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等级别官僚的夫人,“入庙佐祭者皂绢上下,
助蚕者缥绢上下,皆深衣制。” (《后汉书·舆服志》)在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帛画上有一贵妇,身穿属于深衣制的袍服,袖极宽大,服色为黑褐色,
又近于绀色,上有织绣云纹,未见有野鸡一类的纹样。服色上下相似。因缥
色是淡青色,此像中色泽不似缥色。因此该妇人的服饰,似属于助祭之服,
只是不见有带缓等附件的装饰。也有可能此服不是《舆服志》中的入庙、助
蚕等鞠衣类。因为西汉早期对于冕服及后、妃服等制度未定。谒庙、蚕服等
也是后汉时才开始制定。所以此服可能为西汉时一般的朝祭服,而且服式又
①
与一般出土的汉俑相似 。
这一时期上衣中的长衣包括袍服、禅衣和襜褕等,短衣包括襦、袭、衫
和襜褕等。其中袍服、襜褕、袭和■是有里的夹衣,而禅衣、襜褕和衫是无
里的单衣。在秦都咸阳的遗址发掘中曾发现已经炭化的丝绸衣服一包,其中
②
既有单衣,也有夹衣和绵衣,只是其具体形制已难搞清 。
(3)下衣
这一时期的下衣如笼统说来作“裳”,即所谓“上衣下裳”;但如具体
说来,则有裈、袴、裙、蔽膝等的差别。
裈有两种:一种形制短小,称作犊鼻裈,另一种是合裆裈;袴也有两种:
① 韩养民:《秦汉文化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年版,第100—101 页;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
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年版,第106 页。
②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 年版,第129 页。
… Page 77…
一种是合裆袴,另一种是不合裆袴。
制作裈或袴的原料很多,以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为原料的纨袴一般为上
层人士及其子弟后穿,后来纨袴专指上层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以毛皮为原
料的皮袴或韦袴一般象征着艰苦朴素。如《后汉书·马援传》:“(援)至
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绔。”《后
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
财,身衣韦袴布被。”为了御寒,裈或袴还可以制成夹的或棉的,如要新疆
民丰县尼雅遗址的汉墓中发现一具男尸身穿棉布袴,这是我国迄今所见到的
①
最早的棉织品 。武将所穿的袴常绣有纹饰,称为虎文袴。如《汉官仪》:“虎
贲中郎将衣纱縠禅衣,虎文绵袴,在河南洛阳汉墓壁画的上林苑斗兽图和洛
阳汉墓出土的空心砖画面上都出现有武将身穿虎文袴,形制与纹饰基本相
同。
裙是秦汉妇女常穿的下衣。汉乐府 《陌上桑》中罗敷的服装是“缃绮为
下裙,紫绮为上襦”。辛延年《羽林郎》诗也说:“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
襦。”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下衣则穿的是“绣■裙”,即绣有花纹图
案的里面两层的裙。这种裙不仅工艺精美,而且作料和款式也十分讲究。据
诗中描写,刘兰芝穿上这种裙子,腰际纨素的光彩像水波流动一般潋滟生辉。
她在房中走着纤纤细步,使人看来美不胜收,精妙绝伦。繁钦在《定情诗》
中也说,当时妇女最喜欢的馈赠是情人送给的“纨素三条裙”,即装饰着三
条花边的裙子。至于宫中妃嫔美人所穿的裙子则更为精致。曹植在《洛神赋》
中描写:洛神膝下拖着轻薄的绢裙。这种绢裙用生丝帛织成,曳在身后轻薄
②
如雾,给人以飘然欲仙、如行雾中之感 。
劳动妇女如穿长裙,在劳动时需要将长裙撩起,约在胯间使其短些,以
便于操作,称为“缚裙”,这如同穿长袴的男子在劳动时,需要要将袴脚提
①
起并约在膝上以便于操作一样,只是后者称为“缚袴”
蔽膝是一种从大腿至膝部的下衣。蔽膝的形制与现在的围裙相似,所不
同的是:蔽膝稍窄,而且一定要长到“蔽膝”;并不像围裙那样直接系到腰
上,而是栓在大带上。是一种装饰。如将蔽膝放在帝王的冕服上,以表示不
忘古制的意思。又如《汉书·王莽传》:“(莽)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
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但从当时的陶俑和画像看,身系蔽膝的妇女大多在进行某种操作,说明蔽膝
的重要功能是保护衣服,以免劳动时擦破或弄脏。
2。饮食习俗
中国的饮食习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存在、发展和传播为整个世界文明作出了令人瞩目的
贡献。中国的饮食习俗也常被许多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如孙中山先生在《建
国方略》中指出:“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
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
① 新疆博物馆:《新疆历史文物》,文物出版社196”6”年版,第16”页。
