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管理思想的演变[美]雷恩-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灰缮妗笔谐〉姆ㄔ颉K衔糜衅渥匀还媛珊托餍裕母稍し涟耸绿淖匀环⒄埂K崭窭颊尉醚Ъ已堑薄に姑埽ˋdam Soith)(1723—1790)本来不是重农主义者,但是他受到了重农学派关于经济有其自然协调性观点的影响。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创立了“古典”学派并且成为自由经济之父。①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关税政策破坏性很大,这种政策不是保护工业,而是用国家的法令来惩罚效率,因而使国家资源分配不当。亚当·斯密提出,只有市场和竞争才是经济活动的调节者。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能确保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和发挥最大的效能。而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国家在经济上的自身利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将给所有的人带来最大的繁荣。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中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芝加哥,《西方世界名著集》,第39卷,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1952年。原著于1776年出版,亚当·斯密认为,劳动专业化的思想是这种市场法则的支柱。他以生产大头针的工人为例,证明当每一个工人仅从事有限的操作时,他每天能生产48,000只大头针。而一个非专业化的工人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000 只大头针。他承认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但是他发现这种劳动分工的原则在许多工厂都能成功地给以运用。他说:同样数量的劳动者何以因为有了分工就能完成更多量的工作呢?这其间,可以说有三个原因:第一,每一个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提高了。第二,节省了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他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第三,发明了许多的机械,简化和减少了劳动,使得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的工作。①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芝加哥,《西方世界名著集》,第39卷,第4页。亚当·斯密还阐述了第一个销售原则,他注意到市场的规模限制了劳动分工,即如果市场每天只能销售20,000根针,而雇用18个每天制造48,000根针的工人来生产,这不会有什么经济合理性。出处同上,第3章。

    亚当·斯密看到了劳动专业化的好处,但是他也预见到了它所能造成的机能失调的后果。他说:一个人如把他一生全消磨于少数单纯的操作……他自然要失掉努力(精神上)的习惯,而变成最愚味最无知的人……他对自身特定职业所掌握的熟练技巧,可以说是由牺牲他的智能、他的交际能力、他的尚武品德而获得的。②②出处同上书,第340页。

    亚当·斯密争辩说,通过对公众进行教育以消除劳动分工的不利影响,这是政府的本分。他认为,管理人员为了提高生产率就必须依靠劳动分工。劳动分工的主张对社会的所有人都有好处,并使工厂制度具有经济合理性。在市场规模有限的时候,个体或家庭生产制就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新的贸易地区的开辟,进一步实现劳动分工便有了可能,因此工厂制度作为一种生产手段开始有了越来越大的发展。

    当亚当·斯密的著作在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问世时,他发现他的自由经济主张得到了许多人的热烈支持而且具有肥沃的生长土壤。他的主张同启蒙时代的哲学以及希望取消重商主义限制和地主贵族控制权的新兴企业主集团的看法是一致的。英国在市场伦理中找到了在经济上对发挥个人主动性的支持而不是重商主义,找到了竞争而不是保护,找到了创新而不是经济停滞,而作为激励的力量找到的是自我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市场伦理是为工业制度繁荣发展而创造了文化环境的三种力量中的一个因素。

    小结在早期管理思想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反对商业、反对获取成就,尤其是反人道的文化价值准则。当人们还被命运所约束,当君主通过中央的命令进行统治,以及当人们被要求不要去想个人在今生今世的抱负而要等待来世的幸福时,工业化是不可能出现的。工业革命前,经济和社会基本上是静止不前的,政治准则就是由某一个中央权力机构作出片面的决策。虽然有一些初步的管理思想,但是它们主要都是局部性的。组织可以靠神赐君权、教义对虔诚教徒的号召力以及军队的严格纪律来进行管理。在这种尚未工业化的环境下,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创立正式的管理思想体系的需要。

    工业化的新时代是由三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它们被称之为“伦理”或者称为指导人们行动的标准。这三种力量说明了在文化新生期间,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情态是如何变化的。本章讨论的“伦理”实际上是古老的传统社会同新兴的社会之间的一场斗争。新教伦理是对教会的中央集权的挑战,是对人们今生要争取获得成就的需求作出的反应;自由伦理反应了铁板一块的政府形式和代表制政府以及试图保护个人权利之间的一场悠久的斗争;市场伦理是对宁愿支持重商主义的地主贵族的挑战。这里讲述的斗争是一场自古以来就在进行的斗争:国家同个人的斗争,人权和正当法律程序对反复无常的独裁的斗争,以及中央集权同权力分散的斗争。这场斗争仍在继续。

    文化的新生为工业化创造了先决条件,因而也确立了建立一个如何合理地、正式地和系统地进行管理的知识体系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要求管理人员发挥更大的创造性,要求他们更多地了解如何才能用最好的方法管理组织。面对着具有竞争性的、变化着的环境,管理人员必须发展建立起一整套有关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的知识体系。人们开始考虑个人的得益,而且必须把这种得益顺和地配合于一个合理的管理结构中。现代管理思想的出现必须以合理的决策方式为基础,组织不能再靠少数人的荒诞幻想来管理了。这个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随着文化的变化,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才出现的。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它们又如何影响管理思想的演变,这些问题正是本书的主题。这将是一篇令人感兴趣的故事。

