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主要有棉纱、棉布、纺织品、煤油等。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实行高关税政策,
压低价格,造成了中国商品出口贸易额的下降,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是国内商业的发展。中国国内商业发展的标志:一是,商业行业增加。
在商业中,除了经营洋货、西装、呢绒、皮鞋、珠宝首饰等行业外,还出现
了大饭店、咖啡店、舞厅、夜总会等新行业。其服务对象是洋人、买办、资
产阶级和地主等。二是,出现了资本主义商业制度和经营方式。在20年代,
先后出现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91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 (1920年),自
1921年以来又出现了面粉、金业、杂粮、花纱布等交易组织。三是,出现了
一些新型的商业企业。这个时期,在商业中出现了百货商店、商业公司等组
织,著名的有:上海先施百货公司(1917年)、宝元通公司(1920年)、上
海永安公司(1918年)、美亚丝绸公司(1920年)、大新公司等,这些新型
商业企业,都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牟取商业利润。
从1935年至1936年,中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936年对外
贸易额从1935年的14。95亿元增长至16。48亿元,扩大了10%以上。①
1935年10月,国民党实行币制改革后,国家官僚资本加强对民族工商
业的控制与管理,并提高官僚资本在全国工商业资本中的比重,这个措施限
制和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
② 施复亮:《中国现代经济史》,良友图书公司1932 年第1 版,第152—155 页。
① 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273 页。
① 《财政年鉴》续编,第12 篇,第2 页。
… Page 72…
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后,
夺取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反动统治,对外依靠帝国主义,使中国陷入了严
重的政治、民族和经济危机之中。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转嫁经
济危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其侵略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实行疯狂的商品倾销。商品倾销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的重要方式。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转嫁
危机,采取了商品倾销政策。其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进口关税。在危机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实行关税壁垒、征收高
额进口关税政策,从而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例如法国提高进口关税
率为30—60%。这个时期,中国出口商品有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由于帝国主
义国家提高进口关税,限制和禁止外国商品输入,从而使中国的商品出口额
大幅度下降。1931年,中国出口商品额从1929年的15。8亿元下降为14。2
①
亿元。 出口商品价格也下降了50%以上。这样,帝国主义国家从中大获其
利。
二是实行出口商品跌价倾销政策。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实行经济侵略,还
对其出口商品实行降价倾销政策。同时,采取出口补贴金、减免税等优惠措
施,扩大商品出口额,从而缓和经济危机。为了推行降价倾销政策,美、英、
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从1928年起先后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新关税条约。除实
行按原定值百抽五的税率外,还可征收5—30%的附加税。1935年,中国的
进口关税平均税率提高了27。2%,而帝国主义国家的进口商品关税率却高达
100%以上。这样,资本主义国家从中掠夺了中国的大量财富,扼杀了中国农
业、控制了中国市场。
第二,扩大资本输出。扩大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方式。3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
对中国的投资迅速扩大。1914~1930年,外国垄断资本在中国的投资扩大了
54%,即35亿美元。 1931~1936年,外国在中国的投资又扩大了23%,
②
投资额为43亿美元。 日本、英国、美国是投资最多的国家,其投资额占外
国在中国投资总额的81%以上。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扩大不仅控制了中国
的煤炭、铁矿、电力、纺织、铁路、运输、邮电等部门的经济命脉,而且严
重地危害了中国经济资源。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贷款等形式控制和支
配中国的财政金融事业。1936年,英国在华的金融投资从1930年的1。6亿
美元扩大至1。7亿美元。1931—1936年,英国对中国的贷款达2370多万美
元。
