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础。总之,在卫国战争期间,军工生产迅速发展,它在工业总产值中占52%, 

而消费品工业生产则明显下降,在工业总产值中仅占48%。1945年,因战争 

接近尾声,军工生产才逐渐减少。 

     第二、农业受到严重破坏。在战争期间,苏联农业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德寇占领了40%的播种面积,10。7万个集体农庄、3000个机器拖拉机站、1800 

多个国营农场,而且破坏了7万个村庄,掠夺或摧毁了数以万计的拖拉机、 

联合收割机和大量马、牛、猪等牲畜,所有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苏联的农 

业物质基础和农业生产力,造成了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至战争结束,农业 

生产也未达到战前水平。例如,粮食总产量从1940年的9560万吨下降至1945 

年的4730万吨,下降了49。5%。其他农产品,如棉花、甜菜、亚麻、土豆、 

向日葵、蔬菜等产量都大幅度下降了。与此同时,畜牧业生产也大量下降。 

1940~1945年,牛的总头数从5480万头减至4760万头,下降13%;猪从2760 

万头减少到1060万头,下降61。6%;马从2110万匹减少至1070万匹,下降 

49。3%。战后,苏联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恢复农业生产。 

     第三、交通运输任务繁重。在卫国战争期间,交通运输业受到严重的破 

坏。例如,1943年,苏联铁路线较战前减少40%,机车减少15%,车厢减少 

20%。为了保证前线军工品、粮食等的物资需要,1943年初苏联在铁路等运 

输部门实行军事管理体制,组织人力修复铁路干线和设施,先后修复铁路约 

2万公里,增加了大量机车和车厢,保证了运输任务的完成。在战争期间, 

铁路运输约运送了2000万辆车皮军需品,共14亿吨货物,它占全部运量的 

80%以上。尽管如此,运输业的发展仍未达到战前水平。例如,1945年,各 

种运输业的货运量较1940年下降23%,其中铁路货运量下降24%。海上及航 

空货运量猛增,而内河、管道、汽车货运量大幅度下降。 

     第四、商业实行定量配给制。在战争期间,因民用生产转为军工生产, 

消费品短缺,农副产品生产下降,导致了粮食和原料奇缺。粮食、大米、肉、 

鱼、糖、棉布、鞋、服装等重要消费品的供应大幅度下降。这个时期,商业 

的任务:一方面是组织货源、扩大生产、合理分配、保证供应,充分发挥集 

贸市场在供应副食品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根据苏联政府政策,做好对居民 

消费品的定量配给制工作。当时,由国家实行定量供应的人口有7700万人左 

右。但是,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的零售商品仍呈下降趋势。1942年国合零 

售商品流转额为77亿卢布,较1940年的180亿卢布下降57%。直至1944年, 

苏联商业及市场供应情况才逐渐好转。 

     第五,在卫国战争时期,苏联还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其特点是外贸进口 


… Page 55…

额不断扩大,出口额大幅度下降。外贸总额从1940年的28。5亿卢布扩大至 

1945年的162。4亿卢布。其中:进口额从14。4亿卢布扩大为148亿卢布, 

出口额从14亿卢布下降至1943年的3。7亿卢布。进口了大量武器和军工物 

资,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最后,财政状况稳定。在卫国战争时期,军费在苏联国民收入中占50% 

以上。1941~1945年,苏联用于战争的军费约为5824亿卢布,占国家预算 

支出总额的50%多。为了解决战时财政资金来源,苏联改组财政体制,开辟 

财源,增加军费比重,保证军费需要。同时,加强周转税和利润提成管理工 

作,征收战时税,厉行增产节约等。通过这些措施,增加了大量财政收入, 

并从1943年起,财政状况大为改善,国家预算收入超过了战前水平,减少了 

赤字。1944年实现了预算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因此,在卫国战争时期,苏 

联国家预算收入是稳步增长的。1941年,预算收入为1770亿卢布,1942年 

为1650亿卢布,1943年为2044亿卢布,1945年为3020亿卢布。战时,苏 

联的财政工作,不仅保证了战争军费开支,而且促进了战时经济的有效运行 

和进一步的发展。 


… Page 56…

                               四、亚洲经济 



                              1。亚洲经济概况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后,亚洲各国的历史和民族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这个时期,除了 

日本帝国主义国家以外,许多亚洲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殖民 

剥削、奴役、控制和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家的社会经济及政治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亚洲国家经济殖民化进一步加 

深,民族资本逐渐成长与发展,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有新的发展,使帝国主义 

殖民体系的危机日益加深。但亚洲各国的发展极不平衡,一般地说,朝鲜、 

中国、印度、土耳其、越南、印度尼西亚、伊朗、阿富汗等亚洲国家的民族 

解放斗争和革命运动,较亚洲其它国家发展要快一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亚洲各国的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亚洲许多国家 

