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须奉献祭品,认为只有通过祭祀方能得神恩惠。其种类之多可谓从生到死、
从年到节、均有祭礼,献祭之贡品从植物到动物,甚至以人作为牺牲奉献。
但无论何种祭祀,均有婆罗门主持,大型祭祀有众多的婆罗门参加,这是祭
祀有其神效之关键,因为婆罗门教认为,婆罗门为神人之中介,无婆罗门之
主持,无其诵唱的赞歌与咒语,则该祭祀无效,以此肯定婆罗门之特殊地位。
婆罗门教于公元前9—前6世纪,广泛流传于古印度各国,但由于经济
… Page 52…
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婆罗门教信仰发生了危机。
(2)公元前6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当时古印度的历史开始从小国争霸进入列国
时代,在16个大国中,最强大的是摩竭陀,国王瓶沙王(公元前544—前493
年),首都王舍城,此时古印度已出现了统一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
发展所决定。
①经济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工
商业的发展,据说当时出现了八个大城市,多为各大国的首都,如摩竭陀之
首都王舍城,佛经中记载说,其人口有1亿8千万,显系夸大记载,但亦说
明城市人口的增多。手工业的发展表现为分工的增加,《佛本生经》记载当
时有木、铁、皮革、画、石、织、陶工匠人等共18种手工业,内陆商业与海
外贸易活跃,与斯里兰卡、缅甸、西亚地区均有商业联系,香料、布匹、宝
石出口甚多,并出现了打有重量印记的银、铜货币,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佛经中多处记载商人到海外贸易的故事,如 《佛本行集经》记载,“此阎浮
提 (即印度)内五百商人……时诸商人,皆共集会合议言:我等今可办具资
粮入海之具,诣彼大海。”“尔时500商人,具办所需入海,货物有3000
万。”说明了当时商业的规模。工商业的发展要求有统一的市场与货币,而
经济的统一必然要求政治上的统一,因而此时在民间出现了统一的要求。
②阶级矛盾的发展与社会矛盾。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新
变化,表现在各种姓政治、经济地位的消长和四种姓内部的进一步分化。
婆罗门种姓原为宗教贵族,现在不仅垄断宗教活动与讲经的特权,而且
在经济上成为大奴隶主和土地所有者。《佛本生经》记载有的婆罗门拥有大
量土地,一半出租,一半由奴隶耕种,他们在经济上拥有特权,如可以接受
大量布施与赠礼,而且不向国家交税,借贷可以延期,在政治上,地位最高
的婆罗门担任国王顾问,通过宗教活动、占卜,参与与左右军政大权。刹帝
利种姓随着战争的频繁与王权的增长,其政治、经济地位逐渐超过了婆罗门,
各国国王已成为政权的君主,他们依靠战争掠夺一般均成为大奴隶主。然而
在婆罗门与刹帝利两种姓中,也有少数人经济地位下降,不得不从事低种姓
的职业。
分化最为剧烈者为吠舍种姓,他们原本从事农、工、商业,由于商品经
济的发展,其中少数成为大商业奴隶主阶级,有的甚至参加了政权活动,但
绝大多数受兼并战争与横征暴敛之害,日趋贫困,甚至丧失土地,被迫充当
雇工或从事首陀罗的职业,如《佛本生经》提到有些吠舍从事成衣匠、陶工
等首陀罗所从事的职业,还提到有些吠舍与首陀罗到婆罗门家里去劳动,与
奴仆一处工作。首陀罗的处境更加恶化,多数成为奴隶,或充雇工。被排斥
在种姓之外的贱民人数较前增多,生活更加悲惨,规定他们必须住在村外;
必须穿死人穿过的衣服;必须用破食具吃饭;只能与同类人结婚;只能从事
最脏的工作。
政治经济发展所导致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了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既有
以奴隶为主体的广大社会下层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且日益激化,亦
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当时阶级斗争激化的史料尽管极少,但据佛经记载,
亦可说明问题。当时北印度各国以奴隶为主体的广大社会下层的起义与反抗
暴君统治的斗争不断发生,据《杂宝藏经》记载:“尔时佛在王舍城,于王
… Page 53…
舍城、毘舍离二国中间,有500群贼。”这很可能是摩竭陀王国的起义军。
即使在佛出生的边地小国,斗争亦很尖锐,《五分律》记载说:“尔时诸释
500奴叛,住阿炼若处,诸释妇女欲往问讯布施之僧,诸奴闻之共言,我等
当于道中抄取。”人民反抗奴隶主统治者,驱逐国王之事,亦时有发生。在
《佛本生经》中也多有记载。如谈到迦尸国的波罗匿斯城,由于奴隶主的残
暴统治,引起了群众的暴动,当国王乘大象过街时,人们高喊:“捉住暴君”。
他们用矛、箭、石块、棍棒杀死了国王。这些情况均说明广大社会下层反抗
斗争的激烈,已经冲破婆罗门教的精神枷锁,进行了反种姓制度的武装斗争。
旧的婆罗门教的思想统治已经发生了重大危机。
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社会除奴隶及广大社会下层与奴隶主的矛盾外,还
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即刹帝利、吠舍大商人与婆罗门的矛盾。随着王权
的加强与统一趋势的出现,这一矛盾日益突出,其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第