② 韩养民等:《秦汉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42~43 页。
① 张末元:《汉代服饰参考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年版,第167 页。
… Page 78…
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至于中国人民饮食之习尚,则比之今
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矣。”
中国的饮食早在秦汉以前就相当发达,从宋玉(招魂)所描述的当时贵
族宴会的一个食谱中可见一斑:
家里的餐厅舒适堂皇,饭菜多种多样:
大米、小米、二麦、黄粱,随你选用。
酸、甜、苦、辣、浓香、鲜淡,尽会如意伺奉。
牛腿筋闪着黄油,软滑又芳香。
吴厨师的拿手酸辣羹,真叫人口水直流。
红烧甲鱼,挂炉羊羔,蘸上清甜的蔗糖。
炸烹天鹅,红焖野鸡,铁扒肥雁和大鹤,配着鲜腻的酸浆。
卤汁油鸡,蜜馅作饼,又粘又酥香。
玉色的果子浆,真够你陶醉。
①
冰镇糯米酒,透着澄黄,味醇又清凉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化和多元化,不仅
宫廷饮食和贵族饮食继续改善,而且平民饮食也日益丰富。《盐铁论·散不
足》在对比秦汉饮食与先秦饮食的不同时,曾对秦汉饮食的变化情况作过比
较详尽的描述。中国古代的饮食具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等级区别和礼仪规定,
人们往往通过饮食活动来辨别君臣、尊卑和长幼等。如《礼记·礼器》说: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
八,下大夫六”。我们再比较一下平民的饮食之礼,《礼记·乡饮酒义》说:
“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
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宴会上,最为恭敬的
长者,也只能享受六盘菜的礼,只相当于一个下大夫平日生活水平,而且平
民所享受的这种礼,在实际生活中也未必能够真正落实。另据考古工作者用
碳十三来测定古代墓葬中出土的人体骨赂,发现不同阶层的人由于饮食不
同,骨骼中的成分就不同,证明了贵族菜肴是以肉类为主,平民菜肴则以蔬
①
菜为主,不同阶层的食谱分划极为显明 。
在饮食礼俗方面的规定十分严密,如《礼记·曲礼》认为,凡是陈设餐
食,带骨的菜肴须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饮食靠着人的左手方,羹
汤放在右手方。细切和烧烤的肉类放远点,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葱等伴料放
在旁边。酒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另要陈设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
在左,直的在右。《礼记·少仪》认为,如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
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右方。凡是用五味调
和的菜肴,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
在进餐时也有一套繁文缛礼,如《礼记·曲礼》认为,陪长者进餐,如
遇主人亲自取菜肴给你时,你应先拜而后食。大家一块进餐时不可只顾自己
吃饱,并要保持手的清洁。进餐时还应注意:不要用手搓饭,不要落得满桌
是饭,不要流得满桌是汤,不要吃得啧啧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将咬过的
鱼肉放回鱼盘,不要将肉骨头扔给狗。不要偏食某种食物,不要将热饭翻来
覆去,用手而不用筷子取食黍米饭。不要大口喝汤,不要搅和菜汤。不要当
① 林乃燊:《从饮食中看中国古代的阶级生活》,《中国烹饪》1981 年第3 期。
① 蔡莲珍等:《碳十三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考古》1984 年第10 期。
… Page 79…
众剔牙,不要喝咸肉酱。如果客人在搅和菜汤,主人应抱歉说菜肴烹调得不
好;如果客人吃到酱类的调料,主人应抱歉说食物备办得太少。湿肉可用牙
咬,干肉要用手劈,吃烤肉不要一次嚼得太多。饭后,客人应起身帮助收拾
碗碟,而主人应委婉地给予制止,请客人再次坐下。《礼记·少仪》认为,
与尊长一起吃便饭时,先奉尊长食,同时要等尊长吃完了才停止;不要落得
满桌是饭,流得满桌是汤,要小口地吃,快点吞下,咀嚼要快,不要把饭留
在颊间咀嚼。
如果与国君一起进餐,更要注意各种礼仪规范。如 《礼记·玉藻》认为,
通常按共食的礼节,都由主人先祭,客人后祭,如果君赐臣食,臣可以不祭。
君以客礼待臣,臣就要祭了,但也得先奉君命,然后才敢祭。上菜以后,待
食的臣子,要代膳宰遍尝各味,然后停下来喝饮料,等国君先开始吃才能吃。
要是有膳宰代尝饮食,就不必品尝了,等国君开始吃就可以吃,但是吃饭也
得啜饮以等候国君。国君请用菜的时候,就得一一尝一点,然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