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军事史-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中程导弹。谈判最初围绕部署在欧洲的中程核导弹问题进行,苏联 

曾主张与战略武器和空间武器谈判相联系。1986年1月15日,苏联提出全 

部消除美苏两国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即“零点方案”。随后又同意与其他军 

备控制谈判脱钩,同意消除全部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此即“全球双零点方案”。 

1987年12月8日,美苏两国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规定在1991年6月以前销毁全部射程为500—5500公里的导弹,并进行现场 

核查。这是第一项消除整个一类核武器的条约。虽然条约规定消除的核弹头 

不足美苏两国核弹头总数的4%,但条约的签订对推动军备控制谈判具有重 

要意义。 

     关于战略核武器。1982年6月美苏两国开始举行削减战略武器谈判。这 

是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继续。双方在总限额和类别限额等问题上争论不休, 

苏联还主张把禁止空间武器作为削减战略武器的先决条件。1986年10月, 

美苏两国同意在10年内不退出1972年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即美国把战略 

防御计划的研究限制在条约允许的范围内,消除了削减战略武器谈判的主要 

障碍。1991年7月31日双方签署《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 

各自削减50%的战略核武器。虽然美苏两国剩下的核武器还足够多次摧毁对 

方和世界,这项条约仍是军备控制与裁军谈判的重大成果。苏联解体后,俄 

罗斯继承了苏联的绝大部分战略武器。1993年1月3日,俄罗斯和美国签署 

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在10年内将各自的战略核武器弹头削减 

2/3,即各自削减至3000—3500枚。 

     关于欧洲常规军备。1973年10月,东西方国家开始举行中欧裁军谈判, 

历时十余年而无任何成果。在东西方关系迅速改善的气氛下,两大军事集团 

成员国从1989年3月起举行范围更大的欧洲常规裁军谈判。苏联主张双方按 

相同比例裁减军备,西方则主张为双方规定相同的军备限额。这些主张是双 

方以往长期坚持的立场。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发生剧烈变化后,华约组织 

失去了其作为军事集团的实际意义,谈判僵局很快被打破。1990年11月19 

日,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签署《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规定了双方在欧 

洲的整个限制区域内各自可拥有的各类常规武器限额,在整个限制区域的4 

个分区内各自可拥有的各类武器限额,某一国家的武器拥有量在本集团内的 

最高比例,以及统一后的德国的常规军备限额。条约未涉及美国拥有明显优 

势的海军装备。根据条约,华约组织和苏联的裁减量大于北约组织和美国。 

这是战后第一个裁减常规军备的条约,反映了欧洲政治和军事格局的重大变 

化。 

     第四阶段军备控制与裁军谈判中签订的几个条约,标志着超级大国军备 

竞赛的结束,也从一个方面标志着冷战和欧洲集团军事对峙的结束。随着条 


… Page 21…

约的实施,世界军备总量将有所减少。但是,世界上仍积聚着大量核武器, 

一些国家的常规军备仍远远超出防御的需要,许多国家仍在致力于更新军 

备。 



                            4。地区军事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地区的军事格局,既与总的世界军事格局相 

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除欧洲、北美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的多数国家, 

在二次大战结束时仍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发 

展中国家。它们较少受雅尔塔体系的约束,经济和军事力量较弱,许多国家 

军队数量极少。但当代世界的战争和军事冲突都发生在这些地区,主要有反 

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反对大国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的战争, 

以及其他由地区内部或国内原因引起的战争。从冷战初期起,超级大国先后 

介入这些地区,利用地区冲突广泛地争夺势力范围,加剧了一些地区的不稳 

定,使一些冲突具有浓厚的大国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冷战的一部分。美 

苏两国还分别直接参与了一些地区的战争。下面分别介绍几个地区战后军事 

格局的演变。第六章将介绍发生在一些地区的战争。 



     (1)东亚与西太平洋地区 

     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和美国是 

对日作战的主要力量,苏联在战争末期参战。根据雅尔塔体系,得到苏联支 

持的蒙古继续维持现状,苏联恢复战前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并派军队进入朝鲜 

半岛北方,英国和法国等国恢复原有的殖民地,其他地区是美国的势力范围, 

台湾归还中国。战后,亚太地区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要求独立的愿望强烈, 

许多国家还存在着复杂的国内问题。 

    在战后初期,中国国民党坚持一党执政,遭到国内强烈反对。经过共产 

党领导的历时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得到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 

