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局限性也明显暴露,加上80年代改革过程中的某些失误,90年代初印度经
济形势严重恶化。1990/91年度财政赤字1148。6亿卢比,由外贸逆差引起的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为772。7亿卢比。到1991年5月外汇储备几近枯竭。
②经济困境与周边国家改革取得的成效,使新上台的拉奥政府决意对传统的
① 印度政府:《1989—1990 年度经济概览》。转引自孙培钧主编《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第56 页。
① 参见世界银行《1989 年世界发展报告》。
② 司马军、李毅著:《印度的市场经济》,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年8 月。
… Page 72…
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改造。由于应付眼前危机和实施全面改革计划均需大
量资金,作为借款条件印度政府不得不接受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关于改
①
革的若干具体要求,规模空前地深入改革开始起步。改革的基本措施是实
施新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则是强化市场机制,并使印度走向全面开放,尽
早溶入世界经济体系。拉奥政府上台伊始,在财政金融、对外关系和工业农
业等广泛的领域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包括财政金融紧缩、外贸调
整、外资引进、调整公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关系、农业改革等方面。以强化
市场机制为主题的深入改革,也同样集中地反映在1992年4月开始执行的
第八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的主要特点是:(1)突出指示性计划对
经济的间接干预,减少经济调控中的指令性计划和直接干预成分。计划的指
令性部分已从以往的整个公营部门缩小到仅仅限于公营部门中的若干重要
领域。 (2)在坚持国家对经济发展进行必要干预的前提下,注重切实发挥
私人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计划提高了私营部门在公私营经济投资总额
中的比例,对私营企业开放重要的生产领域。(3)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充
分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具体地制定了吸引外资的各种优惠措施及吸引外
资的领域,后者包括国家的基础工业部门。此外,计划注意到协调中央与地
方的关系,调动地方和国民参与计划的主动性,共同谋求发展。改革使印度
顺利渡过了经济困境。近年来财政赤字下降,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外贸收支
状况有所好转,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市场吸引力增强,外资不断涌入,经济
发展出现活力。尽管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作为一个
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大国印度,今后的经济发展与改革正在越来越多地引起人
们的注意。
6。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除上述类型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约占发展中国家总数的1/3。它们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亚地区。虽然这些国家数量较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但基本上都是以农、矿业生产为主的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是发展中国家
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本节以非洲主要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代
表,分析和叙述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战后的经济发展。
(1)非洲国家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非洲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极为丰富的地区。和世界上其他地
区一样,非洲历史上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在西非和东非沿海
地区有着较为发达的商业贸易活动。但是迄今为止,就总体而言它仍是一个
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农业是提供就业、食物和各种工业原料、市场和外汇
① 主要内容是:削减国防开支10%;出售盈利公营企业20 %的股份;取消工业许可证;修订外汇管制法,
取消对外资进入的限制,向外商开放市场;实行卢比贬值,降低关税,和减少国家补贴等。
… Page 73…
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发展最为缓慢的地区。
其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不仅是世界上最低的,而且在世界各发展中
地区也是最低的。1983年世界银行公布的36个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中,有26
个在撤哈拉以南非洲。①
非洲是世界各大洲中取得民族独立最晚的大陆。战后随着殖民地、半殖
民地范围的缩小,帝国主义加紧对非洲地区的争夺,老的殖民势力尚未清
除,新的殖民势力又步步渗入。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掠夺不仅造成非洲国家单
一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经济上的二元结构,而且使前宗主国的经济势力和影响
至今还对各国经济发生作用,从而形成非洲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对前宗主国不
同程度的依赖性。同时,殖民统治的渗透又使这些国家较早地与世界市场发
生联系,其经济运行被直接纳入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中,因而受国际环境的
影响和制约较大。
尽管存在着上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非洲各国独立后经过30多年
的艰苦努力和建设,其经济发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工业化和经济现
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过,非洲国家独立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曲
折起伏的过程。
