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0年,肖洛霍夫十五岁,他随父母迁至一个名叫卡尔金的小镇上,并参加了苏维埃政权的工作。当时他并没有想到这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选择——从这一年开始,他的一生都和苏维埃政权结合在一起。因为当时苏维埃政权已经在顿河地区扎下根来,需要有人协助和参与工作。因战争不得不辍学在家的肖洛霍夫,很自然地就参加了工作。先负责附近几个村镇的人口登记,以后又成为卡尔金镇革命委员会的办事员,负责采购粮食的工作。
也就在这一年,肖洛霍夫第一次动笔创作,他为卡尔金镇的业余剧团写过几个剧本,几十年以后,肖洛霍夫依稀记得其中两个剧本的名字,一个叫
《他们的风俗习惯》,一个叫《长胜将军》。
肖洛霍夫后来回忆道:
从一九二0年起,我就在顿河的土地上服务和流浪。我干了很久的
粮食征集员。我们追击盘踞在顿河一带的匪帮一直到一九二二年,匪帮
也追击我们……
他还提到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极端艰苦”,“有好几个月我失了业,只好临时找点粗活来干。”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肖洛霍夫仍在“努力地自学”。
1923年,肖洛霍夫来到莫斯科,他的工作是莫斯科红色普列斯纳第803号房管所的会计。因为爱好文学,他成了莫斯科“青年近卫军”文学小组的成员,这个小组的成员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大部分是共青团员。在这个小组里,肖洛霍夫并不显得特别有才华,一是因他生性腼腆,二是因为他来自乡下,不善表现自己。但他异常地勤奋,尽量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勤奋地写作。
勤奋是成功的基础。1923年9月19日,肖洛霍夫的第一篇小品文《考验》在俄国共青团主办的 《少年真理报》上发表,署名为“米·肖洛赫”。
过了一个多月,肖洛霍夫又在同一个报纸上发表了第二篇小品文《三个纽扣》。
几十年以后,肖洛霍夫仍清晰地记得目睹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时的极度兴奋的情景——一个刚刚年满十八岁的乡下青年人,竟然在首都的报纸上看见了自己的作品!后来,肖洛霍夫便把十八岁这一年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起点,他经常告诉别人,自己是从十八岁开始创作的。
1925年1月11日,肖洛霍夫在故乡附近的布卡诺夫斯克镇同当地一位名叫玛丽亚·彼得罗夫娜·格罗莫斯拉夫斯卡娅的姑娘结婚。婚后仅两三天即返回莫斯科,埋头投入创作之中。
这年的年底,肖洛霍夫在 《青年列宁主义者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加入了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
1925年,肖洛霍夫年满二十岁,这一年是肖洛霍夫文学创作收获甚丰的一年。从年初到年底,他在《青年列宁主义者报》、《共青团》杂志等报刊上连续发表了《粮食委员》、《牧童》、《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野小鬼》等十二篇短篇小说,同时发表了中篇小说《道路》。这些作品,隶属于他在1923年就准备写作的总名为《顿河故事》小说系列。
也就在这一年,肖洛霍夫结识了顿河哥萨克出身的著名作家亚·绥·绥拉菲莫维奇。后者是新兴的苏维埃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作家之一,他于上一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铁流》描写了一支由贫苦的哥萨克人组成的红军队伍在白军的重重包围下力战突围,经过500俄里的艰苦跋涉,终于找到红军主力的故事。这部小说以其崭新的面貌热情讴歌了保卫红色政权的哥萨克人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乡土特色,发表后立即引起热烈的反响,被视为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小说力作。
绥拉菲莫维奇已经读过了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非常欣赏这位同乡后进的文学才华。借在莫斯科第一苏维埃之家举行的莫斯科作家晚会的机会,绥拉菲莫维奇热情甚至可以说是富有激情地向与会的作家们介绍肖洛霍夫,虽然后者比他小了整整四十二岁,只写过不到二十篇作品。他请肖洛霍夫在晚会上朗读自己的一篇短篇小说,然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绥拉菲莫维奇的鼓励给了肖洛霍夫很大的力量,使他有了自信,保持了旺盛的创作欲望。他决定写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顿河乡土》。
为了更好的写作,肖洛霍夫于1926年从莫斯科迁回故乡维约申斯克镇。此时,围绕苏维埃政权的存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国内战争已告结束,亲眼目睹并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年轻的肖洛霍夫,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写作。这年的年年初,肖洛霍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顿河故事》由莫斯科新莫斯科出版社出版,绥拉菲莫奇为这部小说写了序言,序言中称赞肖洛霍夫“将会发展成一个可贵的作家”,因为他的短篇小说“象草原上的鲜花一样,生气勃勃,色彩鲜艳,朴素,鲜明,所讲的故事使人感同身受,仿佛就在眼前。”绥拉菲莫维奇特别称道肖洛霍人小说的语言“是哥萨克说话所用的那种富有色彩的语言,简洁,而简洁中却充满着生活气息,紧张和真实。”同时绥拉菲莫维奇谆谆告诫年轻的肖洛霍夫“还需要学习,需要认真写好每一篇东西,不要操之过急。”
这是一篇发自内心的深处、充满肺腑之言的绝好的序言。序言中没有丝毫的矫揉造做的夸张、言不由衷的赞誉、内容空洞的希望,它是一位同乡老作家、一位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目光敏锐的前辈对年轻的肖洛霍夫恰如其分的鼓励,对肖洛霍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他后来多次提到自己“衷心地感激亚·绥·绥拉菲莫维奇”。事实上,从1926年返回故乡开始,肖洛霍夫就决定暂时放下《顿河乡土》,着手写作一部规模更为弘大、内容更为丰富的反映故乡哥萨克当代生活和命运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就是 《静静的顿河》。
