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眼前所见的一切全都无动于衷。跟前者截然不同,后者则是一个感情炽烈、 

纵横评点的评论家和鼓动家。他憎恨西班牙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对西班牙的 

蹂躏和奴役,赞颂西班牙人民英勇的过去和不屈的现在,对参加反侵略战争 


… Page 13…

的女游击队员奥古斯丁娜热情地给予高度赞扬。他对希腊人民的苦难处境深 

表哀痛,激励他们丢掉对英、法等资产阶级政府的幻想,起来斗争,以追回 

失去的自由。他认为滑铁卢战争后“神圣同盟”。对拿破仑的胜利,只是“打 

败了狮子,又向豺狼朝礼”,主张各国人民决不应“奴才地向皇朝屈膝”; 

确信启蒙学者卢梭和伏尔泰的思想,必将把“整个世界投入熊熊的火焰,直 

到所有的王国化为灰烬”。他还无限缅怀意大利的古代光荣,衷心赞美意大 

利的美丽风光,并坚信奥地利的殖民统治一定会被推翻,自由的旗帜一定会 

迎风飘扬,战斗的号角一定会持续响亮。总之,跟作者本人生活经历颇为相 

似的主人公哈罗尔德,表现了拜伦思想中始终存在的忧郁、孤独的消极面。 

而作为作者主体思想感情体现者的后者,则表现了作者的高昂的政治热情, 

热切的自由解放思想,对现实苦难的深刻关注和对被压迫民族历史的浑厚回 

顾。同时,长诗在艺术上也是典型浪漫主义的。主人公哈罗尔德在作品中只 

起联系情节的作用,作品的中心内容全由诗人自己的主观抒情所决定。它听 

任诗人的奔放感情,东西南北,上下古今,纵横评点,激烈褒贬,充分显示 

了浪漫主义的主观随意性。此外,长诗多次写到勒芝湖的波光倒影,阿尔卑 

斯山的断崖峭壁,希腊古国的历史风貌,并把它们拿来跟丑恶、渺小、鄙俗 

的社会现实相映照,也充分表现了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偏爱和以情喻人、象 

征、对比等艺术手法。 

     跟拜伦一样,雪莱出国后,思想境界也有所提高,创作热情也十分高涨。 

这时期,他写出了著名诗剧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揭露贵族荒 

淫暴虐和教皇虚伪毒辣的诗剧《契钦》(1819),控诉英国反动当局血腥屠 

杀革命群众的政治诗《暴政的假面游行》(1819),号召英国人民武装起义 

的短诗《给英国人民之歌》(1819),以及借歌颂自然景物来赞美前扑后继 

的革命运动和抒发高昂激奋的革命热情的抒情诗《西风颂》(1819)、《云 

雀》 (1820)。从描写的深度和广度看,雪莱这时期的创作,尽管比拜伦要 

稍逊一筹,但它们在愤怒揭发统治罪恶和大胆展现革命主题时,却丝毫没有 

孤独、忧郁的内涵,而是比出国前更坚定地充满胜利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展 

望。有的作品 (如《西风颂》)也比拜伦具有更高的艺术凝聚力。试以雪莱 

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为例: 

     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取材自经作者加工修改后的古希腊神话, 

神王朱必特(宙斯)在泰坦神普罗米修斯的帮助下夺取了王位,但却违背“给 

人类自由”的诺言,仇恨人类,荒淫残暴,使人类陷于痛苦和灾难之中。为 

了拯救人类,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来智慧之火,又把生活和生产技能教给人 

类。为此,朱必特派威力神和暴力神把普罗米修斯抓起来锁在高加索山上长 

期遭受酷刑。但普罗米修斯知道一个秘密:朱必特和女神忒提斯的儿子冥王 

将把朱必特推下宝座。因此,朱必特派神使麦邱利 (赫尔美斯)去劝诱他, 

让他说出这个秘密。据说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在其所写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 

之二《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现已失传)中,曾写普罗米修斯接受了劝诱, 

但雪莱认为这是“懦弱的结局”,主张普罗米修斯应坚拒劝诱,坚贞不屈。 

这样,我们便在诗剧中看到普罗米修斯被长期锁在高加索山上,直到朱必特 

被迫退位后,才被力量神赫克里斯救下来。接着,诗剧便以欢快的笔调描写 

 “人类一律平等”和到处都充满“爱”的光明远景。诗剧第四幕,更全是充 

满美和美德的宇宙新生的颂歌。很明显,诗剧的基本主题是表现“神圣同盟” 

