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乌托邦》一书的作者。同许多英国人文主义者
不同,他不是一个僧侣,但是他十分关心宗教。他在牛津大学和其他几个学
校受教育,熟练掌握了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且学习法律。他四处交游,认识
了许多人文主义者,同伊拉斯谟是很亲近的朋友。伊拉斯谟的《愚人颂》,
就是在他的鼓励下写成的。伊拉斯谟还就《愚人颂》的写作,专门给托马斯·莫
尔写过信,进行讨论。在《乌托邦》一书中,莫尔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揭露和
批判,他要求实现真正的公共利益。他认为英国人私欲横流,人们自私自利,
提出了取消私有财产和货币经济的主张。他反对英国正在兴起的圈地运动,
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莫尔关心宗教改革,但不主张脱离罗马教会。
在英国宗教改革时期,他为此受到处罚。莫尔也是一个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的
提倡者,他认为只有教育才能真正克服社会的腐败,建立英国的精神文明。
(3)法国的人文主义运动
16世纪初期,法国的人文主义者也主张结合宗教问题进行人文学的研
究。重要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是古拉姆·布德(1467—1540年),他是皇家
的秘书,同时是一个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学者。他曾劝说法国国王弗兰西
斯一世创办一个研究学院来研究新文化,这就是现在的法兰西学院的前身。
那时的巴黎大学是经院哲学的天下,所以研究院的创办,使得人文主义者在
法国有了一个阵地。布德相信教育对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他鼓励人们学习
古代学者的智慧。他写过《一个君主的教育》一书,告诉君主必须学习拉丁
文和希腊语。
法国另一个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是雅克·勒费尔(1455—1536年)他曾在
巴黎大学学习,后去意大利留学,归国以后在巴黎讲授亚里斯多德。他编辑
整理了亚里斯多德和其他一些古典作家的作品,在法国出版。他是一个热心
于宗教神学研究的人,认为如果不研究基督教经典著作,修道院就等于毁
灭,虔诚运动就等于死亡。他是《圣经》主义的提倡者,说“《圣经》以外
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说明神”。他也提倡以信称义,认为自己对于圣·保罗信
件的评论,能够对教会改革有所帮助。但是,他继承了人文主义的传统,从
来不背叛罗马教会。他的神学对以后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起到宣传作用。
(4)伊拉斯谟
16世纪初,欧洲公认的伟大学者是伊拉斯谟(约1469—1536年),他
是基督教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约在1466年或1469年生于荷兰鹿特
丹,但在他勤勉的一生中旅行过许多地方,如在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
和瑞士住过和旅行过。伊拉斯谟曾在基督教共同生活兄弟会主办的学校中读
过书,后来进入斯特恩一个奥古斯丁派修道院当僧侣。在这里他继续学习人
文主义者撰写的书籍,并对他称之为野蛮的修道院教育深感不满,转而对拉
丁文作家的作品如奥古斯丁的作品则称颂不已。他酷爱古代作品,不久就自
… Page 21…
己写作,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文主义者。
伊拉斯谟曾任坎布雷主教的秘书,在法、德、英、意等国任教职和游历
时,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印行希腊文的《新约全书》,并附有他自
己的拉丁文译文并确定希腊字母的读音。伊拉斯谟与他那个时代所有的重要
作家通信,并与教皇利奥十世、皇帝查理五世、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英
国国王亨利八世都有私人交情。其他著作有《愚人颂》、《格言录》、《俚
语集》等。伊拉斯谟用诙谐的口气讽刺当时的迷信、偏见、腐败和愚昧,赞
扬古学和研究古代学者的生活。
《愚人颂》写于1509年,在1511年出版。伊拉斯谟运用比喻手法,把
愚人描写成一个单纯的女神,她真诚地了解世界,但在各地都看到虚伪和腐
败。大学教授研究的是世人漠不关心、永远不会提问的问题;僧侣为了进天
堂,如果不戴两副手套,永不接触金钱。主教、枢机大主教和教皇,也在伊
拉斯谟的笔下显得愚昧可笑。这部作品极大地讽刺了世人的愚昧、虚伪和无
知。
伊拉斯谟的思想反映出基督教人文主义的特点,即以人性、德性、德行
所构成的道德神学论。伊拉斯谟企图说明,在人性的发展过程的多样化中,
有一种可能是把本性加以提炼,造成本性的德性化。与此同时,伊拉斯谟认
识到了人们各自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认识到人性与德性究竟是不同的,
因为人有自由选择、自由发展的特点。伊拉斯谟因此只是指出了人性发展的
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既使每个人都能够发展自己的人性,又限制了每个人都
