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4年2月21日,肖洛霍夫因病逝世。
(2)《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部
很有影响的作品。作者是要通过“对顿河哥萨克的生活的描写”来表现“由
于战争和革命的结果,在风俗、生活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中发生的变动”,
揭示“卷进1914年到1921年间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激烈漩涡中的个别人的悲
剧命运。”②
全书共八卷,分为四部。第一部(第1—3卷)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写到
1916年,描绘了顿河哥萨克独特的、中世纪式的生活方式及其历史发展状
况。第二部(第4—5卷)描写1916年10月到1918年春顿河地区的阶级斗
争,以及二月革命、科尔尼洛夫叛乱、十月革命、顿河地区内战的开始等重
大历史事件。第三部 (第6卷)描写了1918年春至1919年5月间苏联人民
同南方反动势力的斗争。第四部(第7—8卷)描写了1919年春至1922年间
顿河地区叛乱匪帮被彻底击败和苏维埃政权的最后胜利。
这部小说的内容极其丰富。作者把1912—1922年间众多的历史事件作为
小说情节发展的大背景,突出地表现了国内战争中两个主要阵营之间你死我
活的斗争。同时也对哥萨克这个特殊社会阶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通过
哥萨克的命运展示历史的进程。
哥萨克曾是俄国内地的农奴,16世纪时逃到顿河流域定居下来,逐步建
立起具有自治性质的哥萨克组织。哥萨克人民勤劳、勇敢、慓悍且酷爱自由。
沙皇政府从巩固自己政权的目的出发,让他们享有各种特权,极力培植他们
的“高尚种族”的优越感,对他们采取分化利诱的政策,使他们最终成为自
己的“皇室卫队”。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年代,哥萨克内部也产生了激烈
的阶级分化。一方面,哥萨克劳动人民的阶级意识在缓慢觉醒,是拥护革命
的;而另一方面,上层哥萨克则公开参加反革命叛乱,使顿河地区一时成为
① 转引自《肖洛霍夫研究》第507 页,1982 年版。
② 《肖洛霍夫文集》第八卷,第89 页,1959 年版。
… Page 60…
反革命的根据地。小说中的鞑靼村便是哥萨克社会的一个缩影。
主人公葛利高里是贯穿全书的中心,小说复杂曲折的情节和多方面的内
容都是围绕他展开的。他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是一个热情、
英俊、敏感而勤劳的哥萨克青年。但生活灌输给他许多祖辈流传的偏见,具
有极强的“哥萨克荣誉”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怀着“忠于上帝,
忠于沙皇,忠于祖国”的誓言,应征上了前线。他亲身经历了军旅生活的痛
苦,耳闻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一切都激发了他对地主资产阶级
和旧军官的仇恨,动摇了他的旧有观念。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因为布尔什维克推翻了沙皇的统治,所以,葛利高
里参加了顿河流域的红军,担任了连长,英勇地同白匪作战。但他的政治理
想仍和许多哥萨克人一样,是想建立一个不受任何政权管辖的哥萨克自治共
和国。这说明葛利高里并不是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只是苏维埃短
暂的同路人。在对待白军被俘人员的态度问题上,他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波得捷克沙夫发生了冲突,终于在1918年春天的反革命叛乱中加入了叛军队
伍,当了叛军连长、团长、甚至师长,统率三千人马,在战场上乱杀红军战
士,双手沾满革命者的鲜血,把布尔什维克看成“他的生活上的敌人”。但
是,当暴动军队同白军联合起来的时候,他又不断同白军军官发生冲突,再
次怀疑自己走错了路。不久,他又参加了布琼尼的红军骑兵队,英勇地同白
军作战。他的目的是想“把过去的罪过都赎过来。”打完了仗,葛利高里还
是因严重的“历史问题”而被遣送回家。
葛利高里回到家乡时,顿河地区已开始建立苏维埃政权。他的妹夫、鞑
靼村苏维埃主席阿晒沃依强令他去肃反委员会登记,听候处理。为了逃避革
命政权的惩罚,他又加入了骚扰余粮征集队的佛明匪帮。1922年春,当佛明
匪帮被彻底打垮之后,葛利高里携着情人阿克西妮亚逃难。半路上遇到苏维
埃征粮队的袭击,阿克西妮亚中弹身亡。葛利高里伤心到了极点,将随身所
带的枪扔进开始解冻的顿河中,一个人回到家乡。这时,家已人亡屋空。“他
站在自己家的大门口,手里抱着儿子……这就是在他的生活上所残留的全部
东西。”葛利高里按照自己的逻辑走完了一生,最后还是以悲剧而告终。
葛利高里这一形象的塑造,是肖洛霍夫的一大成功。在作者笔下,他的
矛盾性格主要是在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葛利高里的个性核心是关于“哥
萨克自治”的思想,他以这种观点去对抗历史的发展,其结果必将是一场悲
剧。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始终对他都抱着同情的态度,把他视作哥萨克劳动
者中出类拔萃的一员。在指出他的悲剧应由其个人负责之外,同时也对革命
队伍中的失误进行了反思,使这一艺术形象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社会环境中
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肖洛霍夫在小说中还成功地塑造了几位俄罗斯妇女的形象。女主角阿克
西妮亚具有哥萨克妇女的许多优秀品质:吃苦耐劳、热情泼辣、单纯善良,
按照自己的理解,热情地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生活道路。但她错误地把自己的
命运同葛利高里的命运联接在一起,最后沦为葛利高里罪行的牺牲品。
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他们对敌人无比憎恨,对革命无
限忠诚。但总的来说,这些形象显得苍白无力。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篇幅宏大、人物众多、内容深邃的史诗性的作品。
作者真实地再现了十月革命前后顿河哥萨克及俄国命运的伟大转折。小说中
广泛地引用了历史文献、编年史、日记、书信等资料,同时也描写了具有浓
… Page 61…
厚乡土气息的哥萨克人的劳动、爱情和日常生活。语言鲜明、形象而富有表