(2)60—70年代,非洲独立后经济较快发展时期
由于民族独立时间较短,非洲国家整体上的民族经济发展起步较迟。除
北非的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国家都是在60年代独立后,经过经济调整开始
经济建设的。但是独立后的20年里,由于民族独立解放了长期被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束缚的生产力,在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下,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比
较顺利,民族经济增长较快。据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1960
年为172。3亿美元,1980年为2392亿美元,20年中增长了12。9倍。其中
60年代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8%,70年代为3%。①
独立后为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这一地区的各国都曾制定了农业发
展战略。战略包括对旧有农业生产关系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造,以及政府对农
业实行干预和控制等内容。同时多数国家提出把粮食生产放在重要地位。还
有一些国家的目标是,在大力发展传统经济作物的基础上,争取实现农业生
产的多样化。由于各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做法不同,结果不尽相同。总的来
说,60年代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还大体上与人口的增长率相
等,70年代农业增长率从60年代的2。3%,下降到1。3%,落后于人口的增
长速度。许多国家的粮食产量没有增加,进口则不断增加。只有喀麦隆、肯
尼亚和科特迪瓦等少数国家,在发展经济作物的同时实现了粮食自给。这一
时期农业虽然发展缓慢,但一些供出口的农产品生产增长较快。如60年代
茶叶、糖、咖啡等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5%、9。2%和5。2%。这些产
① 世界银行: 《1984 年世界发展报告》。
① 世界银行: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持续发展》,1983 年,第58 页。
… Page 74…
品的出口,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这一时期以采矿业、制造业发展为中心的工业化开始起步。独立时非洲
国家仅有少数设备落后、规模不大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
速度,发展民族经济,多数国家都实行以工业化为中心带动经济发展的战
略。但由于非洲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原料生产国,它们的工业发展不得不从发
展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入手。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扩大就业创造条件。
通过实现出口多样化,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因此,采矿业得到较快的恢复
和发展,60年代采矿部门新增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6%,它在工业部门新
①
增产值 中所占比重,也从60年代初的20%上升到70年代初的40%。同时,
以石油为主的能源部门发展也很快,其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在60年代为10%。
利比亚、尼日利亚、加蓬等成为大的石油生产国。这一时期制造业也开始在
非洲大陆逐步兴起。到70年代初,制造业就业人数已达182。4万人,制造
业产值亦比60年代初增加了1。35倍,其中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和
38%。主要的部门按产值排列依次为: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石化与塑料、
金属铸件与机械、钢铁及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矿石冶炼、木材加工、造纸与印
刷等。然而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发展制造业的途径也不同。一种是发
展本国原料为主的加工业和日用品生产的途径,这是非洲国家的大多数。它
们靠生产几种农矿加工品出口,赚取外汇。如1963年至1975年期间,在出
口的加工产品中精炼铜的出口值占2/3。这些国家的工业基础较差,出口收
入很不稳定。第二种是以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为基础,集中发展重工
业和资本密集型工业的途径。例如尼日利亚在70年代石油价格暴涨以后,
利用大量增加的石油收入发展钢铁、石油化工和汽车装配工业,制造业的年
均增长率速度达到10%。发展制造业的第三种途径,是在大力发展初级产品
加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和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这以肯尼亚和
科特迪瓦为代表。它们都以农业的发展为动力推动初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从多样化的初级产品出口中取得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70年代以后它们以每
年15%的速度增加对工业的投资,除发展原有的食品、纺织、木材加工外,
大力发展化工、建材、运输器材和汽车工业,并提出工业的发展要面向出口
的目标。20年里这些国家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和日用消费
品工业体系。工业增长速度在非洲是比较快的。如科特迪瓦70年代的工业
年均增长率达到10。5%。在发展工业过程中,许多国家都把殖民者控制的工
矿企业、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命脉部门收归国有,并新建了大批国营企业以
推动工业增长。1978年整个非洲大陆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
①
到24。7%。伴随农业和工矿业的发展,在各国积极实行经济、贸易多样化
政策的影响下,非洲国家的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首先是贸易量的增长。
① 按照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的统计,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电力等。
① 赵伟等: 《通向市场经济工业国之路》,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年8 月,第58 页。
… Page 75…
1958—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