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伞兵600人迅速占领了加密尔机场,法伞兵500人在富阿德港降落并占领
了供水厂。下午,英法第二批伞兵又在上述两地着陆。11月6日,英法登陆
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但遭埃军抵抗。在塞得港,
由于埃军和埃及民众的抵抗,英法军队未能全部占领该城。
英法的军事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
法被迫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军队撤出
埃及。次年3月,以军也撤出了埃及。
在这次战争中,英法没有实现占领运河区的目的,并丧失了对中东地区
的主导权。以色列则达到了解除埃及对蒂郎海峡的封锁的目的。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从60年代中期起,阿拉伯世界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埃及与叙利亚加
强合作,叙、约、黎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利用约旦河水的问题上达成
协议。这些使以色列感到将面临南北夹击的威胁,试图以先发制人的突然袭
击,获取战场上的优势地位。美苏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插手中东,进一步激
化了地区矛盾。进入1967年以来,以叙之间多次发生军事冲突。4月以叙间
发生1956年以后中东地区最大规模的空战。这实际上是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序
幕。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
所有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突然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从当天早晨至下午18时,以空军对阿拉伯各国实施了数波突袭。第一波
袭击埃及10个机场。由于打击突然,埃及空军大批飞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
摧毁在地面。第二波袭击摧毁了埃军轰炸机基地和混合机种的8个基地。第
三波袭击了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空军基地。开罗国际机场也遭重创。在
袭击中,埃及空军90%以上的飞机被摧毁。以色列对空袭做了相当周密的准
备,对埃及空军机场的跑道、雷达系统甚至埃军军官活动的规律等均了如指
掌。以军飞机在作战中保持四机编队,飞行员巧妙地利用朱弟安山的阻拦,
… Page 86…
躲过约旦雷达网的搜索,并在距海面不到10米的高度飞行。向埃及后方发起
攻击时,其高度仅为50—100米。以空军飞行员为此进行了长期有针对性的
训练,并能在攻击中百发百中。作战中遵循“先打跑道,后打飞机”的原则,
致敌于丧失作战能力的境地。
同时,以军地面部队5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自加沙、阿里什和阿
布奥格拉大举进攻。埃军发动了两次反击,均因没有制空权而失败。到6月
8日,以军全歼西奈半岛上的埃军5个师。仅3天,西奈半岛即为以军全部
占领。
开始进攻埃及后不久,以军发动了对约旦河西岸的进攻。以军进攻分两
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占领杰宁地区,目的是解除约旦炮火对以色列马
特戴维居民点和空军基地的威胁,攻占拉特伦并控制拉特伦至腊马拉的公
路,同时占领耶路撒冷旧城。第二阶段目标是占领整个约旦河西岸。在耶路
撒冷方向,5日夜以军发起进攻,6日下午夺取了耶路撒冷旧城至斯科普斯山
之间地区,7日占领耶路撒冷旧城。在杰宁方向,5日,以军在空军掩护下进
攻杰宁以西的约军炮兵阵地,以装甲旅夺取卡巴蒂亚,切断了杰宁与纳布卢
斯和约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区的联系。以约双方在进行了一场坦克战之后,以
军攻占了杰宁;6日,以军又攻占了纳布卢斯;7日,以军占领了约旦管辖的
整个约旦河西岸地区;当日20时,约以双方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
在叙利亚方向,以军于9日向戈兰高地发起攻击。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
壤,居高临下,对以威胁很大。以军从南北两面向戈兰高地进攻。在北路,
曼德勒旅攻下卡拉,戈兰尼旅直指特勒阿扎奇特高地,在攻占高地后又向山
上推进,午夜即占领了山上叙军阵地。10日,以军科瓦奇旅协同戈兰民旅一
部进攻巴尼亚斯。曼德勒旅未经战斗就占领了库奈特拉。在南路,以军古尔
伞兵旅和阿夫农步兵旅于 10日晚完全控制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地区和通往大
马士革的几条公路,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11日,叙
以双方签订停火协议。至此,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
在这次战争中,埃及、叙利亚、约旦三国损失惨重。以色列通过这场战
争夺占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戈兰高地共6。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之为“斋月战争”。
阿拉伯国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损人失地,蒙受耻辱,这本身就意味着
战争并未终结,下一次战争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1967年以后,美苏出于各
