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赵伟等: 《通向市场经济工业国之路》,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年8 月,第58 页。
… Page 75…
1958—198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对外贸易总额从63亿美元增加到878。6亿
美元,22年里增加13倍。其次是对外贸易地区结构发生了变化。与其他发
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增多,这类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
贸易增长。同时,非洲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从出口农矿
原料为主转变为以矿物燃料为主。在非洲国家的商品出口总额中,农矿原
料、矿物燃料和食品所占比重达95%。其中石油出口的比重在1980年达到
②
2/4。由于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出口仍然是一种初级产品的出口,因此表明,
非洲独立后20年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经济结构尚未改变。
(3)80年代以来的经济严重衰退和各国的调整改革
①80年代的发展危机。进入80年代,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在第二次石
油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加上80年代初期以来连续不断的旱灾,非
洲经济陷入停滞和倒退状态,甚至出现负增长。如1983年非洲国内生产总
③
值增长率仅为0。03%,1984年则为负的0。1%。由于人口的过速增长,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整个80年代均为负数。到80年代末,人均收入
仅为70年代初的水平,几乎倒退了20年。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发达国
家贸易保护主义加强,非洲的对外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出口增长率不断下
降。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由1979年的5。9%降到1988年的1。9%,10年
里,非洲国家的对外负债激增,1980年外债总额为480亿美元,1990年则
增加到2719亿美元。严重抑制着非洲经济的发展,使其陷入经济灾难。在
物质部门生产呈现下降趋势中,农业的形势尤为严峻。作为农业国,独立初
期非洲地区的粮食自给率达98%,但由于许多国家长期重工轻农、忽视农业
生产,60年代粮食转为进口。随着粮食产量的下降和连续旱灾,80年代粮
食供应状况急剧恶化。尽管有大量粮食进口,仍然有上百万人处于挨饿和营
养不良状态,濒于死亡的边缘,从而酿成严重的粮食危机。
显然造成非洲国家80年代经济困境和危机的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个
方面。就外部环境而言,8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农矿产品价格暴跌和西方国家
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使非洲国家的生产、贸易遭受双重打击。因此 1980
—1987年间,非洲国家出口收入减少897亿美元,进口多支出453亿美元。
就内部来看,尽管非洲国家在六七十年代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其生产力
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水平仍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地区,其整个经济的脆弱
性和对外依附程度比其他发展中地区更为严重。因此很难承受国内外经济环
境的变化和冲击。同时非洲国家独立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针和战略的制定
上,受外来各种思潮的影响较大而脱离实际,也是导致80年代出现发展危
机的内在因素。
② 陈宗德、吴兆契主编:《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12 月,第26
页。
③ 非洲经济委员会、非洲发展银行:《1985 年非洲经济报告》,第12 页。
… Page 76…
②经济调整与改革。80年代以来遇到的重重困难和危机,使许多国家的
领导人对其30多年来走过的道路进行思考和总结,力图通过调整和改革来
摆脱经济困境,进而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求得经济持续而稳定地
发展。为克服经济困难和危机,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30几个国家先后与世
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结构调整协议。所采取的调整改革措施对
于克服困难和缓解危机起了一定的作用。而许多国家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
基础上,主动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改革。如近年来这些国家普遍开始重视
农业,对农业投入增加,一般农业投资占发展计划投资的20%以上,因此农
业的发展状况有所好转。非洲国家还注意调整工业发展方向,放弃以往一味
追求发展大工业的做法,扶植和发展中小型工业,开发国内市场。同时着手
整顿和改造国营企业,对亏损严重的企业采取关闭、出赁或私营的方法,鼓
励和发展民族私营经济。在调整改革过程中,非洲国家还探索通过加强区域
合作的途径,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克服眼前的困难和危机的办法。1980年非洲
国家通过《拉各斯行动计划》提出首先恢复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加快
其他各领域的合作和建立区域性的共同市场。1991年第27届非统组织首脑
会议又签署了《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当然条约规定目标的实现取决于非
洲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目前,有的国家的调整改革已初见成效,如肯尼
亚、加纳和多哥等国,但整体上各国情况相差很大。非洲国家今后的改革和
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如要排除外来思潮的影响,
真正建立起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非易事。建立和健全市场机
制,实现由不发达商品经济向发达商品经济过渡,对于大多数非洲国家来
说,还缺少经验和实践。同时,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可能马上消除,而且
