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条战线作战,不仅要在欧洲、中东、西南亚、东北亚等地阻挡苏联的进攻,
还要在苏联的要害地区和薄弱环节积极发动攻势,即在苏联进攻以外的地区
使战争升级。为此,里根政府全面加强常规力量,重新调整海外军事部署。
第三,注重核战争的实际准备,着重建立战略防御体系。里根政府强调美国
决心赢得有限范围的核战争,加速更新和部署核武器,提高战略和战区核力
量的进攻能力,在国内力图通过加强民防等措施提高在核战争中的生存能
力。从80年代中期起,推行“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试图
凭借美国的科技和经济优势,建立以空间为基地的战略防御体系,把美苏军
备竞赛引向新领域。美国决策者认为,此举将使现有的核武器失效,变美苏
“相互确保摧毁”为美国单方面“确保生存”,从而根本改变美苏力量对比。
第四,积极准备应付低强度战争。针对70年代以来苏联在第三世界干预增多
的情况,里根政府决心改变越南战争以后美国不愿介入第三世界事务的局
面,重建特种部队,提高对地区冲突、代理人战争、恐怖活动等低强度战争
进行快速反应和紧急干预的能力。新灵活反应战略是美国在冷战时期最有进
取精神的一项军事战略,有助于美国重新取得对苏联的主动地位。然而,西
欧国家并不完全赞同这项强硬的战略。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和军事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从90年代初起,美国
开始重新评估国际安全形势和确定战略目标。美国决策者认为:世界上已无
任何国家能对美国构成全球性军事挑战,无任何国家、集团或联盟能对美国
的利益构成敌对的战略态势;但在若干地区存在着可能威胁美国的既得战略
利益的因素。美国的战略目标是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或新的超级大国控制西
… Page 60…
欧、东亚、西南亚和原苏联等地区,以保持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作用,
并且消除冲突和不稳定局面的根源。根据这些认识,美国从1990年起调整军
事战略。1992年,布什政府提出名为“地区防务战略”的新军事战略。这项
战略要求:美国在保持对原苏联地区各核国家的战略威慑的同时,加强对一
些地区性军事强国的地区战略威慑,其中包括有限核威慑;在保持核威慑作
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常规力量的威慑作用,增强战略防御力量的威慑作
用;在常规战略方面,把对付地区危机和冲突作为首要战略选择,注重提高
快速反应部队和战略机动部队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远距离战略投送能力,
并在若干重要地区保持一定规模的前沿军事存在;在核战略方面,也转向主
要应付地区冲突和地区性军事强国,主要目标是抵销仍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原
苏联核力量以及摧毁敌视美国的地区性国家可能拥有的制造和部署核武器的
能力,因而将以全球核防御和有限核打击为基本出发点;努力维系、加强和
扩展原有的联盟关系。美国正根据地区防务战略调整军事力量和军事部署。
由于稳定的世界政治和军事新格局还远未形成,美国的军事战略仍在调整
中。
(2)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积聚了强大的
军事力量,逐渐发展成为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另一个超级大国。与美国不同
的是,苏联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与科技实力较弱,所处的地理位置
也有极大的局限性。冷战开始后,苏联强烈感到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
的包围。在冷战期间,苏联积极争取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环境,以尽快增强经
济实力,赶上和超过美国;同时竭力巩固和扩大在战争中取得的各种权益,
逐步削弱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地的影响。苏联的军事战略是在此基
础上形成和演变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苏联军事战略最初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
二次大战结束时,尽管苏联拥有规模庞大、经验丰富的陆军,但美国在武器
装备质量上占据优势,并且处于核垄断地位。鉴于苏联所处的劣势地位和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斯大林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
针。这项战略方针要求: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战争准备,但不对外发动进攻;
一旦遭到进攻,首先实施战略防御,并采取积极措施确保防御的稳定性,随
即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争取战争的胜利。所以,这是力求避免与美国
发生直接军事对抗,以便争取时间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方针;也是以传统
的常规军事力量(主要是陆军)为基础,准备在欧洲进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
方针。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战略方针相比,这项方针更加注重战略防御,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战前突出强调进攻的倾向。这项修改是在总结苏联在战
争初期失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苏联认为,这种战略防御是被迫采
取的,是有计划地为转入反攻创造条件的,因而是一种暂时的战略行动;随
之而来的反攻是特殊、复杂的进攻形式,目的在于摧毁敌人的主要进攻集团,