自利益的考虑,分别向以阿双方提供了大量军援,同时为了避免直接碰撞而
有意维持阿以双方“不战不和”的局面。70年代初,阿拉伯国家决定依靠自
己的力量夺回被占领土。
1973年,埃、叙领导人商定联合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收复失地。埃
及方面的战略主导思想是总统萨达特提出的有限战略,即通过一次有限战
争,首先收复西奈半岛的一部分,造成有利态势,然后通过政治谈判,收复
全部失地。叙利亚则希望通过一次战争全部收回戈兰高地。而以色列由于在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了戈兰高地、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大大改善了国土
狭窄、缺乏战略纵深的不利环境,因而用防御战略取代了以往的进攻战略。
1973年10月6日,埃、叙军队从西奈和戈兰高地两个战线同时向以色
列发动突然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战争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0月6日至9日
… Page 87…
在西奈战线上,10月6日14时5分,埃军部署在运河西岸的4000门大
炮同时开火,集中轰击以军“巴列夫”防线。与此同时,250架作战飞机对
西奈半岛以军炮兵阵地、机场、雷达站和地对空导弹基地等实施轰炸。打击
持续了53分钟,使以军40%的炮兵阵地被摧毁。14时15分,埃及8000名
突击队员在飞机掩护下渡过苏伊士运河,向前推进一公里后构筑阻击阵地,
掩护后续部队渡河。工兵渡河后仅用两小时即在东岸沙堤上开辟了 82条 7
米宽的通道。在冲刷开的缺口上架设了10架浮桥和2座水下桥,保证了主力
和重型装备迅速渡河。在埃军突然打击下,以军仓促应战,出动战斗机对渡
河埃军实施空袭和扫射,但遭埃军防空武器重创。至7日,埃军已有5个师、
500辆坦克渡过了运河,并加强了桥头阵地。以军虽组织了有限的反冲击,
但由于埃军平均每公里就有55件反坦克武器,使以军的反击未能奏效,仅曼
德师就被摧毁 200辆坦克。8日,埃军两个军团主力均在运河东岸展开。9
日,埃军大批坦克到达东岸,桥头阵地纵深达9公里,以军陷于被动。
在戈兰高地战线,6日14时5分,叙军300门火炮及150辆坦克开始火
力准备,然后出动100余架飞机对以军阵地实施航空火力突袭,第一线3个
步兵师同时发起进攻,以军以反坦克武器阻击叙军,并出动330架次飞机支
援地面作战。叙军则利用夜色通过坦克和装甲车上的夜视器,在夜暗中机动
射击,使以军暂陷被动。7日,叙军第二梯队的两个装甲师投入战斗,以军
决定放弃一些城镇,沿主要公路加强反坦克据点,以迟滞叙军攻势。9日,
叙军突破第三次中东战争停火线,收复菲格;以军按照先北后西,避免两线
作战的原则迅速调整部署,准备反击。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以军由于准备不足,仓促应战,在两条战线均处于
被动局面。在8日后续部队增援以后,才基本稳住了局势。
第二阶段,从10月10日至14日。
在西奈战线,埃军调整兵力,巩固阵地。以军利用这个间隙首先加强戈
兰高地战线的兵力,使叙军陷于困境。叙利亚方面对埃及有所不满,要求埃
军马上发动进攻以缓解戈兰高地战线的压力。埃军于14日出动空军对西奈前
线以军阵地实施轰炸,并以1000辆坦克和5万名士兵发起进攻,但遭以空军
猛烈打击。
在戈兰高地战线,以军兵分三路猛攻叙军,叙军被迫转入防御并退却。
12日,以军越过停火线约30公里,形成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直接威胁。
在此关键时刻,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军队参战,以军遂暂停进攻,组织
防御。直到战争结束,叙以双方未再大规模交战。
第三阶段,从11月24日至20日。
在西奈战线,以军在正面实施佯攻,牵制埃军;再以两个旅偷渡运河,
在河西分数路推进。其中一个旅遭埃军伏击,伤亡较重;另一个旅偷渡成功
后在运河西岸迅速构成环形阵地,并袭击埃军地面防空网得手,使西岸埃军
失去了空中保护。对于以军偷袭运河西岸的行动,埃军准备不足。到19日晚,
以军在西岸的部队已达到4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和1个伞兵旅,并取得
战场的主动权。以军随即袭击公路、铁路,切断了埃军第2、3军团的后路。
东岸以军也配合发起攻势,使埃军第3军团腹背受敌。22日,以军向北进攻,
企图攻占伊斯梅利亚,包围埃军第2军团未果。于是又集中兵力回师南下,
迂回包围第3军团。23日,以军沙龙旅占领苏伊士城郊外的炼油厂,切断了
苏伊士城与第3军团的联系,基本完成了对后者的包围。24日,联合国安理
… Page 88…
会通过的第二次停火决议生效,埃以停火。历时 19天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结
束。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叙联军方面基本达成了战略袭击的突然性,特
别是在斋月作战,更是以军所始料未及的。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使用了大量
新式武器,如苏制萨姆—6、萨姆—7地空导弹、“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和T
—62型坦克、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以及电视和激光制导炸弹等。坦克作
为现代地面作战的重要手段,显示出巨大作用。10月14日埃以坦克战,双
方共投入坦克1800辆。反坦克导弹、40火箭筒等武器也得到大量应用,在
反坦克作战中效果显著。
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以后,成为中东地区反对以色列的重要力
量。1970年巴解武装进驻黎巴嫩,控制了黎南部和贝鲁特西区,不时袭扰以
色列北部。1982年以色列决定武装入侵黎巴嫩,其基本意图是以武力削弱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