一,经济与政治利益的矛盾。在王权增长的过程中,各国的刹帝利逐渐掌握
了军政大权,控制了全国的土地与人口,但其宗教、政治与社会地位均居于
婆罗门之下。据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规定:“王为一切之主,但婆罗门
除外,”“王与婆罗门相遇,应让路与婆罗门。”还记载“100岁的刹帝利
见到5岁的婆罗门,就应象儿子见到父亲一样。”在王权日益增长的情况下,
刹帝利不甘心在种姓制度中低于婆罗门,而吠舍大商人在经济地位上升后亦
产生了对政治上的要求;同时,他们也对婆罗门享有经济特权不满。当时规
定,同种姓或低种姓的人借钱不能偿还者,应成为债务奴隶,以服苦役相抵。
但高种姓无力偿还低种姓者可以延期,这对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为不利。
此外,他们也不满意婆罗门享有免税特权。因此刹帝利与吠舍大商人在反对
婆罗门至上这一点上,利益是一致的,刹帝利只有反对婆罗门才能巩固与提
高王权,吠舍大商人只有支持王权、反对婆罗门才能增加其经济利益。第二,
在统治手法上的矛盾。婆罗门教对社会下层的统治是赤裸裸的公开宣布首陀
罗以下(包括贱民)者不仅在政治与经济上无任何出路,唯一的任务是为高
种姓服务,从事低贱工作,而且在宗教上亦无出路,绝对不许参加宗教活动,
并永世不变,包括其子孙在内。在奴隶与广大社会下层冲破婆罗门教的枷锁、
反抗起义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刹帝利种姓反对婆罗门教在宗教上不给社会下
层以出路的说教,主张一种新的宗教,既反对婆罗门至上,又能缓和阶级矛
盾,这种新宗教即佛教。
在释迦牟尼诞生之前,古印度社会充满了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阶
级矛盾,又有等级矛盾,还有阶层矛盾。这些矛盾和斗争汇为一股反对婆罗
门至上与旧的种姓制度的洪流,各阶级、种姓、阶层均提出自己的政治、宗
教、哲学思想,并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历史学界称为“百家争鸣。”
佛教与耆那教仅为当时众多思潮的两种。
2。百家争鸣
当时除正统的婆罗门教外,新兴了多种反婆罗门教的思潮,其共同点是
均反对婆罗门至上的种姓制度,但由于观点不同,各种姓、各阶级均提出了
代表其利益的新宗教与哲学思想,因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新兴的
… Page 54…
①
反婆罗门教的思潮统称为“沙门思潮”,派别众多,据耆那教经典说当时有
363派,佛教经典记载有“六师”、“六十二见”(即62种见解),有的佛
经还记载有46种外道,即邪门外道。沙门思潮发生在恒河流域下游,中心在
摩竭陀国。他们各有自己的学说与信徒,相互争论,百家争鸣。但多数派别
在奴隶主统治下早已失传,有许多甚至连名称也未保 存下来,传世
者除佛教、耆那教外,其它所知甚少,据目前材料所知,除佛教外,属“六
师”者有以下几派。
(1)顺世论
顺世论之梵语名称为“Lokayata”,音译为“路伽耶陀”,意为 “流
行于群众中的观点”,汉译佛经将其译为“顺世外道”或“世间行”等。此
派之观点早已有之,至公元前6世纪,日趋活跃,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阿耆多·翅
舍钦婆罗。顺世论派是古印度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之先驱,与婆罗门教、佛教
等宗教哲学相对立,反映了社会下层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该派认为世界由土、
水、火、风四大原素构成,生命来自物质,感性知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他
们否认吠陀经的权威,亦否认有脱离肉体之灵魂存在,并强烈反对婆罗门教
的灵魂不灭说、轮回转世说以及杀生祭祀等繁琐礼仪。他们说:“剑可从鞘
中拔出,纤维可以从茎中抽出,但谁能把灵魂从肉体中拔出来。”“没有最
终的解脱,也没有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灵魂。”他们嘲笑宣扬祭祀万能的婆罗
门说“在光赞的仪式中所杀的牲畜能够升天,为什么祭祀者不立即奉献自己
①
的父亲?”婆罗门的祭祀只不过是发财的手段。顺世论派也反对其它宗教所
宣扬的禁欲主义与苦行,认为这仅能使受苦人日益痛苦而永绝其快乐之缘。
此派强烈地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婆罗门与贱民的血液均是红
色,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顺世论者由于以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社会下层的
反种姓制度的斗争,因而受到各派宗教的反对与迫害,在奴隶制社会中难以
存在,该派之作品多被毁灭,残存之片断仅是作为批判对象散见于佛教经典,
自然会受到歪曲与篡改。
(2)怀疑论
怀疑论的代表人物是删阇耶·毗罗尼子,属诡辩学派。他对灵魂转世、
因果报应、是非曲直均不作正面回答,仅说“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
不异”。该派不主张修道,经长年累月自然可以得道。此派因哲学气息浓厚,
故弟子甚少,据说仅200余人,释迦牟尼的两个著名弟子舍利弗、目犍连二
人原即为此门弟子,因其改奉佛门,删阇耶气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