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鲁迅对中国的革命文艺运动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提倡“拿来主义”, 


… Page 66…

  促进了国际间文化交流。他热心关怀青年学生的成长,扶植文化新人,为传 

  播社会主义文艺和进步文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鲁迅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人 

  民的崇高品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作了高度评价:“鲁迅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 

  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 

  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 

  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 

  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主要作品与艺术特色 

       鲁迅是中国第一个用白话文写小说的作家。《呐喊》(1923)和《徬徨》 

   (1926)是他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分别收集了1918—1922年间写的14篇、 

  1924—1925年间写的11篇小说。这些小说“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 

                                            ① 

  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 

  象: 

       ①社会改革者的形象。改革者是指首先觉醒的进行反封建斗争的人们, 

  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等。《狂 

  人日记》是鲁迅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描写一个患“迫害狂” 

  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通过他的感受、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 

  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里,进一步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吃 

  人”的历史。鲁迅写此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小说艺 

  术构思十分巧妙,采用日记体形式,把狂人病态反映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运 

  用了象征手法,语言错杂,无层次。 

       ②农民的形象。鲁迅写农民作品的重点在于揭示封建社会对农民在思想 

  上、精神上的迫害,他的目的是“启蒙人生”“改良人性”,因此他写农民 

  的作品高于一般作家,这类作品有《阿Q正传》、《故乡》、《社戏》等。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 

  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残害的农民典型。阿Q是个贫苦农民, 

  处境悲惨,但他却常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 

  又认为别人“还不配”;他被别人打败了,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遇 

  到别人逼他承认是“人打畜牲”时,他认为自己也算“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 

  当精神胜利法不管用时,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觉得打的是自己, 

  被打的是别一个,这样就心满意足了。小说通过阿Q的遭遇,控诉了地主阶 

  级对农民在经济上的剥削,在政治上的迫害,特别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农民思 

  想上的迫害。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揭示了农民不能不革命的生 

  活地位和他们缺乏民主革命的觉悟这二者之间的矛盾。鲁迅通过对阿Q的评 

  判,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主要问题——农民问题。 

       ③劳动妇女形象。这类小说有 《明天》、《祝福》、《离婚》等。《祝 

  福》描写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不幸遭遇,通过她的一生,使人 

  们看到是封建社会的夫权、族权、神权以及支持它们的政权杀死了祥林嫂、 

  杀死了千千万万祥林嫂式的妇女。 



①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唐彛鞅啵嗣裎难С霭嫔纾78 页。 


… Page 67…

     ④知识分子形象。在知识分子形象中,鲁迅又分别刻划了在革命处于低 

潮时期苦闷消沉的新知识分子形象,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孤独者》 

中的魏连殳;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形象,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 