现力,显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坚实的艺术功力。这部作品是当代世界
文学史上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名著之一,为肖洛霍夫赢得了国际声誉。
… Page 62…
五、中国现代文学
1。文学发展概况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1919年“五四”时期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夕这一期间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而且在
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杂文、
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形成了与古代文学界限分明的新文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大量翻译和介绍西方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著作,为人们提供了反封建的先进的思想武器。1917年2月,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十月革
命的胜利,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促使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
四”运动。新文学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倡
科学、民主和社会主义,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提倡白话文,反对
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更为广泛地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范围。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诗作《女神》的出现,显示出文学革命
的实绩。“五四”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引起了巨大变革,出现了以前从
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的新的主题和人物,使新文学创作具有了崭新的特色。
从1921年起,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不断涌现。1921年1月4日,第一
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成立,它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同
年7月,郭沫若等人又组织了创造社,主张“为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随
后,民众戏剧社、南国社、湖畔诗社、语丝社、未名社等文学社团相继成立。
从1921年到1925年,全国涌现出大大小小100多个文学社团,300多种文
学刊物,培育了大批文学新人。组建文学社团和创办文学刊物亦成为文学革
命发展的显著标志。
这一时期,在文学理论上,鲁迅等人极力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强
调文学要揭露和批判黑暗现实,并且向反对新思潮的学衡派、甲寅派等封建
复古派进行反击。在创作上,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达到了
思想与艺术上的成熟,长篇小说《阿Q正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叶绍钧、郁达夫等作家也显露出才能。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受到西
方现代主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浪漫主义文学中吸取营养,写出了开创现代
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优秀诗作。在散文创作上,鲁迅、周作人、冰心、朱自
清、郁达夫等都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国的话
剧也从外国作品的翻译、改编转向创作。
1927年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或称左翼文学运动)蓬勃兴起。
创造社、太阳社等首先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随后这两个社团又
同鲁迅、茅盾等展开论辩。新文学阵营内部经过一年多的论争,无产阶级文
学的真正反对者已被发现并遭到论辩双方的一致痛斥。争论使人们认识了无
产阶级文学的基本点,起到了振奋斗志、鼓舞人心的作用。1930年3月2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左联”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版或改编了许多刊物;反对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和独裁统治;注重理论批评工作,先后跟“新月派”、法西斯“民族主
义文艺运动”等文艺派别及“自由人”等错误文艺主张进行斗争。在创作上,
出现了许多新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和主题,革命者、工人、农民以及
… Page 63…
他们的斗争逐渐成为作家描写的内容。茅盾的《子夜》堪称这一时期里程碑
式的作品。鲁迅的杂感及《故事新编》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了新的探索和发
展。在“左联”的培养下,新的作家不断涌现,如丁玲、张天翼、殷夫、叶
紫等人,他们给文坛带来许多生机勃勃的作品。当然,“左联”时期的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如理论上的教条主义、组织上的
关门主义、宗教主义等等,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仍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