》是马雅可夫斯基献给十月革命胜利10周年的礼 

品,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祖国的战斗历程,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苏 

联护照》则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作为一名苏联公民的自豪感。 

     1930年,马雅可夫斯基为自己举办了“二十年工作”展览会,并在会上 

朗诵了一首未完成的长诗《放开喉咙歌唱》,这是诗人创作道路的总结,也 

是诗人最后的声音。 

     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房间里开枪自杀,年仅37岁。 

     马雅可夫斯基的思想和创作道路是比较复杂的。他的思想经历了剔除未 

来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的过程。十月革命不仅促进了他的世界观的转变, 

使他认识到无产阶级有组织的自觉斗争的必要性,而且也促进了他艺术观点 

的转变,对未来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创作内容进行了革命改造,经过不断的探 

索和创新,他于1919年组织了“共产主义者—未来主义者协会”,同未来主 

义的右翼分子彻底决裂。1923年,他创办了《左翼艺术战线》杂志并担任主 

编,最终站到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发展无产阶级革命诗歌作出了重要的 

贡献。 

     除此之外,马雅可夫斯基还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他创作了一些支持 

和同情中国革命斗争的诗篇。在《不准干涉中国!》(1924)一诗中,诗人 

强烈抗议帝国主义者爪分中国的阴谋,他呼吁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者“摔下 

中国的城墙”,要他们“滚出中国。”对中国读者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对 

中国一些诗人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列宁》 

     长诗《列宁》是马雅可夫斯基诗歌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无产阶 

级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马雅可夫斯基无限热爱革命导师列宁,歌颂无产阶级的伟大领导列宁, 

是他后期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 Page 57…

      《列宁》的构思始于1922年。1924年1月21日列宁的逝世,深深地震 

动了诗人的心,他先写了一首悼诗《共青团员之歌》,之后便专心致力于长 

诗的创作。在长诗的写作过程中,马雅可夫斯基认真地研究了列宁的著作和 

有关列宁的传记,回忆录,并且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在坚实的思 

想基础上,他经过半年的紧张工作,终于在1924年秋完成了这部杰作。他多 

次到群众中朗诵,收到很好的效果。 

      《列宁》在体裁上属于政治抒情诗。在结构上由序诗和文章正文组成, 

各部分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 

     马雅可夫斯基在序诗中阐明了创作这首长诗的动机是号召广大人民化悲 

痛为力量,更高地举起列宁的旗帜,奋勇前进。 

     在第一章中,阐述了诗人的唯物史观,描写了列宁诞生的时代背景和200 

多年来欧洲历史的发展,揭示无产阶级领袖的出现是革命的需要和历史的必 

然。 

     第二章是长诗的核心部分,描写列宁领导俄国革命的斗争历史,热情地 

歌颂了列宁为人类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第三章描写列宁逝世后的悼念活动,表现了苏联和全世界人民失去自己 

领袖后的巨大悲痛和继承列宁遗志保卫和发展社会主义成果的决心。 

     长诗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领袖列宁的光辉形象。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明 

确地意识到:列宁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大 

写的人”。要全面地把握列宁的形象,既不能把他神圣化,也不能把他庸俗 

化。在这一认识标准的指导下,诗人真实地、正确地描写了列宁。从外貌上 

看,他“高颧骨”,“高高的额头”,“眯缝着眼”和“一只向前伸着的手”; 

从兴趣上看,他也有同我们一样的癖好,爱下象棋,爱打台球。诗人把列宁 

的普通人的肖像和爱好同革命领袖的伟大思想和超人的胆识有机地结合起 

来,塑造了崇高伟大而又平易近人的列宁形象。此外,诗人在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的广阔历史背景上,从领袖与政党、阶级与群众的辩证关系中塑造列宁 

的形象。把对列宁的歌颂和对无产阶级政党和党的事业的歌颂紧密结合起 

来,体现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本质力量,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的新式领 

袖的光辉形象。 

     长诗《列宁》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全 

诗抒情与议论相结合,概括性的综合与细节的描写相结合,包含着强烈的感 

情色彩和政治性质;长诗大量运用了一般诗歌所不用的语言和词汇,比如一 

些生动的口语、革命歌词和新的政治词语等等。语言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 

长诗采用了“阶梯式”的形式,便于强调诗中重要的词语,表达重要的思想, 

在听觉上造成语言的音乐性,使其节奏明快雄壮,韵脚响亮悦耳,表现了诗 

人大胆独创的革新精神。 



                               4。肖洛霍夫 



      (1)生平与创作 

     肖洛霍夫(1905—1984)是苏联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作家之 

一。他的创作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几个重大转折关头的艺术纪录,对当代苏 

联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905年5月24日,肖洛霍夫出生于顿河地区维申卡亚镇附近的克鲁文 