光》中的陈士诚;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形象,如《肥皂》中的田铭和《高老夫 

子》中的高干亭。 

     鲁迅的小说选材多,开掘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平凡的主题。 

他善于运用画眼艺术和白描手法来揭示人物思想、性格以及内心活动。在语 

言上保持了一种幽默而不滑稽、简炼而不拘谨的创作风格。 

     杂文是鲁迅直接解剖社会、抨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它在鲁迅的作品中所 

占比重最大。鲁迅最早的杂文见于1918年《新青年》的“随感录”。他的前 

期杂文收集在《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中。在《我 

之节烈观》、《论雷锋塔的倒掉》、《灯下漫笔》等文章中,鲁迅反对国粹、 

反对保守,主张文化革新;反对封建迷信,主张科学;反对父权、夫权,主 

张青年和妇女解放,直接把矛头对准整个封建阶级。广泛的社会批评成为鲁 

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写于1927年至1929年的杂文,比较显著地反映了 

鲁迅在思想转变后继续进取和不断巩固的特点,绝大部分收在《而已集》和 

 《三闲集》里。 

     保卫理想是鲁迅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他建立了一种从容不迫、应付自 

如的战斗的艺术风格。最先体现这种风格的是《二心集》和《南腔北调集》。 

从1933年起,鲁迅出版的杂文集有《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 

学》。《伪自由书》辑录了1933年1月至5月中旬的杂文,以时事短评为主, 

在《逃的辩护》等文里,和写于同一时期而收在《南腔北调集》中的其它杂 

文一样,为爱国运动声援,对激烈的民族矛盾作了深刻的分析。《准风月谈》 

里的杂文则取材于历史事例或外国故事,用借喻和暗喻手法,表明统治者处 

于即将灭亡的境地。此外,《准风月谈》里还有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对文学 

活动的论述。《花边文学》里的杂文都是短评,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 

妇女、儿童、迷信等问题,还有对服装、广告甚至标点符号的评论。鲁迅善 

于从日常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通过辩证的论述揭示其深广的意义。 

     鲁迅还有三集《且介亭杂文》,于1937年7月同时出版。《且介亭杂文》 

收集了写于1934年的短评以外的杂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 

身求法的人”,认为只有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二集》收录了 

他1935年写的杂文,主要是对文化现象和文学活动的批评。《且介亭杂文末 

编》是鲁迅在健康极差的状况下完成的,有怀念战友的、有抒发感情的,还 

有斥责反动派的。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他的杂文不仅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 

而且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精密活泼的语言,寓热情于冷峻之中的文笔,来 

抨击时政、鞭挞习俗、揭示生活哲理,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杂文的一代新风。 



                                 3。郭沫若 



      (1)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原名郭开贞、郭鼎堂, 


… Page 68…

  乳名文豹,号尚武。父亲郭朝沛是个商人,母亲杜遨贞喜好文学,在郭沫若 

  5岁时即教他背诵唐诗,这对郭沫若以后倾向于诗歌和文艺起了很大作用。 

       纵观郭沫若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青少年时期(1892—1913)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高涨的时期,由于 

  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郭沫若培养了对古典文学特别是对诗词的兴趣,对《庄 

  子》、《楚辞》、《史记》等文章进行了广泛阅读。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 

  政论文章及林纾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民主主义思想使郭沫若受到启迪和影 

  响。由于他不满黑暗的学校教育,曾三次被校方斥退。此时的郭沫若已初步 

  显示出叛逆的性格。 

       第二阶段:日本留学时期(1914—1923) 

       1914至1923年,郭沫若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 

  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 

       在日本前4年的学习中,郭沫若阅读了许多外国名著,从泰戈尔、歌德、 

  海涅、惠特曼等人的作品中吸取了多方面的营养,同时也受到了泛神论思想 

                                      ① 

  的影响。他认为“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便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 

  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这种思想对他以后创作《女 

  神》起了重要作用。泛神论所提供的“物我无间”的境界,适合于诗人把宇 

  宙拟人化、诗化,与他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大体合拍,也为他在文学 

  艺术领域发挥想象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泰戈尔的无韵诗,激发了郭沫若创作新诗的欲望。《死的诱惑》、《新 

  月与白云》、《别离》等爱情诗,是郭沫若最早的诗歌创作。1919年爆发的 

   “五四”运动,使郭沫若受到鼓舞和激励,他看到祖国新生的希望,心头长 

  期的郁闷和个人的激愤就像埋在地下的岩浆一样奔腾翻涌,尤其是美国诗人 

  瓦尔特·惠特曼的诗风和诗形,使他找到了喷火口和喷火的方式。1919年下 

  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出现了一个诗歌创作的爆发期。《女神》中的 

  大部分诗歌,如《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名篇均 

  出自这一时期,它们最早发表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当时的创作除收入 

  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外,还有许多集外佚文。这些诗歌的发表,奠定了 

  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显著地位,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彻底的反帝反封的 

  爱国思想,冲破了旧诗词的枷锁,奠定了自由体诗在中国的地位,对中国新 

  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9年夏,郭沫若开始翻译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未出版); 

  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的论诗与文艺的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 

  年和钱君胥一起翻译了德国史托姆的《茵湖梦》。同年7月,与成仿吾、郁 

  达夫等成立了“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2年4月,翻译出版了歌 

  德的小说 《少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