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能简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K。 Eric DREXLER; Engines of Creation: The ing Era of Nanotechnology; Anchor Press; Doubleday; 1986。

  K。 Eric DREXLER et al。; Unbounding the Future: The Nanotechnology Revolution; Morrow; 1991。

  K。 Eric DREXLER; Nanosystems: Molecula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and putation; Wiley Interscience; 1992。

  Sandy FRITZ; Understanding Nanotechnology; Warner Books; 2002。

  Michael GROSS; Travels to the Nanoworld: Miniature Machinery in Nature and Technology; Plenum Trade; 1999。

  Markus KRUMMENACKER et al (eds。) Prospects in Nanotechnology: Toward Molecular Manufacturing; Wiley; 1995。

  Wil McCARTHY; Hacking Matter: Levitating Chairs; Quantum Mirages; and the Infinite Weirdness of Programmable Atoms; Basic books; 2003。

  Mark RATNER et al。 Nanotechnology: 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the Next Big Idea; Prentice Hall; 2003。

  Ed REGIS; Nano: The Emerging Science of Nanotechnology; Remaking the World – Molecule by Molecule; Little; Brown; 1995。

  Edward RIETMAN;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Nanosystems; Springer; 2001。

  Gregory TIMP (ed。); Nanotechnology; Springer; 1999。

  关于量子计算的文献

  Amir D。 ACZEL; Entanglement: The Greatest Mystery in Physics; Four Walls Eight Windows; 2001。

  Julian BROWN; The Quest for the Quantum puter; Touchstone; 2000。

  Mika HIRVENSALO; Quantum puting; Springer; 2001。

  Gerald J。 MILBURN; Schrodinger’s Machines; Freeman; 1997。

  Gerald J。 MILBURN; The Feynman Processor: Quantum Entanglement and the puting Revolution; Perseus Books; 1998。

  Michael A。 NIELSEN and Isaac L。 CHUANG; Quantum 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后记
  非常凑巧,我的书译成中文将在中国出版的时候,几乎同时我从美国移民到中国来做教授。

  为什么我会选择到中国?

  自1995年以来,我每年都来中国访问,使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新的观念在非常迅速地产生,我认为它比美国更有活力、更充满生机,而美国人日益变得肥胖、自满和保守。我希望我的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特别是人工大脑的研制在中国延续并有新的拓展。当前我组建了一个人工智能研究学习小组,试图用我在本书第二章节中提到的相关科学技术,协助我研制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大脑。如果这样的尝试能成功,中国将在该领域成为世界上当今技术的先驱并定将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将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我的观点看,中国在本世纪将成为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民族。她有13亿人口(世界最多),在过去十年,
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大约10%,为世界上最快的国家。因此在新思想、新科学、新技术方面,她将逐步开始成为世界上的主导国家。美国的经济年增长率仅3%。在购买力方面即实际个人购买力和收入所得(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中国在2006年已经占美国国民产值的3/4(GNP)。因为中国年增长值为10%,相对美国,如上面我所提及的3%,你就可算出,中国不久将超过美国的GNP(至少在购买力方面,急速地赶上美国)。这样继续下去,中国必将回到她曾在历史上的辉煌地位。因此,我希望在退休以前能一直呆在中国(我有一位中国的妻子)。我喜欢在赢的一边。

  在本书结束时,我特别要对两个人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一个是我曾在美国的博士生—— 本书的译者胡静。第二个是我的中国妻子—— 雷国庆。如果没有他们两个人的工作,此书将可能仅限于英语的读者了。

编辑手记

  我们知道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2亿年,是人类历史的50倍以上。在这2亿年的时间里,似乎它们并没有本质地进化成更高级、更智慧的一类生物,这也许就是它们灭绝的原因吧。那么,我们人类,首先能不能存在的比恐龙更久,如果能生存那么久,似乎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表明人类那时候会有本质的进化,以至于可以自由地翱翔于宇宙。

  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知道这决不是一本科幻小说。但当我读它的时候,却让我感到亦真亦幻的神奇和惊悚,让人看了就离不开目光。被誉为人工智能先驱者的德·加里斯教授,向我们预测的未来,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真实远远超出想象。与他描绘的几乎近在眼前的情景相比,那些科幻小说和电影都太缺乏想象力了。那些毕竟不是最前沿的科学家幻想出来的,局限性很大。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们用人的思维来考虑能力是我们的万亿个万亿倍的人工智能机器,就像一个蚊子来思考人类会怎么想怎么做一样是完全不现实的。

  我本想劝说作者将第三章有关技术的部分挪到后面,担心这个章节技术性太强,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我自己很快被这些神奇的技术迷住了,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德·加里斯会有这样夜不能寐的苦苦思索了。书中非常合理地推论了,人类真的会很快制造出这样无所不能的“可敬”或是“可怕”的人工智能机器,这不是技术是否允许的问题,而是时间和金钱是否允许的问题,那么换句话说,就是实现这些基本没有什么障碍。计算机会在某天突然达到一种称作“奇点”的状态,它们将会“失去控制”,获得迅速的智能进化,以至于远远地,并且非常迅速地把我们抛在后面。这是什么意思呢?例如,一个人直到博士毕业学到的所有知识,人工智能机器只需要4秒钟就能完成,而这还只是比较早期的人工智能机器的基本能力!

  我们有可能控制这样的进程吗?人类将会怎样进化?人类将怎么解决我们和人工智能机器之间的关系?这将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们的主要课题,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将产生一些比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更杰出的思想家。这本书提出的问题,将给思想家们指出一个可以超越前辈的方向。

  我认为对于这类问题的普遍思考和找寻良性的解决方案,将会使人类的智力产生质的飞跃。试想一下,站在家庭的角度思考是不是比站在个人的角度要显得智慧,站在国家的角度思考是不是比站在小家的角度更智慧。而一些古代的思想家和智者往往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思考,所以他们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智慧高于常人。那么看了本书之后,我们应该怎么思考呢?

  也许到了某一天,人类会像注射疫苗一样,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定期植入各种能力的晶片,我觉得人们是有可能接受这个的,虽然现在不能接受,就像古人不能接受在身上动刀子—— 做手术一样。既然为了健康能接受心脏起搏器,那么为什么不能接受植入晶片,当然这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这样就绝对不会发生人工智能的战争了吗?不是的!以前的
世界大战都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引发的,而制造智力和能力远远超过常人的机器,这比以前任何一个战争的起因都更充分。居里夫人研究铀的时候,目的一定是积极的,为了造福人类的,谁会想到竟成为人类的杀手。

  因此,德·加里斯的警钟多么及时,为了避免可预见的悲剧,我们应该怎么做?

  (1) 在对理工科高才生的培养中,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情商的培养,就像我们不断地教育孩子要注重环保一样,使他们充分认识到—— 他的发明创造有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存。

  (2) 注意不要单纯把
机器人制造成超级智慧能力的,还要有意识地把它们制造成超级情感的,让它们的智能和情感同步发展。

  (3) 是不是应该在最初研制的时候,就考虑人工智能机器除了在智力和神经等方面是人类的万亿个万亿倍以外,还应该在境界上是人类的万亿个万亿倍。那样,它们一定会比耶稣和释迦牟尼更加厌恶暴力和血腥。

  是的,普通人在杀死蚊子的时候不会迟疑,不会觉得这样残忍,但是耶稣和释迦牟尼是不会杀死蚊子的。他们会认为这是很残忍的事情。如果能制造出这种境界的机器人,也许人类还有希望……也许,到了那个时候,这个世界上就真的再也没有血腥了……

  张立红

  zhanglhster@gmail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