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2…
内容提要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和分析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后至今约半个世纪世界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主要特点。本书把战后
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既分析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的共同点,又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此同时,与战前相比
较,分析了战后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和新特点。本书以生产力和科技的发
展为主线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分析。本书强调,战后世界经济
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战后出现长达约半个世纪的相对稳定的
国际环境并发生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全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新的
质的变化。而社会生产力空前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
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同时也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产生极其深刻的影
响。
… Page 3…
世界当代经济史
… Page 4…
一、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战前相
比,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根本不同的特点。其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社会
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由于战后出现长达约半个世纪的相对稳定的国际环
境,并发生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全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新的质的
变化,整个世界经济的面貌也随之改观。而社会生产力空前的迅速发展,又
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当然,由于各种客观条
件和主观因素的变化,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平衡和直线的。这突出反
映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上。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
段:战后初期至50年代初的经济恢复与调整阶段;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的
经济高速增长阶段;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经济低速增长阶段;80年代初
以来经济缓慢而不稳定的增长阶段。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
化。战后,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的范围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
和资本主义两种世界性的经济制度并存的局面;同时,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
兴起,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而,两种制度、三种力量的
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
1。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
(1)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轮廓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政治的重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
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在其他国家经济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同时,美国经济却从战争中
获得大发展,大战后初期,居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第二次世界
大战使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仅参战国所花费的直接战费就达到11490
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费支出的2083亿美元高出4倍,战争造成的
①
物质损失更高达4万亿美元以上。战争还造成了5000多万人的死亡。英国
和法国的经济实力由于战争而受到了很大的削弱。1938—1948年,英国在资
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从12。5%下降到10。2%,法国从6。7%下
降到4。6%。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是战败国,其经济遭受极大的破坏。德国
(西德)和日本的工业生产战后初期比战前分别下降了二分之一和三分之
二;西德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从10。5%下降到3。6%,日
本从4。6%下降到1。2%。其他国家特别是苏联的经济,也遭到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严重破坏。
① 王怀宁主编:《世界经济与政治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年版,第51 页。
… Page 5…
然而,美国的经济情况却与上述情况截然相反。美国远离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战场,没有象其他国家那样遭受到战争的破坏。
而美国在战争过程中长期持“中立”的态度,与交战双方进行军火交易,
从战争中大发横财。因而,美国经济在战争期间不仅没有受到损害,反而迅
速发展,显著地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战争高潮的 1943—
1944年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竟比战前增长了两倍以上。在1940—1945年
期间,美国公司的税前利润比战前的6年期间增加了3。4倍,总计达1168
亿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美国就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经
济大国,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更占压倒的优势,成为资本
主义世界中的霸主。战前1937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
产总额的42%,出口贸易占14。2%,黄金储备占50。5%。而在战后的1948
年,美国工业生产上升到占53。4%,出口贸易占32。4%(1947年),黄金
储备占74。5%。①
其次,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相继摆脱了资本主义体系,走
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的范围,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
的面貌。先是在东欧,包括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捷克斯
洛伐克、匈牙利、阿尔巴尼亚以及稍后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8国先后建立
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亚洲,中国、朝鲜、越南和蒙古
也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
利,它是继十月革命之后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事件,
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世界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对比。据统计,
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重,1917年仅占3%,1950
①
年提高到20%,1980年又进一步上升到40%以上。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
家的诞生,反映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代替资本
主义制度的规律性。然而,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资本主义社会由社会主义
社会代替的进程是曲折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
度,其本身的发展更不会是一帆风顺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
国家形势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遇到暂时的困难和挫折,正是说明了
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同时,我们也看到,自60年代以来,
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开始的自我完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新的进
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展现了新的前景。
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亚、非、拉美一系
列殖民地附属国取得政治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① 钱俊瑞主编: 《世界经济概论》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310 页。
① '苏联' 《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1973 年,第132 页;1984 年,第65 页。
… Page 6…
间,帝国主义国家采用诸如“赊账”、征用、霸占等手段对殖民地附属国的
重要物资进行贪婪的掠夺,再加上战火对经济的破坏,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
来深重的灾难,深重的压迫和苦难教育了这些国家的人民,使他们进一步觉
醒。在中国等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鼓舞下,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民族
解放斗争蓬勃展开,许多国家终于获得了政治独立。1945—1980年期间,亚
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共出现了近90个新独立的国家。随着民族解
放运动的兴起和为数众多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的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宣告瓦解。这对帝国主义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给予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重
大的影响。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更大范围内得到发展和
壮大,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世界性的经济制度并存的局面;同
时,民族独立国家经济兴起,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世界经
济的总格局,可以说是两种制度、三种力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整个世界
经济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力量必然占着明显的优势。战争使资本主义国家经
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国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②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及其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40年代
末开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兴起了一次影响极其深远的科学技术革命,
即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发源于当时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
霸主的美国,随后又扩展到西欧、日本和其他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
苏联东欧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工业国家。
与前两次科学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在规模、深度、扩展
的范围及其影响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变化。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于 18
世纪下半叶,其主要标志是机器代替手工工具,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使资
本主义进入了使用机器进行大生产的阶段。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于 19
世纪下半叶,其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运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人类从此开始
进入电气化的阶段。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则是原子能、电子计算
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发展和运用,人类从此又进入了利用原子和电子的新阶
段。前两次科学技术革命主要发生在个别部门(动力部门和加工部门),而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则涉及到几乎所有的部门和领域,包括农业、工业、能
源、交通、办公、服务,乃至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前两次科学技术革命只
限于少数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范围内展开,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则突破
这一范围,扩展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第三次科学技术
革命是在科学理论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
辟道路并决定其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
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
计算机工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