非洲大陆存在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也严重影响着非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非洲
国家要彻底摆脱经济困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Page 77…
四、前苏联东欧国家经济的曲折发展
战后,除了苏联之外,在东欧又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
东欧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然后以远高于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各自的经济,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然而,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国家错过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
没能及时转变粗放经营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也没有通过
有效的改革,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的轨道,原有的经济
体制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在当代
以经济和科技发展所决定的综合国力为主要内容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竞赛
中,苏联和东欧国家不是胜利者,而是失败者。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
联和东欧国家剧变后,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转轨并为此付出了昂贵
的代价。
1。战后前苏东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
(1)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东欧国家的国民经济普遍遭到严重的破
坏,战后都面临恢复经济的繁重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的国民经济造
成了巨大的损失。直接的物质损失为6780亿卢布 (按战前价格计算),大
体相当于苏联头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和农业投资的总和。如果再加上苏联
用于战争的支出以及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占领区工农业生产停顿给苏联经济
造成的损失,苏联经济损失数额就高达25960亿卢布。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完
全或部分地破坏和烧毁了1710座城市和70000多个大小村庄,使大约2500
万人无家可归。毁坏了31850家工厂和其他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原来曾容纳
近400万从业人员。占领者破坏了65000公里铁路、4100座火车站,炸毁
13000座桥梁,洗劫并完全破坏了98000个集体农庄、1876个国营农场、2890
①
个机器拖拉机站。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死亡人数高达2000万人 。
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
将苏联国民经济转入和平时期的轨道。为此,实行压缩军费开支并增加国民
经济的基本建设投资;企业转入生产和平时期的产品;重新分配劳动力和原
材料;企业恢复8小时工作制,取消义务加班;管辖军工生产和国家机关改
组为和平时期产品生产的领导机关。按和平时期的需要改造国民经济的工作
大体上在1946年完成。其次,是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 (1946—1950年)。
规定该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恢复战争破坏的地区,使工业和农业达到战前的
发展水平,然后再大大超过战前的水平。为此,首先是加强、发展重工业和
① '苏联'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中译本,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211 页。
… Page 78…
铁路运输业,大幅度扩大消费品生产,保障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在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超过了战前所有五年计划期间投资
的总和。1950年,苏联有90%的工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竞赛。苏
联人民高度的劳动热情,加快了“四五”计划的完成。“四五”计划执行的
结果,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一是工业生产得到了恢
复和发展。1950年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长73%,超过原计划的规定。在
此期间,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工业企业,工业的职工人数比战前增加了300
多万人。一些重工业部门恢复和发展更为迅速,如1950年机器制造业产值
超过1940年的1。3倍,化学工业超过战前水平的80%。但是,轻工业和食
品工业的恢复比重工业慢得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二是运输业的恢复与发展。到五年计划末,运输业首先是铁路运输,不仅得
到恢复,而且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1948年,铁路货运量超过了战前水
平。三是在农业方面,“四五”计划期间,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得到了加强,
基本上消除了战争使农业蒙受的损失。然而,“四五”计划给农业方面所规
定的任务未能全面完成。粮食产量未达到战前水平。谷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
面积产量均未达到1940年的水平。牲畜总头数增长缓慢,到“四五”计划
时期末,奶牛和猪的总头数仍少于战前。造成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
是在集中力量优先恢复和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有所忽
视;另一方面是高度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不利于农业企业和农民生产积极
性的发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给东欧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波