继续受着帝国主义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帝国主义加强向亚洲扩张,争夺 

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斗争日趋激化,并将战争军费转嫁在 

亚洲各国人民的身上,给亚洲各国劳动群众带来了难以置信的灾难,从而使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1945年德日法西斯 

被击败,为亚洲等国家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经过第二次世界大 

战,资本主义体系严重地削弱了,亚洲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危 

机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日趋加深了。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等因素的鼓 

舞下,亚洲一些国家脱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此, 

亚洲的经济和政治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洲经济 

     ①帝国主义对亚洲经济的控制与掠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日、美 

等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亚洲进行经济侵略、控制与掠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是扩大对亚洲的投资。战后,帝国主义为攫取高额利润,将大量资本 

输入亚洲各国。1921~1923年,英国向印度输出资本额从1908~1910年的 

年均1470万英镑扩大到3030万英镑。1939年英国向印度投资从1929年的 

约6亿英镑增长到11亿英镑。英国通过资本输出依靠经理行控制了印度的黄 

麻、采煤、电力、铁路、制糖、制茶等工业经济和700多家大公司,从中获 

得了巨额佣金和利润。 

     同时,英国还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如1918~1928年,英国不仅在中国 

投资创办了矿山,侵占门头沟煤矿及河南焦作煤矿;而且在烟草、电力、橡 

胶、机器、玻璃、桐油、纺织、洗染、洋碱等行业中建立约60个企业,企图 

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日本在两次大战之间,既占领了中国的胶济铁路、青岛地区,而且通过 

投资和兴办工矿企业、建立株式会社等组织,来控制中国的纺织、铁路、面 

粉、采矿、轻工业等经济命脉,使中国变成日本的原料供应基地。 

     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借口“门户开放”政策,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 

略。它颁布了对华通商条例,鼓励美国商人对中国投资。1917~1921年,美 

国通过在中国建立美孚、运通、友华、中华懋业、大通5家银行,对中国进 

行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同时,通过扩大投资进行掠夺。1919~ 


… Page 57…

1930年,美国在中国投资创办了180多家公司。这样,美国通过资本输出和 

投资控制了中国的纺织、化工、机械、电力、汽车等工业,从中牟取暴利。 

     两战期间,帝国主义还加紧对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侵略。例如,荷兰等外 

国垄断资本以租借地等形式,扩大对印度尼西亚的资本输出,建立银行,兴 

办工厂,掠夺资源,从而控制了印尼的大种植园、采矿业、出口作物加工业、 

银行、外贸、运输等经济命脉。 

     1937年,外国垄断组织在马来亚投资从1914年的1。9亿美元增长至4。5 

亿美元,其中英国资本占 70%。英国通过投资兴建铁路、设立银行、建立工 

矿企业,控制了马来亚的工矿业、农业、财政、外贸、交通等重要经济部门。 

     1938年,外国垄断资本在菲律宾的投资额为4。3亿美元,其中美国投资 

为2。6亿美元,占60%。美国通过投资控制了菲律宾的制糖、椰油、烟麻企 

业、种植园、出口作物加工厂、采矿业、电业、贸易等重要经济部门。 

     1938年间,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泰国的投资达2。8亿铢,其中英国 

投资占30%。英国通过投资贷款控制了泰国的粮食、采锡矿、采伐柚水、贸 

易、运输等部门。 

     二是垄断亚洲国家的对外贸易。两次大战之间,帝国主义还加强对亚洲 

国家的对外贸易的控制与垄断。例如,战后英国通过提高卢比对英镑的兑换 

率,鼓励英国商品输出,强迫印度实行帝国特惠制,从而扩大了英国在印度 

的销售市场,使英国对印度的出口贸易额保持在30%以上,从而控制了印度 

的对外贸易,使印度成为英国的销售市场。 

     在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日本、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除了加强对中国贸 

易的控制及垄断以外,还加紧对东南亚各国对外贸易的控制,主要是荷兰、 

英国、美国、法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印尼、马来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 

越南等亚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垄断。其目的是使亚洲国家成为其商品倾销市场 

和原料供应地,并通过不等价贸易剥削亚洲人民,攫取巨额利润。 

     三是疯狂掠夺亚洲国家的财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国家通 

过在亚洲各国设立银行、强征赋税等手段,控制亚洲国家的财政经济命脉, 

掠夺亚洲人民财富。如英国通过在印度建立印度帝国银行(1920年)等机构 

控制了印度的财政金融。英国还通过强征赋税,发行公债等手段,剥削印度 

人民。这个时期,英国每年从印度劫掠的赋税收入约1。5亿英镑。日、美、 

荷、英、法等国也通过在东南亚等国建立银行,控制其财政金融事业,从中 

牟利。 

     ②亚洲国家的农业衰落。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因帝国主义、封建地主、 

商人高利贷者等对亚洲各国农民的统治、压迫、奴役、剥削,导致了各国农 

业萎缩、衰退,农村经济破产,农村阶级两极分化。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经济负担加重。这个时期,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