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而言之,这些孩子进到学校里来了。然而,他们很快就会感到: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我明白地知道:如果用教所有的孩子那样的办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学得很差,成为可怜而不幸的人,一辈子受着“我干什么都不行”这个痛苦的思想的折磨。应当时时刻刻保护这些孩子,因为他们最容易受到伤害:儿童时期的智力生活的领域是跟道德生活的领域紧密相连的,儿童会把学习上的每一次失败当成一种痛苦的屈辱(顺便指出,这是指儿童的心还没有习惯于忍受这种屈辱和没有变得麻木不仁的时候而说的,否则,任何关于拯救这些儿童的讨论都毫无用处了)。
由此可见,最主要的任务是: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而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当的教学是指什么而言的呢?这里我不准备谈教学法(那是一个专门谈论的课题),而想谈一些主要的原则,因为离开原则,即使是最完美的教学法也会失效的。
在课堂上的学习要求同时使用记忆和思考。但是这些学习落后的儿童记不住跟其余儿童同样多的东西。在学校里给予脑力劳动的评分,是根据学生记住了多少和按照教师的要求而再现了多少来决定的(总的来说,我做出这个结论是有充分根据的。学生们在学校里所背诵的东西,特别是人文学科的东西,其中一大半是本来就毋需背诵的。我们没有找到评定学生脑力劳动的正确的标准,这是真正的灾难,由此产生了死记硬背,甚至把很有才能的学生都弄得头脑迟钝了)。我们尽一切努力发展能力差的儿童的认识可能性,增强他的记忆,但同时我们始终不让他想到:对他的成绩是根据他记住了多少功课来评定的。他回答了问题,只有在他取得了进步的时候,才给他打分数。这样做的时候,不要让儿童感到他在班上是跟别人有区别的。
我给一个学习落后的儿童布置一道应用题,把应用题的条件重复讲解好几次,让他记住其中的已知数。他记住了,但是当他刚刚动手运算的时候,又把已知数忘记了。他不会同时记忆和思考。
我编了一本专门的习题集,是供智力有障碍的儿童使用的。解答这些应用题,要求记住一些鲜明的形象、画面和情境。为此还制定了一套教学法,这在一篇文章里是无法介绍清楚的。我正在写一本叫做《把智力较差的儿童挽救过来》的书,读者可以从该书中对此做详细的了解。
对于学习落后的儿童,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有时候,可以花两三节课的时间让他思考,教师细心地指引他的思路,而习题被他解答出来的那个幸福的时刻终于会到来。这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他在这个时候所体验到的情感,比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更强烈。儿童会要求教师:“请再给我出一道题,更难一点的。”他会生气地拒绝同学的帮助,因为他想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
如果儿童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那么求知的愿望就将永远伴随着他的学习。
当儿童有了求知的愿望时,另外一个强有力的心理学手段——丰富儿童的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就能发生作用。在小学各年级,我们上一种专门的“思维课”。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自然界去——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田野里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初看起来难以觉察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几十种因果联系。孩子们深入地思考着生命的奥秘。
在这些课上,我们从来不提出要儿童记住什么东西的任务。相反地,我们把记忆的目的尽量地暂时放开。放在首要地位的是让儿童在新的发现面前感到惊奇和赞赏。儿童认识的简单的依存性和联系越多,他的记忆力就变得越好。
这项工作离开丰富的语言是不可思议的。我记了几十本笔记,说明怎样借助有表现力的、鲜明的、富于情感色彩的词来减轻了儿童的思维活动。在我看来,这些记载对于医疗教育学是有些参考价值的。
在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教育的所有年代里,我们让儿童阅读了许多东西(我还编了一本专供他们阅读的文选)。还在小学的时候,孩子们每逢傍晚就到我这里来听故事和编故事。诗歌创作也是一种细致而微妙的陶冶情感生活的训练。这里有响亮的笑声,有忧愁和欢乐,有对人的痛苦的同情和对恶的憎恨。在这些宁静的傍晚时刻,我们大家好像都变成了诗人。我们编了几千个故事。这个做法可贵的地方,就在于编故事的时候,儿童的头脑不仅接受和存储信息,而且也“输出”信息。
创造性的手工劳动也是我们的“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促进这些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有107名原来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儿童,后来都成了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们当中有55人在十年级毕业,25人在读完七、八年级后升入中专并受到中等专业教育,17人毕业于职业学校和中等夜校,8人经过培训班而掌握了一门专业。2人由于严重患病,未能按时上完八年级,但在数年后还是完成了八年制的教育。107人中,有13人受到了高等教育。