成为君子。人性中可塑成分的存在,使伊拉斯谟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把这些
人性中隐蔽着的原始美德发掘出来,也可以抑制人性中的邪恶部分。从这个
意义上说,教育是构建人类正义社会的前提。
伊拉斯谟不主张同教会决裂,他因此不同于路德或加尔文。他继承人文
主义传统和基督教传统,主张人有自由度,否认前定论。他更加倾向于人能
改变自己的命运。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问题依靠的是获救,而获救是上
帝的工作;伊拉斯谟却认为教会在人的灵魂得救问题上起重要作用。路德等
人否认基督教统一王国,主张由世俗权威来对教会进行统辖;伊拉斯谟则认
为教会应是统一的,教会的权威不能否定。路德否定善功、仪式在得救中的
作用;伊拉斯谟承认功德,赞成善德说。伊拉斯谟和新教改革家也具有共同
之处,他们都认为《圣经》是基督教的最主要的基础,都反对腐败,都主张
教会改革。伊拉斯谟没有加入新教改革运动,他希望的是通过新的教育来恢
复“真正基督教的传统”。学术研究使他的声誉传遍欧洲,但他的目的只是
要通过教育来改革教会和社会。
… Page 22…
三、罗马教会的危机
中世纪时期,罗马教会非常有势力。教会自成体系,在宗教、政治、司
法和道德、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到了近代前期,教会已经处于危机之
中。造成教会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会的世俗化是一个重要的原
因。
1。教会的世俗化
(1)十字军运动的负面影响
十字军运动对于教会的组织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使得天主教罗马教会
的声望大受影响。12世纪时,西欧十字军对于异教徒的讨伐,曾被教会广泛
宣传,为教会赢得许多声誉。但是到了13、14世纪,对伊斯兰教的战争节
节失败,巴勒斯坦等基督教圣地降服于穆斯林。教皇呼吁各国君主重兴十字
军,但没有成功。事实上,十字军已经变质,如第四次十字军并不攻击叙利
亚和埃及的伊斯兰教徒,而是攻击拜占庭帝国的正统派基督徒。十字军一般
都由世俗的君主和意大利商人来领导,目的不在增加上帝的光荣和扩张基督
教的势力,而是在发展国家的威力,促进各个城市的贸易。
十字军的这种变质,还表现在十字军被用来攻击在欧洲的基督教异端。
十字军曾被用来镇压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宗教派别,又屡次用来攻击神圣罗马
帝国的皇帝和其他基督教的君主,这使许多良好的基督徒都觉得教皇在利用
十字军为自己谋取利益和世俗权力,他们不愿再服从教廷的命令和需要了。
人们十分惊奇为什么教皇要鼓动基督徒杀戳基督徒,并且给他们与以前杀戳
异教徒同样的报酬。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表明十字军运动走向衰败。教皇庇护二世曾
就欧洲没有能力讨伐土耳其人一事,发表过坦率的谈话:“这里既没有尊敬
也没有服从。 ‘教皇’和‘皇帝’都成了空洞的头衔。每个城市有自己的首
领,还有数不清的家族和君主。如何能够说服这些基督教王国的国王们去组
成一支军队,并服从于统一的原则?如果你传话给他们,各国王也都召集军
队,你又能相信谁能担当统帅之职?这支军队的秩序会如何?会有什么军事
纪律?要服从什么?谁来照管这群混合的羊?谁能够搞得清楚各种不同的
地方语言?谁能够把他们的不同习惯加以统一?怎么能使英国人热爱法国
人?谁能把热那亚人和阿拉贡人联合起来?谁能把德国人、匈牙利人和波希
米亚人统一起来?如果你率领一支小部队去抗击土耳其人,你就必败无疑,
如果是一个大部队,不久就会疑心四起。每个地方都处在困难之中。”①
① 詹姆斯·布鲁斯·罗斯主编:《文艺复兴史料汇编袖珍本》(James BruceRoss,ed,The Portable Renaissance
Reader),纽约1962 年版,第79 页。
… Page 23…
(2)教会世俗化
教会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会的世俗化。教会为了维持它的庞大机
构,在经济方面开始滥征捐税,深深卷入世俗社会的经济活动之中。因为十
字军的缘故,教皇政府加重了对基督徒的征税。教会的财政收入,最初完全
是靠教徒自愿捐献的。对于参加十字军的人,初时曾给予特别的罪恶赦免。
现在,对没有参加十字军的人,只要他肯向教皇政府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
也能够得到罪恶赦免。什一税起先是非常规性的,主要用于十字军的费用。
后来教会以《圣经》中的有关章节为依据,开始把什一税当做常规税来征收。
什一税成为维持教廷开支的一项主要收入。从罗马时代开始,教会就开始接
受信徒捐送的地产,中世纪时,教会的土地增加很多。至16世纪时,教会
和修道院的地产已是巨额。
教皇养成一种挥霍的习惯,况且又不能不用大宗的财产来维持其在欧洲
的权势。教皇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新的敛钱方法:如在教皇国的地产上收取地
租,出卖神父职位和其他各种圣职,接收各种礼物,收取法庭审理费等。教
皇利奥十世要在罗马建造圣·彼得大教堂,于是又在各处出售赎罪券,遭到
许多人的反对,包括马丁·路德的强烈抗议。教会在罗马举行巨大的宗教仪
式,收取巨额钱财。教廷规定每一个主教就职以后的第一年里,应把所辖教
区收入的款项全部上缴罗马教廷。有几个教皇甚至把若干教区虚悬起来,并
不委任主教,以便得到那里的人们缴到政府的税收,期限在一年以上。虚浮
不实的人们时常升任要职,充当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