第三,争夺对中国货币的控制权。 3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趁1927年
国民党政府准备实行币制改革之机,纷纷参与中国货币改革活动,美、日、
英、法等国都提出了所谓币制改革方案,如美国提出中国实行金本位制,日
本以巨款支持国民党,英国主张实行法币制等。其目的是为了控制中国货币,
企图把中国货币变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货币附庸。经过白银大战后,美国战胜
了对手,最终控制了中国国民党政府的货币权,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国
民党将大量白银运往美国,换取美元作为储备货币。 1933—1934年中国流
① 《财政年鉴》(上册),第463—476 页。
②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 年版,第45—46 页。
… Page 73…
出白银为1。4亿多元。 ①
②日寇占领区的经济殖民地化。
日寇对中国东北占领区的殖民掠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九一八”
事变后,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法西斯手段加
强对中国东北的掠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掠夺东北的工业。“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强对东北工业的掠夺。
日本根据“经济统制”原则,对工业实行统制政策,命令关东军司令部和“南
满铁道株式会社” (简称“满铁”)作为统制东北经济的机构。并通过日本
垄断资本如满铁、三井、三菱、太仑等财阀在东北设立369个会社或公司经
营东北的工业,主要是对金、钢铁、轻金属、石油、煤、电力、军火工业实
行统制,对棉纺织、汽车、煤气、化肥、酒精、烟、碱等工业实行半统制,
对零星小工业实行自由经营,不受统制。日本通过满铁等特许公司控制了东
北工业,操纵了东北的经济命脉,掠夺了中国东北人民的大量血汗和财富。
“七七”事变后,日寇实行“以战养战”的侵略方针,加强对东北工业
的掠夺,鼓励日本垄断资本来华投资,一方面建立“日满贸易公司”负责供
销业务,另一方面设立“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简称“满业”),负
责金矿、石油、有色金属、煤、钢铁、汽车制造等重工业。于是,日寇通过
“满铁”和“满业”等垄断组织,控制东北的工业。
二是对东北农业的掠夺。日寇利用中国的封建地主作为帮凶,对东北农
民进行掠夺。其掠夺方式:第一是掠夺土地。 1932~1944年,日寇通过移
民等手段,侵占东北农民土地152万公顷以上。第二是掠夺农产品。日寇在
东北占领区实行农产品统制,以低价强制收购农产品,并由“兴农合作社”
负责农产品统制工作。1932—1936年,每年运往日本的高粱、小米各占总产
①
量的40%以上。这导致了东北粮食生产的殖民地化,成为日本的粮食基地。
第三是掠夺劳动力。日寇在东北实行兵役制,强迫17—56岁的人服劳役、当
兵、修工事等。日寇掠夺东北农业,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三是垄断金融贸易。日本帝国主义主要是通过建立银行、发行伪币等方
式,控制及掠夺东北地区的财政金融、掠夺东北人民的财富。“九一八”事
变初期,日军占领沈阳的东三省官银号,掠夺了库存黄金16万斤。自从“九
一八”事变以来,日寇在东北占领区建立了58处银行及分支机构,其中包括
1932年在长春设立的伪满洲国中央银行,1937年在东北建立的伪满洲兴业银
行,等等。日寇通过这些银行发行伪钞票 (满元)、债券、储蓄券等手段,
控制了东北的财政金融,使东北的经济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此外,日寇还
在东北占领区征收土地、生产、营业、烟酒等苛捐杂税,控制东北对外贸易,
向东北占领区倾销过剩商品,掠夺东北的原料及资源。
此外,日寇于1932年侵占中国内蒙古地区,加强对内蒙的统治和掠夺。
日寇对中国关内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后,侵占了中国关内大片土地,不仅
对沦陷区人民进行烧杀、抢劫、奴役,而且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其主要表
现如下:
① 引自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218 页。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 辑,第538 页。
… Page 74…
日寇在关内沦陷区主要是侵占工厂企业,掠夺资源。并采取下列方法控
制工矿企业:第一,统制事业方式。所谓统制事业方式,就是由“国策公社”
即华北开发会社和华中振兴会社,负责经营有关煤、铁、盐、航运、农产品
及有关工厂企业的统制,直接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第二是自由事业工厂,
就是指由日本帝国主义采取“军管理”、“委任经营”、“租赁”、“收买”、
“合办”等方式进行控制和管理。所谓“军管理”,就是指将劫夺来的中国
企业交给日本的会社经营,它的主权归军队所有。而“委任经营”,是指日
本侵略军委托“会社”经营掠夺来的中国工矿企业。 1937年6月,日本在
华北的河北、山东两省的工业企业总投资为17182万元,占各国 (含中国)
①
在华北投资总额的 60%。 日寇对沦陷区工矿业所采取的掠夺或经营方式,
其目的是把沦陷区的工业及经济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附庸。日寇对中国工业
的掠夺,严重地破坏了沦陷区的经济,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寇在沦陷区采取各种手段,侵占土地,掠夺农产品和劳动力。并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