    第三章   工业革命:问题与展望工业革命预示着文明的新纪元的来临。文化的新生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条件。而后来在技术上取得的进展又使得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大规模的结合成为可能,从而迎来了用以取代家庭生产制度的工厂制度。本章将研究工业革命的突出特征以及它所带来的管理问题,并将试图对这场文化革命的影响提出某些看法。

    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总是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十五世纪约翰·古登堡(1400—1468)发明了第一部活动金属印刷机,并打开了信息革命的大门,而这种革命直至现在仍未结束。中世纪的利学家努力要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的著作和圣经中推断出自然法则,但是随着教会控制的放松,新的科学调查时代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随之开始出现。这个理性时代、这场科学思想上的革命是弗朗西斯·培根、尼古拉·哥白尼、伽利莱·伽利略、威廉·吉尔伯特、威廉·哈维、依撒克·牛顿以及其他一些人努力的结果。这场科学革命强调的是观察和调查的精神,它为随后出现的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英国在土地利用政策方面的改变也是促进工业发展的一个间接因素。早在十三世纪,封建土地占有者就开始把以前公用的土地圈起来。圈地运动时起时伏,在十六世纪和十八世纪末两次出现圈地运动的高潮,而后一次圈地高潮正是在工业革命前不久来临的。圈地运动之所以能够发生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例如推广条播(代替撒播)、轮作制以及马拉铁犁等所造成的。由于一半以上的公地被圈,小的农庄都合并成了比较大的、更为有利可图的农庄。此外,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的需求也减少了,从而使他们能够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而到正在兴起的工厂制度下去就业。如果没有这场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不可能发生的。

    自从人类开始改进耕田种地、制造武器以及纺纱织布的方法以来,制造和使用工具和装备的技艺一直是在向前发展的。几千年来,技术一直在发展和提高。但是,一场标志着技术将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速发展的“革命”,到十八世纪末才在英国发生。它的实质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工动力,它使日常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菲利斯·迪恩在指出工业革命的兴起时具体说明了前工业社会同工业社会之间的差异。前工业社会的特点是人均收入低、经济停滞不前、对农业的依赖大、劳动专业化的程度低,以及没有地区一体化的市场。而工业社会的特点是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或者很高、经济增长、对农业的依赖小、劳动专业化的程度高,以及建立起广泛的地区一体化的市场。①以这些因素为指标,迪恩断定英国从前工业的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在1750年已十分明显,而1750年后转化的速度就更加快了。

    ①菲利斯·迪恩:《第一次工业革命》,伦敦,剑侨大学出版社,1965年,第5…19页。

    工业革命的物质要素是煤、铁、运输、机器、动力和工厂;而这个革命的人的要素则是热心于创新和利润的企业家以及一支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劳动大军。铁和煤是工业的支柱,英国拥有丰富的铁和煤。早期的高炉鼓风机是以水为动力的。1760年,一位名叫约翰·斯米顿的有进取心的人,在他的高炉上用一台部分以蒸汽为动力的鼓风机代替了以水为动力的鼓风机,结果使每座高炉的日产量从12吨增加到40吨。产量提高后,铁的价格即降低。此外,还发现了铁的一些新的用途:1763年用铁建造了第一条铁路,1779年修建了第一座铁桥,1787年修建了第一只铁船。①伯明翰靠近煤和铁的产地,因而成为英国主要的炼铁工业城市。当时运输既费钱又费事,而运河的修筑大大降低了英国商业运输的费用,这样在运河两岸就建起一系列的新城市。

    ①A·P·厄谢尔:《英国工业史导论》,波士顿,霍顿·米夫林公司,1920年,第323 页。另一本介绍技术发展史的好书是R·沃特利·库克·泰勒:《工厂制度史导论》,伦敦,理查德·本特利父子公司,1886 年。

    不断增长的纺织品市场证明纺织业的进一步的革新将是有益的。棉花进口的增长以及国际市场的扩大迫切需要改进机器。约翰·凯伊于1733年发明“飞梭”,从而使织布开始机械化。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把手摇纺织机放置的方式从立式改为卧式,将纺轮一个顶着一个地紧密地排列起来,并用一个皮带轮拖动它们,使得同时能纺出8 根纱,他称他的这一创造为“珍妮纺纱机”(珍妮是哈格里夫斯夫人),而且将纺轮增多,将动力增大,直到一次同时能纺出80根纱。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它能把棉花纺成一种较粗、较结实的纱。他的工厂由于这个发明而发展起来,到1776年他已雇用了5 ,000 名工人,其中包括能操作这种非常简单机器的许多童工。

    尽管在机械方面取得了这些改进,但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实际上仍是蒸汽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