于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退居台湾,台湾海峡两岸开始处于长 

期的军事对峙状态。中国解放战争是战后规模最大的国内战争,其结局改变 

了东亚政治和军事格局。东南亚各国反对恢复殖民统治,在一些国家发生了 

与殖民当局的武装冲突。到50年代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独立。越南发生了 

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长期战争。1954年,越南军队在奠边府战役中获胜,法 

国被迫同意印度支那三国独立,在越南出现了北南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遣数十万军队以“联合国军”名义参战,中国向朝 

鲜派遣大量志愿军。1953年,美国在未获胜的情况下接受停战。朝鲜战争是 

战后首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此后,朝鲜半岛北南方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 

    50年代初,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还分别与朝鲜签订 

类似条约,并与越南保持友好关系。美国先后与日本、菲律宾、韩国、南越 

政权和台湾当局等签订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与一些国家签订《东南亚 

集体防务条约》,在亚太地区派驻大量军队,使这一地区成为全球范围的对 

苏联和中国的军事包围圈的一部分,并使地区局势长期紧张。 

    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关系有所和缓,中苏关系逐渐破裂,美国一度把 

中国视为主要对手。60年代末,中苏之间发生军事冲突,苏联增加在中苏边 

境地区的驻军,两国关系紧张。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些 


… Page 22…

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亚太地区政治和军事格局。从60年代初起,美国派遣大量 

军队参加越南战争,后来还军事介入柬埔寨和老挝。1973年美国被迫撤军, 

1975年越南统一。越南战争是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在 

越南的失败严重削弱了它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地位。 

    越南战争结束前后,美国削减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苏联积极介入该 

地区。70年代末,苏联与越南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在越南设立军事基地;越 

南入侵柬埔寨,遭到长期武装抵抗;越南骚扰中国边境地区,两国发生军事 

冲突。中国以及美国、日本等国主张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和建立霸 

权,东南亚各国也反对越南入侵柬埔寨。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变化,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苏联从蒙古撤军并减少部署在中苏边境地区的军队;越南从柬埔寨撤军,柬 

问题政治解决进程取得了进展,中越关系正常化;美国也减少在东亚的驻军。 

亚太地区局势趋向稳定,各国开始探索建立某种地区安全机制,地区军事格 

局向各种力量既合作又相互制约的方向演变。 



     (2)南亚地区 

     南亚大部分地区原是英国的殖民地,战后初期独立运动高涨。1947年, 

根据英国制定的“蒙巴顿方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并获得独立。不久, 

两国因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发生短期的战争。此后,两国关系长期不和 

睦,1965年再次因克什米尔问题发生短期战争。50年代前期,巴基斯坦分别 

加入美国组织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 (后 

改称中央条约组织)。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与中国、苏联等国保持友好关 

系。 

    进入60年代以后,南亚军事格局发生变化。英国军事力量在60年代后 

期逐步撤出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美国和苏联海军相继进入印度洋。印度的 

军事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南亚主要军事强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少数拥有航空 

母舰的国家之一(购自英国)。苏联向印度提供大量武器装备,美国也向巴 

基斯坦提供武器装备。1962年印度与中国发生边境武装冲突以后,两国关系 

恶化。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稳步发展。1971年8月,印苏签订友好合作条 

约,两国进一步发展特殊关系。同年11月,巴基斯坦东部地区强烈要求独立, 

印度军队进入该地区,印巴两国发生大规模战争,印度军队迅速取得决定性 

胜利。12月17日双方停火,随后在原东巴基斯坦成立独立的孟加拉国。1974 

年印度兼并南亚内陆小国锡金。印度还在同一年爆炸核装置,并在后来研制 

成功弹道导弹。美国则于70年代在印度洋建立大型军事基地。 

     70年代中期,阿富汗推翻君主制度,国内局势不稳,苏联积极介入阿国 

内事务。1979年底,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这是战后苏联在东欧以外地区进 

行的最大规模军事干预,也是70年代后期东西方关系再度紧张的重要标志。 

阿国内出现众多武装抵抗组织,使苏联始终未能完全控制住阿局势。美国、 

巴基斯坦、伊朗等国不同程度地支持各抵抗组织,并提供武器装备。  80年 

代后期苏联寻求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1989年初苏军撤退。但阿局势并未平 

静,国内各种势力为争夺对政权的控制发生持续的内战。 

    冷战结束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与大国的关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 

南亚各国的相互关系和军事力量对比未发生重大变化。 


… Page 23…

     (3)中东与海湾地区 

     中东地区和海湾地区的局势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独特的问题。它们是 

战后发生战争较频繁的地区。 

     中东与海湾地区各国原是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战后先后获 

得独立。1948年5月,根据联合国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人国家以 

色列,遭到当地阿拉伯人和中东各国反对,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 

黎巴嫩随即进攻以色列,以在美、英的支持和援助下击败阿拉伯五国联军, 

占领巴勒斯坦大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