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永恒的顿河-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肖洛霍夫在十几年来的大量手稿,包括未改完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手稿,以及辛苦搜集的藏书,也全部毁于德国法西斯空军的空袭。在战争初期,由于德国法西斯的突然袭击,加之苏军在战略指挥方面的失误,导致德军长驱直入,南面突进到斯大林格勒,北部将列宁格勒团团围住,其前线部队一度推进到可以遥望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尖顶的地方,苏联大片国土沦为德国占领区,苏联人民几十年甚至是多少代人以血汗换来的物质财富都落入德国法西斯手中。

  因此肖洛霍夫在战壕中用“我们一步也不后退”来鼓励战士,这同时也是用来激励自己的,对苏联人民和军队来说,除了拼死战斗,他们已无路可走;

  因此肖洛霍夫对战士们说,“现在不应该拿着笔杆,而应该紧握着枪杆”,此时也的确只有拿起武器投入战斗,才能保住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生命。

  然而肖洛霍夫毕竟是一位作家,他虽然知道此时已不可能“坐下来写东西”,却仍然不可抑止地投入了小说创作。

  1942年,肖洛霍夫在《真理报》上发表自战争爆发以来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学会仇恨》。这也是他自写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以后,第一次重新写作短篇小说。

  1943年,肖洛霍夫开始写作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其中的部分章节,于这一年的5月发表于《真理报》。这是继《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之后,肖洛霍夫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

  按照肖洛霍夫的构思,《他们为祖国而战》将是一部三部曲组成的长篇小说,第一部写卫国战争的开始阶段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部集中描写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第三部将描写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决战。

  《他们为祖国而战》是一部在战争的硝烟中产生的小说,它所描写的内容也是战争本身——是反法西斯战场上炮声轰鸣、拚死厮杀的场面。在小说的第一部中,主人公是苏军一个团队的一群官兵,他们是“最近几次战斗中伤亡极大的一团人的余部”,在奉命东撤的途中,一边与追随而来的德军作战,一边沉着地退却。作者选择这一群官兵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显然是为了反映卫国战争最初阶段的实情。当时,遭到德军“闪电战”突然袭击的苏军,尽管浴血奋战,在战略上仍处于不利地位,被迫向俄罗斯腹地东撤。小说所写的这群苏军官兵,步覆沉重,队形零乱,衣衫不整,疲惫不堪,从外表来看,显然是一支战败之军。对苏军在战争初期所遭到的严重挫折,所处于的劣势,以及当时苏联所面临的危急局面,在小说中都有着真实的描写。

  《他们为祖国而战》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正视现实困境的写实风格,另一方面又通过对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表现了肖洛霍夫所要歌颂的苏军官兵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慨,这里不妨引用一段:

  掩护中央阵地的反坦克机枪手保尔塞赫的那挺机枪突然哑掉了,第五辆坦克趁机冲到了离防线一百二十米远的地方。但是上等兵柯契泰戈夫已经迎面向坦克爬去。瘦小、灵活的柯契泰戈夫,紧贴着地面,在土拨芒洞穴的褐色小丘中问迅速地匍匐前进,只有微微晃动着的那行苦艾隐隐约约地表明了他的去处。

  尼古拉看到柯契泰戈夫蓦地站了起来,大幅度地挥动一下手臂,又立刻卧倒下去,只见一枚反坦克手榴弹,划出一道沉重的弧线,向钢铁铸成的、履带隆隆作响的庞然大物飞去。

  仿佛有一只神密的硕大无朋的猛禽突然拍打了一下黑色的翅膀,坦克的左边,顿时窜起一根冒着白焰的巨大的尘柱,于是坦克痉孪地打起颤来,靠着一根履带掉过了头去,随着象胶牢在地上似的不再动弹,听任烈火焚烧着绘有十字标记的外壳。随着一声巨响,焦黑的、一团团仿佛泛着泡沫的浓烟滚滚而来,在周围的羽茅草的梢叶上也跳跃着无数细小的、在白天几乎看不出来的火舌。

  尼古拉听到了兹维亚根采夫不知从什么地方,好象是从地底下发出的喑哑而欣喜若狂的声音:“尼古拉!我们把他们打败了,好呀……!他们本以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多么猖狂,可是叫我们给打败了!打得他们屁滚尿流!让他们再来吧,我们就再狠狠地揍他们!”

  小说里类似这样的情景多次出次,它不仅逼真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更让人感到在残酷的战场上苏军官兵绝不屈服、坚决抵抗、决心消灭法西斯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这部小说发表以后,立刻受到前线官兵的欢迎,后来一位参加过卫国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库尔斯克大会战的军人回忆起 1943年初夏他在前线战壕中首次读到《他们为祖国而战》的情形:

  1943年初夏,在库尔斯克孤形地区,前线战事令人不安地沉寂。这是历史性战役的前夕,人人都在等待着战斗的爆发,但谁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

  这些日子里,前线陆续收到了登有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的新小说 《他们为祖国而战》一些章节的《真理报》。所有的人,包括士兵和军官,都贪婪地枪着读起来。揉皱了的报纸从一个战壕传到了另一个战壕,从一个土屋传到了另一个土屋。报纸被读得出了窟窿,被磨成一块一块的,还不忍释手。