… Page 58…

林村。他的父亲是从俄罗斯内地迁居来的“外乡人”,当过商店职员、磨坊 

经理等。母亲是哥萨克农村的家庭妇女。肖洛霍夫是在顿河地区长大的,非 

常熟悉哥萨克的生活和风俗习惯。1914—1918年,他在好几个学校读过书。 

国内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所组织的社会活动,在农村从事扫盲 

和文化宣传活动。1920年,他参加了粮食征集队,参加过与白匪的战斗。这 

些经历给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素材。1922年,肖洛霍夫来到莫斯科,打算继 

续学习,先后当过小工、泥水匠和房管所的会计等,业余时间从事文艺创作。 

肖洛霍夫1923年开始在地方报刊上发表作品。1924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 

 《胎记》,年底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拉普”),1926年,出版 

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受到文艺界的重视,从此成为专业作 

家。 

      《顿河的故事》是包括肖洛霍夫在1923—1926年间所写的近20个中、 

短篇小说的作品集。它反映了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顿河哥萨克地区内部 

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在许多作品中,往往把斗争置于家庭的背景之下,由 

于政治信仰和对革命的态度不同而使父子兄弟成为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斗 

争。正如短篇小说《死敌》(1926)中所写的那样:“自从改选那天起,仿 

佛有谁在村子里犁了一道鸿沟,把人分成敌对的双方。”在 《胎记》(1924) 

中,匪帮小头目杀死了担任红军指挥员的亲儿子;在《看瓜田的人》(1925) 

里,一个4口之家分裂成相互敌对的两个阵营。当了白匪警卫队长的父亲杀 

死了同情红军的妻子;小儿子为了从父亲手里救出受伤的当红军的哥哥而砍 

死了父亲。 

      《顿河的故事》是肖洛霍夫青年时代的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高低 

不一,有的作品带有自然主义色彩,过于追求事件描写的戏剧性;有的作品 

过分渲染了阶级斗争的灾难性和悲剧性,表现了作者消极感伤的思想,而且 

过多地使用了方言土语。尽管如此,这部作品仍然显示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 

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才能,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 

     1925年底,肖洛霍夫被接受为联共(布)预备党员。他积极参加了当时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了著名的长 

篇小说 《被开垦的处女地》。这部作品的第一部完成于1932年,1955年— 

1960年间,完成了第二部。全书获得了1960年度的列宁文学奖,被认为是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卓越著作。 

      《被开垦的处女地》是一部反映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优秀作品。小说第一 

部中的故事发生在1930年初的顿河格列米雅其村。工人、共产党员达维多夫 

受党的派遣到村里领导农民开展消灭富农和打击反革命分子的斗争。在村党 

支部书记拉古尔洛夫和村苏维埃主席拉兹米特洛夫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次又 

一次地粉碎了以富农奥斯特罗夫诺夫和白匪残余波罗夫采夫为首的反革命分 

子所制造的公开的和隐蔽的破坏活动,使群众受到教育,农庄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小说的第一部成功地描写了格列米雅其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 

史变革。作品以伟大的社会历史进程作为情节开展的基础,深刻地反映了两 

大阵营的冲突和斗争,表现了农民从个体经济走向集体经济的痛苦的转变过 

程,同时也塑造了众多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小说第二部的人物和情节虽然是第一部的延续,但由于时隔20多年,这 

中间苏联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部分 

里,情节的发展趋于缓慢,增加了关于个人生活的描写和叙述,作者着重表 


… Page 59…

  现的是人道主义精神,破坏了人物形象的一致性。在一些地方也流露出自然 

  主义的倾向。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军事记者上了前线。他发表了一批充满爱 

  国主义精神的小说、通讯特写和议论。1942年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仇恨 

  的科学》。1943年,他开始在《真理报》上发表了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 

   《他们为祖国而战》的部分章节。 

       1956年和1957年之交,肖洛霍夫发表了轰动一时的短篇小说《一个人 

  的遭遇》。小说描写了卫国战争中一个名叫索科洛夫的普通战士的命运。作 

  者的目的是想表现人在战争中的艰难历程和战争给人的命运造成的悲剧。在 

  这里,主人公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他精神力量的伟 

  大源泉。 

       肖洛霍夫在苏联文学界和世界文坛上都享有巨大的声望。1934年,他当 

  选为苏联作家协会理事。1961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他曾获得斯大林奖、 

  列宁奖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在描 

  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① 

       1984年2月21日,肖洛霍夫因病逝世。 



        (2)《静静的顿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