人的头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但是这种奇迹只有在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这是一种长期的、单调的、非常复杂和折磨人的艰难的播种,撤下的种子要过好几年才能长成幼苗。这件工作还要求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97、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在我们学校果园的中央,长着一片高高的、葱绿的葡萄丛,壮实的葡萄藤足有两米高。少先队员们把枝条固定在铅丝上,一行行地排得很整齐。你顺行看过去,几千串黄色的葡萄确实惹人喜爱。我们这个葡萄园是学校的骄傲。不但我们本村的,还有邻村的庄员们都到这儿来学习。在葡萄园里劳动被看成一种很大的乐趣和很高的荣誉,只有那些最勤恳、最爱劳动的学生才配享受它。每当从许多愿意劳动的学生当中选出10一15个人,让他们在行间松土,或者把枝条缠到铅丝上,或者在秋天给每一棵树丛根部垒土,或者在冬天堆上雪以保持水分,这时那些没有被选到的人就觉得受了委屈,感到失望。这使我不由得回想起15年前的往事……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地。记得有人对我说过:以前曾经把这块地给过一个更夫和财务员,让他们去种土豆,他们都不肯要,因为这块地上已经种过50年土豆,它已经完全没有肥力了。于是我建议把这块地改造成肥沃的土地,使它变成一片花果茂密的果园。
我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服高年级学生给这里运来了大约30吨含腐殖质的农肥。我看到,学生们只是出于对我这个新上任的校长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对劳动的热爱,才完成我的要求的。在施肥以后,还必须挖一些一米半深的坑,再把腐殖质跟黑土掺和起来,填进每一个坑里。
当时在我们村子里还没有人种葡萄,虽然在我们这个地区供葡萄发育的条件是再好不过的。我给学生们讲述葡萄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植物,可是我感到我的话并没有打动他们的心。我记得,当我谈到热爱劳动,并且还引用了高尔基的话时,十年级的一个叫奥丽娅·特卡琴柯的女生,滑稽地向她的女友们眨眨眼睛,问道:“刚才您说,劳动会使生活变得美好。可是请您说说,难道像挖这些土坑的劳动也是可爱的吗?难道这种事能给人带来欢乐吗?至于高尔基的话,那大概是为了把诗写得美一些;而在生活里,像拾粪这样的劳动,难道也能让人热爱它吗?”
从那时起已经许多年过去了,可是这个姑娘提的问题,我却始终没有忘记。最近7、8年来,当党和人民向学校提出要培养热爱劳动的人的任务时,我又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却必须回答。我们不仅要证明热爱劳动是人的自尊和文明的最高程度,而且必须说明究竟怎样才能培养起对劳动的热爱。生活本身做出了回答。 让我们再回到葡萄园的故事上来。我清楚地知道,那些为第一批葡萄丛挖坑的学生,到中学毕业后就能看见他们的劳动果实。也可能,到那时他们还会带领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来。这当然是很好的。不过,还应当更多地想到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校期间,还能种植三熟葡萄,三次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我们举行了一个“劳动节”(我们给栽种葡萄那一天取了这个名称)活动,来参加的不仅有那些运肥挖坑的人,还有小学生——一、二、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不是来旁观而是来劳动的。开辟葡萄园这件隆重的、“大人的”事让小孩子来参加,单单这一点就使他们把劳动当做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因而也是快乐的事来对待了。
到了这一天,小学生们每人给每个坑里捧一捧肥土,给葡萄根涂上有营养的溶浆,然后埋土、浇水。孩子们的劳动量是不大的,但是他们比起那些运肥和挖坑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怀着更加浓厚的兴趣,盼望着葡萄藤长出第一批嫩芽来。这是为什么呢?在那几年里,我还没有下功夫去研究这类现象的心理学的奥秘,可是我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应该从最幼小的年龄起就吸引儿童参加劳动,而且要使劳动进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变成他感兴趣的事,通过劳动来激发他的幻想,使他像幻想到遥远的国度去旅行和去发现新大陆一样。在带领小学生去参加劳动节以前,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说一棵葡萄可以结出一百串又大又甜的果实,说可以把葡萄藤培植到像学校楼房那么高。这番话激发了孩子们的想像,就像你对他们谈那稀奇的海洋动物,谈我们这一带草原里的斯基福人的古墓里的奇珍异宝一样。于是,他们入迷似地做起事情来了。
葡萄藤上的第一批叶子发绿了,新长出来的嫩枝向着太阳伸展。在暖房里,我们用花盆装上含腐殖质的肥土,栽一些插条,它们到冬季就生根,到了春天把它们移栽到普通的土壤里,再过一年就已经结出果实来了。
这个目标是非常诱人的。我还带来了一篮子成熟的葡萄,让孩子们生平第一次品尝了这种果实。大概这一点也加强了目标的吸引力。试想,这样一来,谁还会拒绝用桶去提肥料,用鸟粪去制作追肥用的溶液,拒绝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儿呢?
春季到了,孩子们把培育的小树苗移栽在暖房里。对10岁、11岁的孩子们来说,挖坑,把
黑土和腐殖质拌和成有营养的肥料,然后再撒进坑里,确实是不轻松的事。但是,他们真心实意地、入迷地劳动着,这可能是理想在鼓舞着他们的缘故。这些孩子种的葡萄园(大约有30棵),成了学校果园里最漂亮、管理得最完善的一角。当一年前高年级学生种的那些葡萄开始结果的时候,低年级的孩子们高兴极了。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这项劳动的参加者,他们还记得劳动节那一天的情景。好容易等到果实成熟了,我就把一串串的葡萄分给孩子们。他们兴高采烈地把果实拿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