统治时期封建复辟势力与资产阶级民主力量的生死搏斗;其结局更是表现资 


… Page 14…

产阶级革命派跟人民大众同心协力,坚持斗争,终于挣脱枷锁,迎来了人人 

平等、相亲相爱、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这在封建复辟势力猖獗的欧洲 19 

世纪20年代,其教育作用无疑是十分巨大的。不过,雪莱毕竟只是天才的预 

言家而非坚定的实践者。他虽然预言革命一定要爆发,但却指不出革命的具 

体形态,连冥王都只是一团形状不定的“黑影”;他尽管描绘了人类社会的 

光明远景,但具体内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爱在瞭望,它看到 

哪里,哪里便是天堂”等却都显得空想和抽象。 

     诗剧通篇采用象征手法。朱必特象征以怨报德、凶残奸诈的封建复辟暴 

君和人类的压迫者。他周围的那些“吃人鬼怪”象征靠用人民的呻吟和鲜血 

来豢养的统治帮凶。普罗米修斯象征热爱人类、坚贞不屈的人类捍卫者和革 

命家。他的妻子阿细亚象征和谐美丽的大自然。他周围的那些精灵和大地母 

亲则象征革命派和人民大众。这些神怪精灵在天上地下自由变幻,超时间空 

间地往来驰骋,不仅完全抛弃了古典主义的理性束缚和艺术规戒,同时也直 

接融汇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此外,诗剧的热烈语言,夸张描写,以及对大自 

然的反复赞叹等,也都鲜明体现了诗剧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 Page 15…

                       3。雨果、乔治·桑、大仲马 



      (1)雨果 

     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领袖维克多·雨果 (1802—1885)生 

活在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激烈斗争的年代,又终生为自由、民主 

和人道主义而斗争,故其生活道路与政治态度虽复杂多变,但却一直曲折向 

上;他自幼天资聪慧,勤勉好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获法兰西学士院征文 

奖,18岁获“诗歌硕士”学位,20岁获国王年金。他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 

军,但母亲却是虔信宗教的保皇贵族,且他主要由母亲教养长大,故一开始 

他政治倾向保守,诗歌创作也属消极浪漫主义范畴。20年代后期法国社会各 

进步阶层反波旁王朝斗争的高涨和查理十世的种种倒行逆施,使雨果受到很 

大教育,他毅然跟保皇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决裂,站到了进步阵营方面,热 

情欢迎1830年的法国革命,并成为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但七月王 

朝后期,当革命运动处于低潮,统治者又多方对他进行拉拢时,他又跟七月 

王朝妥协——拥护君主立宪政体、进入法兰西学士院、领封为法兰西贵族, 

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1848年革命和1852年的波拿巴政变又一次教育了雨 

果,使他看清了大资产阶级反人民的本质,粉碎了君主立宪幻想,当多数资 

产阶级民主派都站到反革命一边时,他却成了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在反波拿 

巴政变的斗争中,他甚至参加了共和党组织的武装起义,以致起义失败后被 

迫长期流亡国外,直到1870年第二帝国倾覆后才回到阔别近20年的祖国。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雨果对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虽持谴责和反 

对态度,但当起义失败、反动派残酷镇压公社革命时,他又愤怒谴责反动派 

的暴行,把自己在布鲁塞尔的住所提供给社员避难,他自己也险些因此丧命。 

总之,他从保皇主义而资产阶级民主派,又从资产阶级民主派而资产阶级共 

和主义者,再从资产阶级共和主义者而同情受迫害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一 

生虽走了两个“之”字,但却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倾向革命的进步。 

因此,他逝世时法国人民为他举行国葬,他的遗体被送进专葬伟人的先贤祠, 

送葬者竟多达百万之众。 

     跟曲折向上的生活道路相比较,雨果的创作历程尤为漫长而丰富多采; 

他创作时间长达 60余年,几乎主要的文学体裁他都涉及,都取得了显著成 

就,而且都始终贯穿着自由、民主和人道主义的红线。他共写了26卷诗歌、 

20卷小说、12部剧本、21卷哲理论著。以小说影响最大。 

     雨果以积极浪漫主义开创者和古典主义戏剧掘墓人的姿态登上法国文 

坛。他的文艺论著《〈克伦威尔〉序言》(1827)批判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 

律,提出了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及对事物进行理想化的对比、夸 

张和描写非凡环境中的非凡人物等创作原则,被认为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 

文艺宣言。40年代前,他的主要作品有同情希腊人民反土耳其奴役的抒情诗 

集《东方集》(1829),呼吁废除死刑的短篇小说《死囚的末日》(1829), 

引起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决战的剧本《艾尔那尼》(1830),深刻揭露教会 

黑暗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探讨贫困和犯罪原因的中篇小说 

 《穷汉克洛德》(1834),揭露宫廷罪恶的剧本《吕依·布拉斯》(1838), 

以及同情人民疾苦、探索人类命运和肯定诗人使命的诗集 《黄昏之歌》 

 (1835)、《心声集》(1837)、《光与影》(1840)等。这些作品,充分 

表现了雨果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立场,艺术上完全实践了他所倡 


… Page 16…

导的浪漫主义和艺术主张。其中,剧本《艾尔那尼》和长篇小说《巴黎圣母 

院》,无论就欧洲文学发展或雨果创作历程而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艾尔那尼》描写16世纪一个贵族出身的绿林好汉艾尔那尼为报杀父之仇而 

反抗国王并为爱情而践约自杀的悲剧故事。剧本虽不乏对封建“美德”的赞 

美,但基本主题是反对封建暴政和追求自由生活,且时间长达数年,地点多 

次变换,悲喜剧因素一再揉合,使七月革命前夕看惯古典主义戏剧的观众感 

到欢欣鼓舞和耳目一新。因此,剧本在巴黎一连上演45天,场场爆满,而古 

典主义戏剧从此便几乎销声匿迹。《巴黎圣母院》取材自15世纪的中世纪巴 

黎,但社会寓意显然在19世纪初的法国。小说描写了一个十分离奇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一贯以圣法寡欲自居,但他看到年轻貌美 

的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尔达后,却产生了疯狂的占有欲,他先是派被自己收 

养的撞钟人喀西莫多去半路抢劫;不成,又趁她跟国王卫队长菲比思幽会时, 

持刀行刺,再后,当爱思美拉尔达仍拒不就范时,便串通法院诬她为杀人女 

巫,并判处她绞刑。当爱斯美拉尔达被喀西莫多在临刑时救进巴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