  小说毫不粉饰地描绘了士兵日常生活的真实,用的是柔和、风趣而带有几分忧伤和幽默笔调,因此它好象用一种新的光辉照亮了去年撤退时的痛苦日子,使人们相信,苏军是打不烂、压不垮的,每一个士兵都是英勇顽强的。

  在轰炸和炮击的间隙,战壕里经常可以听到士兵们读肖洛霍夫新著迸发自内心的笑声。肖洛霍夫描写前线生活的故事从一个人嘴里传给另一个人,而且还照自己的意思加以改动。我在连队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在转述肖洛霍夫新小说描写的各种战斗故事时,往往添上自己虚构的和非虚构的情节。可以看出,《他们为祖国而战》对鼓励苏军英勇作战,提高官兵的士气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战地小说。

  为表彰肖洛霍夫作为军事记者、作家对卫国战争所做的突出贡献,1945年9月23日,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第一千期出版的这一天,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真理报》宣布,授予肖洛霍夫一级卫国战争勋章。

  这枚光荣的勋章,对肖洛霍夫在卫国战争中的表现做了恰如其份的总结。但是,卫国战争对肖洛霍夫心灵所产生的震撼和影响,却并没有随战争的结束而消失,而是渗透到他的心灵深处,好比在沃土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在慢慢地孕育着新的生命。

  这颗种子在肖洛霍夫的心灵深处经过十一年的时间,终于破土而出,结出一个丰满的果实,这就是肖洛霍夫1956年写成并发表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堪称是肖洛霍夫小说史诗三重奏最后的一个乐章,虽然其篇幅短小,只是一篇短篇小说,初看起来远不及《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那样规模弘大、气势壮观,甚至也不及《他们为祖国而战》那样描写了广阔的画面。这个短篇的力量不表现在篇幅、气势上,而是内在地凝聚在小说故事所表达的思想上——《一个人的遭遇》的主题思想深邃而发人深省,它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从中获益良多。

  《一个人的遭遇》的故事初看起来简单的又有些平淡。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是二十世纪的同龄人,战争爆发前是一位司机,有一个普通但也充满天伦之乐的家庭。在卫国战争中,他告别妻儿,应征入伍,在前线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被俘、而后被长期关押在德国法酉斯集中营里,受到残酷的折磨。后来,他从集中营逃出,回到故乡。然而,他看到和听到的却是家破人亡的悲剧:他的妻子和女儿早被德国法西斯空军炸死,他的儿子随红军一直打到柏林,却在胜利的那一天饮弹倒下。索科洛夫战后复员,重操旧业,仍然当司机,他收留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孤儿,两人相依为命,共度时日。

  《一个人的遭遇》从题材上看无疑是《他们为祖国而战》的延续,而从作品的主题思想看,则明显不同于 《他们为祖国而战》。后者着力描写的是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苏军官兵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斗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贯穿了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这在当时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对鼓励前线将士的勇气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他们为祖国而战》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应该说与当时其他苏联作家的类似作品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文坛创作的主旋律正是歌颂爱国主义,《他们为祖国而战》就成了这一主旋律中的一个音符。在这期间,苏联文坛好比是一部声音弘大、音量充沛、情绪高昂的大合唱,卫国战争的危急情势决定了它所需要的是要有声势和激情的大合唱,要能直接鼓舞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而并不特别需要大合唱中的某一位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唱出独具魅力的歌声。因此,在创作《他们为祖国而战》时,客观的形势决定了肖洛霍夫不可能离开当时苏联文坛的主旋律,除了满足直接鼓舞前方将士这一现实的需要,也不可能在作品的主题思想方面有更多的探索和突破。

  《一个人的遭遇》则不同。它产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背景下。反法西斯战争已经结束十余年,苏联作为反法西斯的主力军和战胜国,在战争结束以后,在世界上的地位明显上升。苏联成了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的盟主和核心,社会主义国家其西线边界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接壤,其东部边界扩展到亚洲广阔的中国大地及朝鲜半岛的北部,这就形成了世界政治的全新格局;一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双方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政治经济都完全不同而且直接对立,于是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尖锐的军事对峙。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过去,然而战争的阴云却笼罩在这两大阵营的上空,而且越积越厚。特别是这两大阵营的盟主美国和苏联先后拥有了具有毁灭性杀伤力的核武器,更使两大阵营的军事对峙隐含了极为可怕的后果。战争刚刚过去,战争的灾难还没有完全消除,而新的战争危险又在蕴酿之中,其危险程度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这样一种严峻而且包含了极大的危险性的国际形势,对作家的创作不能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个人的遭遇》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它集中反映了肖洛霍夫对战争这一二十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危胁的艺术思考。小说描写的是刚刚过去的二次大战,而着眼点则放在表现普通人与战争的关系这一永恒的主题上,通过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提出了作者独特的答案。这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苏联卫国战争激烈拚杀的场面,既不去刻意描绘苏军战士为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也无意去渲染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疯狂残暴,而是把历史的场面都放在一个普通人战争前后的命运变化中,以一个普通人的遭遇来表现战争的罪恶后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