正是这部小说使肖洛霍夫赢得了世界声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因为这部小说真实地表现了肖洛霍夫故乡的哥萨克的生活,特别是他们在十月革命前后的生活。
这部小说在表现十月革命前后的哥萨克的生活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有着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归根到底,是十月革命把肖洛霍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当然,肖洛霍夫本人的勤奋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静静的顿河》开始了肖洛霍夫小说创作的新阶段,其显著的特征是:紧紧抓住时代的脉博,贴近现实生活,表现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刻划当代人物的灵魂、性格和命运。
肖洛霍夫因为自己的小说创作而成了时代的骄子。
史诗三重奏 (上)
当肖洛霍夫动笔写《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他年仅二十一岁;当他完成了这本长篇巨著的最后一部即小说的第四部时,也才三十五岁。以小说家通常都在中年以后达到创作成熟的惯例而言,肖洛霍夫无疑是一个早熟的天才。《静静的顿河》的完成已经奠定了肖洛霍夫在苏联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但是,肖洛霍夫的小说创作并没有就此止步。在肖洛霍夫七十九年的人生历程中,小说创作占据了六十余年的时间。继《静静的顿河》之后,他又写出几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小说,其中最重要的,一是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一是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以篇幅而言,当推《静静的顿河》为最长,《被开垦的处女地》次之,《一个人的遭遇》则是标准的短篇小说;
就艺术成就而言,普遍也认为《静静的顿河》最为杰出,后两部的成就在伯仲之间;
但就现代苏联小说创作的发展而言,就肖洛霍夫小说所反映的苏联社会生活的深度及作家的风格个性而言,这三部作品显然都占有特殊的位置,是其他作品难以比拟的。
这三部作品的问世跨越四十年,即从1926年到1960年。这四十年,是肖洛霍夫六十余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最具活力的时间,这三部小说,也就成了肖洛霍夫小说创作道路上的三座里程碑。
这三部小说可以称为肖洛霍夫小说史诗的三重奏。三重奏的音量很自然地有强有弱,不过,不了解这三重奏,就不能了解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共四部八卷,写第一部的时候是1926年,完成第四部的时候是1939年,首尾共计十四年。四部的篇幅大致相当,写作的时间却不一样,第一部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第二部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第三部用了整整四年,第四部则持续了将近八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从这个时间表上可以看出, 《静静的顿河》的前两部创作十分顺利,一共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到了小说的第三部,写作的速度明显放慢,而第四部一部的写作时间,就超过了前面三部。
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1930年,当《静静的顿河》第三部仍在写作之际,作者又开始着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从1930年到1932年底,《静静的顿河》的第三部的写作就与《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二部同时进行,而且也同时完成。1932年年底,肖洛霍夫在他的《自传》中写道:“现在完成了《静静的顿河》的第三部(倒数第二部),并且完成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最后一部)的草稿。”在这几年间,消洛霍夫同时进行两部长篇小说的写作,其工作负担之重自不待言,这就迫使他放慢了 《静静的顿河》第三部的写作速度。
但是,在肖洛霍夫写《静静的顿河》第三部时同时写作《被开垦的处女地》这个现象的背后,还有一个更隐密也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已发表的《静静的顿河》的第一、二部和第三部的前面部分章节在肖洛霍夫赢得了极高声誉的同时,也遭到了不少尖锐的抨击、批评乃至诽谤,这就给正在进行的《静静的顿河》的第三部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肖洛霍夫不得不把原先写得很顺手、进度很快的 《静静的顿河》第三部反复斟酌,反复修改(第三部共计六十三章,其中的前十二章在1929年3月已写成发表,按这个速度,第三部的写作时间应与第一、二部差不多,即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围绕《静静的顿河》第三部的争论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有些问题是文学创作创作中常见的,有些则是在当时苏联文艺界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出现的。
《静静的顿河》前两部发表时,肖洛霍夫的地位已经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从一个还未被人们广泛注意的小作家一下子成为全国著名的大作家。最早发现肖洛霍夫创作才华的绥拉菲莫维奇继续热情洋溢着赞扬年轻同乡的成就,当时被公认为苏联文学泰斗的高尔基也对《静静的顿河》以高度评价,认为肖洛霍夫已通过自己的小说表明他是当文坛少数几个“天才”之一。这些仿佛是自天而降的荣誉一下子集中在年龄不过二十四、五岁的肖洛霍夫身上,使他一方面突然成为同辈人中的巨人,另一方面也突然成为同辈中某些人的眼中钉。
文学历来被认为是净化人的灵魂的神圣的殿堂,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