夺取战略主动权,为尔后的进攻创造条件;战略进攻仍将是战略行动的主要
类型和实施战争的主要方法。在制订和实施这项战略方针的同时,苏联加紧
研制核武器、火箭和远程轰炸机。到50年代初,苏联已拥有少量原子弹,并
开始研究核武器的出现对军事战略可能产生的影响。
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苏联的经济已经从战争造成的严重破坏中恢复过
… Page 61…
来并有所发展,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经济实力仍远落后于美国。此后
几年间,苏联的核力量迅速发展。1954年军队开始装备核武器,1957年发射
人造卫星和洲际导弹,1960年组建战略火箭军。随着核力量的发展,军事战
略发生重大变化。从赫鲁晓夫执政时起,特别是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
会以后,在苏联领导层和苏军内部,就核武器出现后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
作战方法等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60年代初制定出新的军事战略。新
战略的主要依据是:未来的战争一旦爆发,将很快扩大为世界大战,不可能
把战争保持局部化;世界大战必然具有火箭核战争的性质,即战争中的主要
武器将是核武器,核武器的主要投射工具将是火箭;这种战争具有空前的毁
灭性,苏联已拥有用一次核突击将美国的任何目标全部摧毁的能力;这种战
争将突然地爆发,因而战争初期的作用大大提高,将决定战争的发展和结局,
持续的时间则将很短暂。所以,火箭核武器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进行战争
的方法。新的军事战略认为:在火箭核战争中,战略防御是十分有害的、不
容采取的战略行动,防御将作为一种被迫采取的战斗行动在战役和战术范围
内发挥作用;传统的、由陆军起主要作用的战略进攻也已失去意义;火箭核
突击很难说是进攻性行动还是防御性行动。苏军在未来战争中的战略行动将
有四类:一是火箭核突击,目的是摧毁敌方的军事经济潜力、破坏其首脑机
关、消灭其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军队集团,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行动类型;
二是陆战场的军事行动,目的是通过进攻战役消灭敌军、夺取重要目标、占
领敌国,也会发生阻止敌军入侵的防御战斗,核武器将在陆战场上起主要作
用;三是对敌方核突击的防护,这对胜利地进行战争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四
是海战场的军事行动,目的是消灭敌海军、破坏其海上交通线、使本国免遭
来自海上的核突击,这种行动将在世界各大洋进行。根据这项战略,战略火
箭军是苏军实力的基础和进行战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可以称这项战略为“火
箭核战略”。由于苏联这时还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可能从世界核灾难中得
到胜利,这项战略的主要意义是阻止美国对苏联发动核袭击和提高苏联的国
际地位。这项战略导致轻视常规军事力量的作用和否定常规战争的可能性,
引起苏联军界的不满。
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继续增强,70年代初实现了
与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均势。苏联的军事战略理论也逐步发生变化。变化之一
是对核战争的态度更加谨慎。从60年代后期起,由于核武器数量的增加和战
略预警系统的建立,苏联军界认为,对方发动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已不会使
其得到决定性的优势,也不会使其免遭巨大的破坏和杀伤,摧毁性回击将是
毫不迟缓和不可防备的。出于这种认识以及国际局势的缓和,苏联在70年代
中期以后提出核战争的危险已经减少或推迟,但仍继续认为火箭核大战是未
来战争的主要样式,火箭核武器是进行战争的决定性手段,强调核战争持续
的时间可能“相对持久”,核战略的出发点应是准备进行并赢得长期的核战
争。变化之二是更加注重常规战争。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不久,就改变了赫鲁
晓夫主张的轻视常规战争的观点。70年代初苏联进一步明确提出:未来战争
的样式既可能是核战争,也可能是常规战争;既可能是世界大战,也可能是
局部战争;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生常规世界大战;但在东西方直接发生武
装冲突的可能性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局部战争的作用明显提高;常规战争仍
将以核武器为后盾并可能发展为核战争,局部战争亦如此。苏联对常规战争
态度的变化,是与世界上频繁发生局部战争以及60年代初美国军事战略的类
… Page 62…
似变化相联系的。经过调整的苏联军事战略准备打各种样式和各种规模的战
争,可以称之为“核与常规战略”。根据这项战略,苏联的军事力量得到全
面、协调的发展,在欧洲常规力量对比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苏联一再正式强
调其军事战略具有明确的“防御性质”,但苏联军方人士普遍认为,在未来
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将是坚决的、积极的、进攻的。所以,苏联军事战略的进
攻性与防御性的问题引起有关国家的关注。
80年代初,苏联对核战争的看法发生进一步变化。勃列日涅夫提出,核
战争可能意味着人类文明的毁灭,在核战争中取胜的想法是丧失理智的,并
明确排除先发制人的战争、“第一次打击”和“有限核战争”的概念。1982
年6月,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承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义务。但苏联强调,
如果遭到核袭击,将给对方以“毁灭性回击”。这些观点和承诺是在美苏关
系又趋紧张、苏联经济日渐困难、苏联在欧洲拥有常规力量优势并继续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